“無抗奶”,顧名思義,即不含抗生素的牛奶。早在2002年,這一概念便被光明乳業率先提出,號稱“與國際標準接軌”,“無抗生素”的字樣也登上了其產品包裝。北京三元等不少乳品企業也紛紛跟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抗奶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含義:不含抗生素
- 營養物質:蛋白質
概念,具體信息,禁止銷售,尚無硬性指標,選擇,判定,發展,
概念
無抗奶,顧名思義,即為不含抗菌素的牛奶,只要不含抗菌素的原料奶生產出的牛奶即為“無抗奶”。它不是牛奶的品種,而是泛指不含抗菌素的牛奶。或者是“抗生素殘留未檢出”的牛奶。這個名詞已經被大部分人所認識,但它不會出現在牛奶的外包裝上, 因為它是牛奶出廠的指標之一,一般知名廠家出廠的牛奶都應該達到這個標準。
具體信息
無抗奶中的“抗”是指用來治療病牛所用的各類抗生素,常見的有青黴素、鏈黴素等。奶牛在每年換季時易患乳腺炎,並且採用機械榨乳也比人工擠奶使乳牛更易患乳腺炎,向牛乳房部位直接注射抗生素,奶牛能儘快恢復健康。經過抗生素治療的奶牛,在一定時間內產生的牛奶會殘存著少量抗生素,這種奶不能作為食用奶原料進行加工生產。
人們喝牛奶已不單純追求數量,而是更加看重質量,於是無抗奶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無抗奶,就是不含抗生素的牛奶,也就是用不含抗生素的原料奶生產出的牛奶。奶牛每到換季容易發作乳腺炎,往往通過注射抗生素進行治療。凡經抗生素治療過的乳牛,其牛奶在一定時期內殘存著抗生素,在加工為鮮奶產品的過程中也無法去除,對抗生素過敏的人服後就會產生過敏反應,也會使非過敏人群體內富積抗生素,對抗生素類藥產生抗藥性,影響健康。
禁止銷售
在歐美國家,早在上世紀50年代起就禁止銷售含有抗生素的牛奶(即“有抗奶”)。但在國內因為養牛業生產水平比較低,奶品衛生標準要求也比較低,直到目前仍沒有這樣的硬性指標。也就是說,按目前的國家標準,有抗奶在國內仍然是合格產品。不過在國際上有抗奶是不合格的,無抗奶已成為通用的國際化原料奶收購的標準,一個企業的乳製品要想進入國際市場,原料奶檢測必須達到“無抗”標準。因此,國內一些大的乳品企業為謀求更大的發展,開始提高奶品的衛生標準,打出"無抗"牌。目前包括上海的光明牛奶、北京的三元牛奶、內蒙的伊利牛奶、河北的三鹿牛奶等多家企業宣稱其乳品原料系無抗奶。
尚無硬性指標
無抗奶的生產並不為人們所重視。中國大多數牛奶加工企業沒有硬性要求自己生產無抗純奶。
這種情況來自於國家沒有硬性的指標。在國家規定的收購牛奶的理化及微生物指標中,對蛋白含量、比重、脂肪含量、酸度、全乳固體和細菌總數等都有分級嚴格規定,但對抗菌素卻沒有明確的檢驗標準,只是在GB5408-85中,“不得收購”的條款中第六條寫道:“用抗菌素或其他對牛乳有影響的藥物治療期間的母牛所產的牛乳和停藥後3日內的牛乳(不得收購)”。
這就很容易出現一種情況:如果養牛場把含有抗菌素的牛奶送到加工廠,多數企業不會對抗菌素進行檢驗。
選擇
散裝奶不能喝
學生奶可放心
2000年啟動的“中國學生飲用奶”計畫中明文規定:學生飲用奶必須以“無抗奶”為原料,以保證學生奶的品質。所以,學生奶在各式各樣、品種繁多的奶製品中成為名副其實的“放心牛奶”。
判定
因為“無抗奶”,還沒有確立比較明確的國家認證檢測達標標準,所以各乳品企業都是按本企業自定檢測標準來運作的。一般地說,企業內部對原料奶的達標檢測是通過兩種方法進行的:第一種方法,運用從美國安普公司進口的抗生素快速檢測儀進行指標檢測;第二種方法,套用發酵原理,即:若牛奶中有抗生素殘留將抑制乳酸菌的生長。在牛奶中加入乳酸菌進行發酵,若乳酸菌能夠發酵則說明牛奶中無抗生素存在,否則視為含有抗生素。
普通消費者很難從乳品的外表和味道來判斷是否無抗奶,不過如果不怕麻煩,也可以利用上面提到的第二種方法自行做一下檢測。方法是:
②加熱牛奶:用小茶匙取20茶匙量的鮮牛奶,放於不鏽鋼杯中。加熱至沸,並保溫3分鐘。在加熱時用筷子不斷攪拌,防止牛奶結塊。火力不要太猛以免燒焦牛奶。
③接種:將牛奶倒入玻璃瓶中蓋好蓋,自然冷卻至38℃備用(如果沒有溫度計,也可以用手觸摸玻璃瓶外壁感覺接近體溫即可)。然後用乾淨的小茶匙取一茶匙優酪乳(用大企業近期生產的優酪乳以保證質量),放入牛奶中,用乾淨的筷子攪勻。
④培養:將次牛奶蓋緊橡皮塞,放於溫室中培養。可以用乾淨的毛巾包在玻璃瓶外面。溫度要求在20~38℃之間,溫度過高過低都會影響觀察效果。大約需6~12小時可以看到結果,溫度高些所需時間短,溫度低些所需時間長。
如果經發酵培養得到凝固和有乳酪香的優酪乳,就證明所檢測的牛奶中沒有抗生素,是無抗奶;如果牛奶沒有發酵則很可能是有抗奶(也可能是溫度沒控制好所致)。這種方法也曾經用來家庭自製優酪乳,只需在熱奶時加入適量白糖調味即可。
發展
“無抗奶”現象從2002年4月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經歷了5月觀望,6月沸騰,7月制止,8月悄然淡化這樣一個過程。其實,“無抗奶”現象只是冰山一角,短短的4個多月時間,由“無抗奶”這一切入點,各界對中國的奶業現狀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無抗奶”事件爆 發事出有因,“無抗奶”風雲最終被壓制也是一種無奈的必然。
緣起光明
其它乳業巨頭的態度
內蒙古伊利、蒙牛、上海光明、北京三元被業內公認為最有競爭力的“第一陣營”。當上海光明推出無抗奶概念後不久,其它乳業巨頭令人尋味地站在各自立場紛紛發話。 伊利鄭俊懷旗幟鮮明地說,“有抗”和“無抗”是一種炒作,業內不要把精力放在炒作概念、打價格戰和互相傾軋上,這對中國乳業發展極其不利。非但不能實現上述目標,相反只能對奶農增收起嚴重消極作用。
據伊利的負責人介紹,其實“無抗”對於伊利來說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作為只是一 個衛生指標的“無抗”,並不能成為高品質牛奶的代名詞。就象農作物中殘留的農藥一 樣,並不是農作物本身具有的,但由於農藥的存在,農作物成了次品。因此,在“無抗”的問題上,伊利並不認為有大張旗鼓的必要,只要乳品加工企業在管理上,檢測上加強力度,在奶源環節嚴把收奶關,杜絕”有抗奶”入廠,那么生產出的牛奶產品就是無 抗奶 。
行業協會的意見
在2004年4月光明乳業推出“無抗奶”概念後,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開始保持沉默。直到6月下旬,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開始向有關乳品企業“打招呼”,媒體上的“無抗”報導一度沉寂。然而,不可思議的是,7月17日,權威新聞機構一篇有關“藥奶”報導突然重磅出擊,使形勢陡然逆轉,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崑岡說:“這給消費者帶來空前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