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義音節

無意義音節

第1個和第3個都是輔音,中間是元音,這3個字母的組合以在德語字典中查不到為準,因此稱作無意義音節。無意義音節的優越性是可提供無窮盡的、性質相似的學習材料,並且便於改變和確定數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意義音節
  • 外文名:Nonsense syllable
  • 人物:艾賓浩斯
  • 國家:德國
  • 時間:1885年
背景,詳解,記憶遺忘曲線,影響,

背景

德國心理學家H.艾賓浩斯1885年用單音節製作的記憶實驗材料,每個音節包括3個外文字母。
艾賓浩斯用德文字母的一個元音和兩個輔音製成2300個無意義音節,如zog, xot, gij, nov, 等等。把它們編成長短不等的音節行,一遍遍地讀,直到能夠背誦時為止。他用節省法測量:(1)不同長度的音節行(材料多寡)對識記的影響如何;(2)保持怎樣隨重複次數而變異--保持是重複次數的函式;(3)遺忘怎樣隨時間而變異--遺忘是時間的函式(遺忘曲線);(4)同一材料的直接聯想和間接聯想、順序聯想和反向聯想的測量。

詳解

製作無意義音節的原則是:①在一個包括10個左右的無意義音節的字表中,同一輔音不得在音節中的相同位置上出現,在連續的4個音節中,輔音和元音都不得重複;②字母排列的順序要避免與常見的字母順序相同;③同一字表中各音節的聯想值要大致相等。
無意義音節雖然本身沒有含義,但他可引起被試的聯想,而且不同的音節引起的聯想多少也不同。J.A.格萊茲測定了無意義音節的聯想值。讓被試在固定的時間內儘量寫下對每一個無意義音節所聯想出的事物,根據聯想到的事物的多少確定無意義音節聯想值的高低。一般說來,聯想值較低的無意義音節用作學習記憶的實驗材料較好。

記憶遺忘曲線

遺忘曲線是由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研究發現,人體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循序漸進的直觀描述,人們可以從遺忘曲線中掌握遺忘規律並加以利用,從而提升自我記憶能力。該曲線對如今學習研究界已產生重大影響。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他認為"保持和遺忘是時間的函式",並根據他的實驗結果繪成描述遺忘進程的曲線,即著名的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TheEbbinghausForgettingCurve)。
他在1885年發表了他的實驗報告表明:人類輸入的信息在經過人的注意過程的學習後,便成為了人的短時的記憶,但是如果不經過及時的複習,這些記住過的東西就會遺忘,而經過了及時的複習,這些短時的記憶就會成為了人的一種長時的記憶,從而在大腦中保持著很長的時間。那么,對於我們來講,怎樣才叫做遺忘呢,所謂遺忘就是我們對於曾經記憶過的東西不能再認起來,也不能回憶起來,或者是錯誤的再認和錯誤的回憶,這些都是遺忘。艾賓浩斯在做這個實驗的時候是拿自己作為測試對象的,他得出了一些關於記憶的結論。他選用了一些根本沒有意義的音節,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單詞來的眾多字母的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他經過對自己的測試,得到了一些數據。

影響

記憶遺忘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丟掉幾個,轉天又丟幾個的,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後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相當長的時候後,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後慢"的原則。觀察這條遺忘曲線,你會發現,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后,如不抓緊複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學習一段課文,甲組在學習後不久進行一次複習,乙組不予複習,一天后甲組保持98%,乙組保持56%;一周后甲組保持83%,乙組保持33%。乙組的遺忘平均值比甲組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