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是荀子的美學觀點。意謂沒有後天對仁義道德的學習,則人性不能顯現其美。《荀子·禮論》:“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偽”,指人為。認為“性”是自然產生,而道德學問等則是人為。自然產生的人“性”為惡,只有經過後滅的學習修養才能變成“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偽則性不能自美
- 出處:《美學大辭典》
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是荀子的美學觀點。意謂沒有後天對仁義道德的學習,則人性不能顯現其美。《荀子·禮論》:“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偽”,指人為。認為“性”是自然產生,而道德學問等則是人為。自然產生的人“性”為惡,只有經過後滅的學習修養才能變成“善”。
即“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同上)。並認為性與偽的關係為;“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荀子·禮論》)這種觀點反映了苟子注重人為禮儀文飾的人格美傾向,體現了...
荀子提出化性起偽,是為了強調後天教育的重要性。按照荀子的觀點,性、偽之分,也就是先天的與後天的區別。先天的屬於性,是不可事、不可學的;後天的屬於“偽”,也即人為,是可以經過學習、努力而得到的。荀子認為孟子的性善說...
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荀子·禮論》有了“為”的概念以後,“性”之“惡”的情況就得到了淡化,以至於在其中,“性”與“為”趨向於一致,即“性偽合”。...
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聖人然後分...
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荀子·禮論》)他明確地肯定人的心理乃是“性偽合”亦即先天因素與後天因素的“合金”。王安石、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也在強調習性的同時,並未忽視生性的作用。(見習與性...
在荀子看來,所謂的性是指人的自然本質、生理本能;所謂的偽是指後天的人為、禮義道德。他說:“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禮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荀子·禮論》)人的本性一開始就是...
偽原於慮,慮生於心;禮義之成,實由於心之擇。荀子還主張性惡論,認為性與偽是對立的,而偽可以化惡性為善,因此,“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荀子·禮論》),把性的改變看成都是由於心的作用。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