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燧制度,古代邊防戍兵用烽火報警的制度。每隔一定距離置一烽火台,發現敵情,晝焚煙,夜燃火,一台烽煙起,臨台急回響,全線知軍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烽燧制度
- 類別:古代邊防戍兵用烽火報警的制度
烽燧制度,古代邊防戍兵用烽火報警的制度。每隔一定距離置一烽火台,發現敵情,晝焚煙,夜燃火,一台烽煙起,臨台急回響,全線知軍警。
烽燧制度,古代邊防戍兵用烽火報警的制度。每隔一定距離置一烽火台,發現敵情,晝焚煙,夜燃火,一台烽煙起,臨台急回響,全線知軍警。...
唐朝烽燧制度 唐朝的烽燧制度在繼承前代制度的基礎上,更趨完善。大凡每30里置一烽燧,如有山岡阻隔,可於適宜、近便之處設定,以能夠相互望見為宜,不必局限此制。臨近邊境的烽燧要在附近築城,嚴加保護。唐代設在全國的烽燧究竟有...
考古發現的漢簡中記有遇不同敵情使用的信號、各級人員的職責、對工作的督察和烽燧使用的情況等,從中可具體了解烽燧報警制度,漢代居延烽燧遺址中發現的《塞上蓬火品約》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長城烽燧一直是中原王朝防禦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
烽火台是白天點狼糞,晚上燃柴草,白天燒狼糞用煙比較明顯,晚上燒柴草靠火光報警。警戒方式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居延烽燧遺址發掘中獲得的《塞上蓬火品約》,把漢代建武初年長城的蓬火制度記錄得相當清楚,該漢簡講當時的蓬火品約由都尉...
中國漢代長城關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遺址。 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北境。基本知識 烽火台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因燒煙常用狼糞,也名狼煙臺,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訊息,系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
哈密境內烽燧遺址周圍,採集到陶器殘片,均為夾細砂紅陶,輪制,部分飾有刻劃的旋紋和豎線紋。可辨器形為罐。哈密境內烽燧遺址保存較好,路線清晰,規模宏大,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對研究唐代西域軍事制度、還原不同時期絲綢之路路線都具有...
為了保證烽火制度的嚴格執行,漢代有一整套嚴密的制度。烽火台的來歷是什麼?傳說秦始皇為了抵禦匈奴的進攻,修建了萬里長城。但是,由於不能提前預報敵情,萬里長城也形同虛設,被敵軍屢屢攻破。後來,秦國大將袁牧看到幾十里外人家的炊煙,...
以克亞克庫都克烽燧為代表的眾多軍事設施的修築,構成了安西四鎮完備的鎮防體系,保證了唐代中央政府對西域的有效管轄和治理。考古發掘首次揭露了唐代沙堆烽遺址的全貌,為我們了解唐代戍邊生活,認識羈縻府州政治管理體制,研究古代軍事制度,...
勞干將烽燧制度總結為:“一曰表,或作蓬,以繒布為之,色赤與白。二曰煙。三曰苣火。四曰積薪。其所舉之時,則積薪日夜兼用,表與煙用於晝,而苣火則用於夜也。“關於以灶放煙,勞乾說:“諸簡言蓬品者,多僅言蓬而不及...
按明朝制度,舉一煙鳴一炮表示來敵100人左右;舉二煙鳴二炮,來敵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舉三煙鳴三炮。按配置的位置和功能,烽燧可以分為四組:設在大漠深處的烽火台是發出警訊的最前線,沿長城兩側設定的烽火台向沿線傳遞情報,由長城通往...
第三章環塔里木漢唐烽燧遺址與布局(268)節漢唐烽燧遺存的現狀(268)一、 兩漢時期的烽燧遺址(268)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烽燧遺址(283)三、 唐朝時期的烽燧遺址(287)第二節環塔里木地區漢唐烽燧制度(332)一、 漢代烽燧制度的形成(332)...
如簡冊《塞上烽火品約》共17枚,該冊對研究漢代的烽燧制度以及邊塞防禦系統,是十分重要的資料。這個冊子是居延都尉轄下的甲渠、卅井、殄北三塞臨敵報警、燔舉烽火、進守呼應、請求馳援的聯防條例。條例規定,在邊塞的不同部位、敵人...
四、漢簡中反映的烽燧制度及防禦體系 漢代的烽燧遺址 漢代的烽燧制度 漢代邊塞的防禦體系叢政策 五、漢簡中反映的邊塞移民及其屯田活動 漢武帝以後的徙民活動 漢代河西的屯田 河西屯田的歷史作用 六、漢簡中反映的戍卒生活及教育管理 戍卒...
第一節 軍事制度 一、府兵制 二、其它兵種 三、行軍、後勤、軍將等軍事制度 四、邊防及鎮戍烽燧制度 五、高昌、吐蕃、歸義軍時期軍事制度 第二節 軍事史 一、吐蕃占領西北之前的唐代軍事史 二、高昌、吐蕃、歸義軍時期的軍事 第...
各國興修長城,抵禦外來侵擾;同時廣設關卡,完善烽燧制度,開始在邊境駐防軍隊,出現了舟師和抵禦海上入侵的活動。從秦朝到元朝是中國古代邊防的發展時期。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國家――秦朝建立後,由中央政府統一調配邊防力量;...
通過六七十年來對漢簡的研究,在漢代的邊防設施(包括烽燧制度)、屯田制度、兵制、官制、行政制度(包括文書制度)以及漢代社會的經濟、文化和階級關係等方面,都獲得了很多新的知識。墓葬漢簡 重要考古年代: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陸續發現,...
墩台,是軍事防禦系統中非常重要的設施,很早就有了一套完備的制度。唐宋時期改進了春秋戰國、秦、漢以來的烽燧制度,制定了烽台的設定方法、建築形式、烽火種類、報警規律等一套周密完整的烽台防禦體系制度。明代延用唐宋放烽、燃煙辦法...
第十六章 秦通信制度 一 軍事情報與行政信息的獲取與傳遞 二 郵驛形式 三 烽燧制度 第十七章 秦交通管理 一 關制 二 津橋管理 三 軍事交通與交通工程建設的軍事化形式 四 軍事交通與交通經營管理的軍事化形式 五 國家交通控制 六 ...
如簡冊《塞上烽火品約》共17枚,該冊對研究漢代的烽燧制度以及邊塞防禦系統,是十分重要的資料。這個冊子是居延都尉轄下的甲渠、卅井、殄北三塞臨敵報警、燔舉烽火、進守呼應、請求馳援的聯防條例。條例規定,在匈奴人入侵的不同部位...
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衝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亦稱烽燧、墩堠、煙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