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洞(山西朔州市平魯區阻虎鄉)

烏龍洞(山西朔州市平魯區阻虎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烏龍洞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阻虎鄉,建於明萬曆二年,傳說有丈余長烏蛇經常出現在洞口,因此稱之為烏龍洞,洞底池中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無人取用也不增多外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烏龍洞
  • 地理位置:山西省朔州市
  • 建於:明萬曆二年
  • 海拔:1830米
烏龍洞來源,烏龍洞,滴珠洞,傳說,烏龍洞,龍母殿,地圖信息,

烏龍洞來源

烏龍洞

滴珠洞

滴珠洞傳說是旱天不枯,澇天不溢。

傳說

在距離平魯縣城30公里的西北山區有一座山叫烏龍山,山間有一洞叫烏龍洞,洞中隱匿著一條龍叫烏龍,此山此洞因此而得名。M型的烏龍山,海拔1830米,坐北向南伸展,東西雙峰聳立,北峰低矮形如龍頭,整座山勢宛如獨首雙身臥龍一般。山間,三峰環抱著一座木雕石刻精美絕倫,彩繪壁畫絢麗多彩,仿明代古建築風格,古香古色琉璃璀璨的寺院—五爺祖廟。傳說淵源話烏龍烏龍洞裡隱烏龍,策馬城西訪古蹤。路轉峰迴山疊疊,洞幽岩仄壑重重。雲浮玉殿靈光薄,雪積水泉霧氣濃。溽雨曾沾珠滴露,甘霖大沛慰三農。這是清代平魯知縣王霷對烏龍洞的讚譽。塞上清山,龍洞滴珠,孕育了神奇靈秀的烏龍山,曾是平魯古八景之一。
相傳很久以前,東海龍王的五太子離開龍宮神遊四方,變作小烏蛇行於路間,偶遇貨郎擔行商路過,暗中跟蹤,觀其言行,實為緣中夥伴,烏蛇糾纏其間,貨郎擔幾次驅趕都無濟於事,後置於擔中相伴而行,人神同途,心心相印,蛇助人商,異常興隆。貨郎擔姓張名睿,字中陽,乃山東泰安府寧陽州小莊村人氏,從小聰明伶俐,刻苦進取,只因家境貧困,貨郎行商週遊天下。忽一日,行於平魯境內烏龍山下,轉眼不見了烏蛇,抬頭仰望,只見青煙一股,飛入烏龍山北峰東側一溶洞之中。此時肚飢人困,放下貨擔歇于山間,稍時進入夢鄉。夢中寺院雄偉,香火旺盛,真乃神仙境地。一覺醒來,知是烏蛇託夢,有意在此安家。隨後,張貨郎籌資修廟建寺,泥塑烏龍像,敬稱五爺,一心禮佛,和五爺一道修行。隨著修行日漸持久,五爺野性漸失,樂於助人,常以黑臉大漢,現身人間,廣施善緣,有求必應。中華鬥神大唐名將尉遲恭,出生在平魯下無忌村,從小性情急躁,力大無窮,專愛打抱不平。
有一年夏天,村里幾個被他收拾過的無賴,糾結起來,買上酒肉,宴請尉遲恭。酒席擺在大柳樹下,樹下有眼枯井,他們把席片鋪在井上,請尉遲恭上坐,想把他閃下井去“教訓教訓”。尉遲恭也不謙讓,便坐在席上吃喝起來,安然無事。酒足飯飽後,起身抹抹嘴、拱拱手揚長而去。幾個無賴大惑不解,急忙起身揭席來看,不看則已,一看驚得個個嘴巴大張,合攏不上。只見一條碗口粗的烏蛇盤在井口,堵得嚴嚴實實。還有一次,尉遲恭正在山上打柴,忽聽有人呼救,急忙飛步迎上去,只見一條胳膊粗的烏蛇昂首吐舌,戲耍一個小孩。他急忙驅趕追打,烏蛇不緊不慢鑽進一個山洞,尉遲恭手疾眼快,一把抓住蛇尾拽將出來,摔上山石,只聽“咔嚓”一聲脆響,火星四濺,碎石橫飛,睜眼看去,手中握得是一條沉甸甸、亮錚錚的九節鋼鞭。尉遲恭背著柴火,提著鋼鞭路過一個小村邊歇息,看見麥場上有個牛腰粗的砂石碌碡,一時性起摔鞭下去,碌碡破為兩半。至今這個村還叫“破碌碡”,而那半個破碌碡還在原處。這條九節鋼鞭就是後來尉遲大將躍馬沙場的那條神鞭。當人們知道了尉遲恭的故事後,眾言五爺顯靈,老人們紛紛勸說他到烏龍洞給五爺敬香禮拜。在後來,尉遲恭幫助李世民打下江山,建立大唐後,回家必到烏龍洞拜謝五爺,並出資修繕五爺祖廟。五爺並不安分守己,經常雲遊四方,忽見五台山文殊菩薩正在做道場,五爺上前跪拜,文殊菩薩細細尋問,才知是東海龍王的五太子。經過日久觀察,發現五爺心地善良,聰明伶俐,樂善好施,與佛有緣,隨及收為弟子,皈依佛門,成為文殊菩薩的化身,從此來往於烏龍洞和五台山之間。五台山的五爺廟建在萬佛閣內,《萬佛閣碑記》中記載萬佛閣建於明萬曆四十四年,說明五爺廟建於明萬曆四十四年之後。而平魯“烏龍洞”摩崖造字刻於明萬曆二年,說明平魯五爺祖廟建於明萬曆二年之前。故曰:“先有平魯烏龍洞,後有五台五爺廟”。
歷史沿革烏龍洞美麗的傳說,賦予了烏龍洞神奇的魅力。根據傳說,烏龍洞五爺祖廟建於隋唐之前,興於明清時期,毀於抗戰和文革期間。雖為傳說,尚未發現文字記載,但烏龍山北峰上的摩崖造字“烏龍洞”三個大字,刻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卻是不爭的事實。由此說明,烏龍洞並非建於萬曆年間,應該更早。說明當時烏龍洞寺廟已成規模,香火異常旺盛。否則,幾位將軍不會憑空造字。
“烏龍洞”刻於北峰摩崖石壁上,長2.5米,高1.0米,距地表約20米。三個大字為橫向線刻楷書,右面文字為豎向陰刻楷書,4行48個小字:“朔州南路參將上谷濮東陽,平虜西路參將任城趙崇璧觀邊於此。
委官迎恩堡守備計安國、二路中將梁國寶,張天敘記時”。左面文字為豎向陰刻楷書:“萬曆二年孟夏八日”。摩崖造字足以說明烏龍洞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清乾隆二年(1737年)《修理烏龍洞聖母殿石窯碑記》:“嘗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此山島雖微微一洞,烏龍老爺感應甚靈,名傳四方,人人皆來誠敬。時蓬天旱,眾善虔心禱祝神水一滴,速降甘霖,士庶人等心悅誠服。……”。乾隆五年(1740年)《烏龍洞山新建玉清虛宮記》,內敘三事:一是“雍正三年(1681年),有羽士張乙清者淨足於此,早晚焚香,香火不絕。”二是“然廟之建,增修也,非創製也!”三是敘說因烏龍神靈,禱雨必應,故人們先後續修洞上塔、祠前戲樓、齋室、聖母殿等。朔、馬、偏、老,以及口外等地的人們無不於是禱雨,烏龍神之為靈昭昭矣。今日增建玉清虛宮,是住持為民禱雨所許的願而還願所建。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修建烏龍洞祠碑記》:“縣誌稱為名勝者,惟千佛與烏龍二洞而已。”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碑記》:泉盛莊楊昶集眾資重修烏龍洞寺院,有所擴大,但大殿舊架未改,戲樓則煥新模。延及三載,方告落成。清光緒元年(1875年)《重修碑記》:長時間未修,寺院有點破廢,集資重修“此承先啟後,凡事目為盛舉。” 民國十一年(1922年)《募修烏龍洞正殿洞樓碑記》。這是距今為此最近一次維修,主要是烏龍洞正殿。還有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烏龍洞飛渡橋“雙峰”石匾、清代“滴珠洞”石匾、民國四年(1915年)烏龍洞《創修飛渡橋小引》等。以上種種都能說明:五爺皈依佛門,修成正果,廣行善事,有求必應,施風布雨,無不應驗,善男信女朝拜者絡繹不絕,寺院香火異常旺盛。
特別是每年的六月二十四至六月二十七傳統廟會期間,方圓百里三省八縣、四里八鄉的百姓雲集烏龍洞,朝拜禮佛、商品交易等,直至今日,仍有求雨者不斷前往,是各地旅客嚮往朝拜和觀賞之地。盛世重修五爺廟地處山西北部邊陲的平魯,30年前年人均收入僅有20.1元錢,全省倒數第一。改革開放以來,藉助黨的富民政策和當地煤炭資源優勢,一舉成為全省典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經濟總量突破百億大關,財政收入突破十億。但是多年的畸形發展,形成了煤電獨尊的單一產業結構,不論是外界人還是當地人都認為平魯有煤沒文化。為了實現轉型跨越和發展方式的轉變,2007年,區委區政府決定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先行開發以烏龍洞景區為龍頭的旅遊文化產業。自然遺產和歷史文化積澱為平魯發展旅遊文化產業提供了雄厚的資源條件。平魯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深深鐫刻著歷史文化的印痕。自古以來,平魯是中國戎邊第一重鎮和晉商第一要衝,素有“朔北雄城”和“塞外天險”之稱。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遺存和自然遺產為平魯大力發展旅遊文化產業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 2007年成立了以區政協領導為主的平魯區旅遊文化景區建設領導組,經過設計規劃、專家論證、新聞發布、地質勘探、募捐籌資等前期準備,於當年下半年進行了三通一平工程開工建設,2008年6月景區主體工程正式奠基開工。本著修舊如舊、適當擴大、突顯特色,以景區為主,推進生態建設和突出三農發展的原則,以民間投資為主體,政府建設基礎設施。現已主體完工,2010年竣工運營。烏龍洞景區的主體是五爺祖廟,整座寺廟氣勢宏偉,風格獨特,非一般寺院格局,全寺南北前後分為三進院落,高低分為上下兩院。上院建於烏龍山北峰半山腰之上,以石材為主,石碹窯殿,石雕塑像,石桌石亭。詎之龍宮、龍母殿、烏龍洞“品”字排列,梯度布局,攀岩而上,獨成體系,邊塞特色。下院位於雙峰之間,三峰環抱,典型的四合院布局,磚木結構,具有山西北方特色的明代建築風格,與其它寺院不同的是中軸線上建有完全體現五爺廟特點,獨一無二,典雅別致的戲樓一座。上下兩院用108個台階相連,迴路曲徑通幽,峰迴路轉,圓環曲折,依山而建,步步登高,氣勢雄渾,富麗堂皇。下院又分為二進院落,各重院落為傳統的四合院模式,自前向後沿中軸線排列:“雙峰”橋洞、天王殿、東西廂房、戲樓、鐘鼓二樓、東齋堂、西僧舍、東西配殿、東西碑廊、東紫氣亭、西避風亭、大雄寶殿,均為木結構建築。一進院落呈橫向長方形,南北長35米,東西寬55米。二進院落呈縱向長方形,南北長99米,東西寬55米。寺院的規模宏敝,造型莊嚴,建築物與院落空間比例適當。整座寺廟從前往後,自上而下,色彩斑斕,協調和諧,層次分明,獨具匠心,充分展現了五爺祖廟的古建藝術和佛教文化內涵,吸引著數以萬計的遊客觀光禮佛。
摩崖造字:“烏龍洞”刻於北峰摩崖石壁上,長2.5米,高1.0米,距地表約20米。三個大字為橫向線刻楷書,左右文字為豎向陰刻楷書。明萬曆二年四月八日,戍邊武將濮東陽、趙崇璧一行慕名而來烏龍洞覽勝,並約見委官迎恩堡守備計安國、二路中將梁國寶,了空住持親自陪同四位觀賞烏龍洞、滴珠洞風景,頓感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特邀右衛指揮僉事佐官、書法大師張天敘前來揮毫書寫“烏龍洞”三個大字,為此留下了珍貴的一筆。
摩崖造字雖經500年的風雨剝蝕,仍字跡清晰,聞名天下。更神奇的是摩崖造字左側石縫中向右前方挺拔平伸出一枝枝繁葉茂的杏樹,好似專為“烏龍洞”擋風遮雨而長,被朝拜者視為神樹,在枝杈上系滿了鮮紅的綢飄帶,迎風招展,隨風飄揚,似乎在熱烈歡迎著遊客們的到來。

烏龍洞

烏龍洞:位於北峰東側,石碹三間石窯,依山而建,東西長15米,窯高3.5米,單檐角牙三出水,赭紅石板貼面,雕花門窗。東窯西北上方有一溶洞,深不見底,神秘莫測,至今無人探知底細,即為烏龍洞也。每當烏龍山大霧天氣,周圍霧氣凝聚於此,吸於洞中,非常壯觀。中東窯是五爺一堂一室的起居室,東窯窗前席地而置的石雕龍床,古樸華美。龍床上半躺半臥著1.5米長的五爺墨玉石雕塑像,由中國雕刻之鄉曲陽工匠精心雕琢,五爺神情莊重,神態自若,似乎是在凝神看戲,並觀察著虔誠的善男信女們,對整座寺院及前方綿延起伏的人馬山脈一覽無餘,視野開闊,令人遐想。
西窯正面牆壁上整幅漢白玉浮雕服滿了整個牆壁,演義著五爺的尊師張貨郎肩挑貨郎擔行商天下美麗的傳說。張貨郎面目清秀,頭戴疙瘩帽,身穿短布袍,腰扎布帶,腳蹬布靴,肩挑重擔,一頭是貨物,一頭是烏蛇。左手緊握扁擔,右手高舉撥朗鼓,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雕面背景,上有祥雲浮動,下有大海濤濤,山海關樓,巍然屹立。 25米長,3.8米寬的洞前月台,石板鋪就,東南西三面草白玉圍欄,欄面梅、蘭、竹、菊等花卉圖案,精美絕倫。東出月台,進入烏龍後花園,沿山間小路下行108級台階,即可到達寺廟下院。站在月台上向南一眼望去,整座廟宇氣勢宏偉,富麗堂皇。
一條巨大的山谷在東西雙峰的裹挾下,一直通向山巒遠處。遠處群山起伏,萬峰爭秀,呈黛青色的人馬山,高聳入雲,勢如兩軍對壘,人馬涌動,爭戰沙場,尤為壯觀。歇龍亭:從洞前月台下返13級台階,左折6級台階,即到詎之龍宮窯頂平台,台面長8米,寬5米,四周草白玉圍欄,欄面雕刻著梅、蘭、竹、菊等花卉圖案。台面偏南建有草白玉石雕四角歇龍亭,亭頂飛檐翹角,亭柱玉立,亭坊精美。亭內置一花崗岩圓形石桌,四隻鼓形石凳。整個石亭古色古香,精美古樸,是五爺等龍子龍孫歇息觀景之處,也是遊人信徒們乘涼歇腳之所。

龍母殿

龍母殿:從龍亭西下6級台階,到達依山而建的龍母殿。殿前平台東西長15米,寬10米,四周草白玉圍欄,欄面雕刻著梅、蘭、竹、菊等花卉圖案,平台中央置一巨大石雕圓形香鼎。龍母殿石碹窯洞三間,中間正殿,東西配殿。正殿正面一尊2米高的漢白玉塑像落座於0.5米高的石刻蓮花寶座之上,抬頭仰望,龍母娘娘面部豐滿,慈眉善目,秀麗端莊。

地圖信息

地址:烏雙線西5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