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是俄羅斯未來烏里揚諾夫級航空母艦的首艦,建造計畫代號為「計畫1143.8」。命名源於俄羅斯城市烏里揚諾夫斯克,而該城市則是為了紀念列寧(本名為: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列寧)。 本級艦計畫4艘,太平洋艦隊和北方艦隊將各得兩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
- 前型/級:烏里揚諾夫斯克級(第一代)
- 研製時間:未知
- 服役時間:未知
- 定型時間:未知
- 國家:俄羅斯
- 甲板上翹:14.5度
- 本級:烏里揚諾夫斯克級(第二代)
- 滿載排水量:94500t
- 計畫數量:4艘
- 配置:太平洋、北方各2
- 所需護航艦艇:5艘21956加10艘22350
基本信息,同級艦,主要武器,彈射器,阻攔降落,艦體防護,艦載機,外形設計,總體評價,
基本信息
所屬國家:俄羅斯
軍種分類:海軍
艦級:烏里楊諾夫斯克級首艦
設計代號:計畫1143.8
製造廠:未知
下訂:未知
動工:未知
服役:未知
載員:2800名船員,2000名飛行組員
排水量:標準:85000噸、滿載:94500噸
吃水:約15米
船體體積:長:321米、寬:45米
飛行甲板體積:長:313米、寬:75米
功率:240,000馬力
最高速度:30節
續航距離:基本無限
艦載機:可容納近70架
30架SU-35戰鬥機或MiG-29K戰鬥機或SU-27K或雅克-141垂直起降型戰鬥機
4架雅克-44預警機
16架卡-27反潛直升機
2架卡-27PS搜救直升機
火炮:8座AK-630M全自動近防炮。發射裝置:4套3K95 "匕首"/SA-N-9拳套防空飛彈,備彈192枚。
6x八聯裝3S14垂直發射系統(共裝填48枚SS-N-26寶石反艦巡航飛彈)
8座CADS-N-1近距離防空系統〔雙聯AK-630 30mm近程炮、共256枚9M311K/3M87/SA-N-11巢鼬艦射防空飛彈〕。
偵搜和各須電子設備:
聲納:Zvezda-2 主動搜尋/攻擊(中低頻)聲納和MGK-345 Bronza/Ox Yoke 艦體聲納
雷達:兩座三面對空搜尋雷達;1座MR-710“頂盤”三座標對海/空搜尋雷達,D/E波段;2座MR-320M“雙支柱”對海雷達,F波段;3座“棕櫚葉”導航雷達,I波段火控:4座“十字劍”,K波段,控制對空飛彈;8座“熱閃”火控雷達,J波段,控制近防系統
電子干擾:2部PK-2、10部PK-10
起飛方式
2座蒸汽飛機彈射器、一座滑躍起飛甲板
其他:3台飛機升降機(電梯)
同級艦
艦名 | 序號 | 造船廠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分配隸屬 |
---|---|---|---|---|---|
烏里揚諾夫斯克 | 01號艦 | 未知 | 未知 | 未知 | 北方艦隊 |
明斯克 | 02號艦 | 未知 | 未知 | 未知 | 北方艦隊 |
安德羅波夫 | 03號艦 | 未知 | 未知 | 未知 | 太平洋艦隊 |
飛鷹 | 04號艦 | 未知 | 未知 | 未知 | 太平洋艦隊 |
烏里揚諾夫斯克級簡介:俄國海軍未來的一型核動力航母,代號1143.8。 該級艦的最大變化在於:反艦飛彈的數量由12枚增加到48枚,換成了SS-N-26,由6x八單元垂直發射系統裝載。垂直發射系統的位置設定在了艦艏(靠近艦島)。除此之外,在艦炮方面,該級艦在舷側設定了8座AK-630式30mm雙聯裝全自動速射艦炮。載機方面由50架提升至70架(甲板35架機庫35架),預計配置如下:30架“SU-35”垂直起-降戰鬥機、15架“Yak-41”攻擊機、15架“伊爾 -38”或者K-25搜救直升機、10架K-28“蝸牛”反潛直升機。飛行甲板長313m,寬75m,甲板上翹14.5度,安裝兩座彈射器,也可以滑躍起飛。
主要武器
1、SS-N-26P-800“縞瑪瑙(Oniks)”(北約代號SS-N-26、Strobile)是蘇聯切洛梅設計局1983年設計用來取代P-270“蚊子”和P-700“花崗岩”的超音速反艦飛彈,是P-700的改進版,GRAU編號3M55。出口型稱為Yakhont,意為紅寶石或藍寶石,外界統稱紅寶石反艦飛彈。 屬於第4代反艦飛彈,具有重量輕、尺寸小、隱身性好、飛行速度快、發射後不用管等優點。該彈具有超強的攻擊能力,可在較強火力攻擊和複雜的電子干擾條件下,對敵水面艦艇編隊或單個水面戰艦目標實施單發或齊射攻擊。該彈飛行速度2.5馬赫,末段飛行高度可降至5米,採用複合導航系統,巡航段為慣性導航,末段為有源雷達制導。依據發射彈道不同,最大射程分別為120公里和300公里,與俄羅斯/蘇聯歷史上其他航空母艦不同的是,該級艦的反艦飛彈只擔負300km以內的自衛任務,至於其他反艦作戰任務,只交給其他護航艦艇(如21956型護航巡洋艦)。 2、SA-N-9 SA-N-9點防禦系統由俄羅斯阿爾泰設計局研製,採用的艦空飛彈由火炬設計局研製,是把陸軍型SA一15“道爾”飛彈“移植”到艦上使用。“道爾”飛彈在陸軍野戰防空飛彈家族中享有盛譽,SA—N一9的性能也相當優秀,主要擔負自衛任務。 3、“栗樹”彈炮合一近程防空系統(卡什坦) 該級艦另有8座CADS-N-1“喀什坦”彈炮合一近防系統,系統配置為2座30mm6管炮和8枚SA-N-11近程飛彈,火炮射程2500米,飛彈射程8000米;此外還有AK-630型6管30mm炮4座,射程2500米,發射率3000發/分。
彈射器
“烏”艦裝備了兩座電磁彈射器(彈射器內有兩具微型發電機),由於甲板上翹達到了14.5度,飛機起飛時有了更大的安全性,這一點在1143.6型航母“瓦良格”號就有所體現,“遼寧”艦對她的姐姐-“庫茲涅佐夫”存在的150多處不足進行了改進,這一點也在新“烏”艦上得到了體現,而安裝彈射器,則可以更好地讓飛機獲得更高的初速度,提高了艦載機的出動效率。
阻攔降落
“庫茲涅佐夫”號上安裝的阻攔裝置重達100噸,而且體積達到了18×2×1.5米,整個阻攔裝置的工作機制是採用液壓缸(直徑為495毫米,長度為6米)排出缸里的液體來緩解巨大的衝擊力,液壓缸連線氣門控制裝置後再連線到儲氣罐,4條阻攔索分別由4台儲氣罐來保障其正常運轉,它們彼此相距13米安裝在甲板下。降落時飛機尾鉤掛上阻攔索後實施制動,飛機將在飛行甲板上繼續滑行80~90米(最優的著艦狀態是飛機掛住第2條阻攔索):在這一過程中阻攔裝置能夠提供2秒鐘的制動拉力,飛機將要承受4.5g的過載。而在2秒鐘內飛機著艦末端的動能將通過制動裝置轉化成內能,此時液壓裝置中的液體溫度將升至110℃。
為了保障艦載機正常著艦,烏艦裝備了K-4“電阻器”航空管制雷達以及“伏爾加”導航雷達。其中在烏艦建造過程中,為了保障降落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K-4“電阻器”飛行管制雷達經過精簡後被安裝在“尼特卡”系統上進行試驗。經過精簡後的飛行管制系統被命名為“汽缸”,經過實驗證明“汽缸”飛行管制系統能夠在各種天氣條件下高度自動化地完成對著艦飛機的空中管制任務。這時相關“汽缸”系統的工作並沒有結束,由於精簡後的“汽缸”系統表現優異,“汽缸”系統進行了模組化定型,使其能夠被安裝在所有的俄羅斯航母上。另外,烏艦計畫安裝雷射輔助著艦系統,但是後來海軍決定沿用“庫茲涅佐夫”號上的“月光”光學著艦系統並使用“阿特沃德科解放者”電視著艦監控系統,該系統所有攝像頭全部安裝在飛行甲板的主軸線上。
艦體防護
水線以上彈藥艙和機庫的防護結構設計直到1143.4型“巴庫”號才首次被設計人員採用,整個防護結構重達1700噸,與二戰期間傳統的戰列艦的防護結構相比不同,在距離艦體裝甲3.5米處使用了防護隔壁。雖然仍然和西方同類型艦艇具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對於之前脆弱的設計而言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艦載機
蘇-35除了用三翼面設計帶來絕佳的氣動力性能外,真正的重點在航電設備,提升自動化、計算機化、人性化、指管通情(C3I)能力等,與同時期西方開發中的新世代戰機的航電設計理念相同。大幅提升航電性能的結果是重量增加,必須有其他改良才能避免機動性、加速性、航程的下降。因此除了以前翼提升操控性外,還裝備更大推力的發動機,此外,主翼與垂尾內的油箱也予以增大,油箱總容積達13000公升,因而可達到近4000km的無外援航程。故蘇-35無論在機動性、加速性、結構效益、航電性能各方面都全面優於蘇-27S,而不像其他改型如蘇-30般有取有舍。
外形設計
蘇-35的外型整體而言非常簡潔,大部分天線、感測器都改為隱藏式。主空速管由機首移至原來副空速管處(座艙兩側),副空速管移至雷達罩後方。機首增長增厚,以安裝更大的雷達及更多航電設備,側面看去因而下傾的比蘇-27更大。若不算蘇-27S的空速管,則蘇-35增長近1m,主要就是來自機首的增長。光電探測器移至風擋右側,左側則安裝可伸縮空中加油管,光電球側移一方面是為了多出空間安裝加油管,另一方面也因讓飛行員有了更好的視野。座艙兩側裝有可收納的夜間加油照明燈。垂直尾翼加大,以得到更好的偏航穩定性能。此外垂尾及其方向舵的形狀也略為改變,在垂尾頂端,由蘇-27的下切改成平直,是蘇-35的重要識別特徵。尾椎加粗,並將阻力傘由尾椎末端移至上方,使末端可以容納後視雷達及較多航電設備。三翼面布局、無攻角限制、全數位飛控。
將原來的翼前緣延伸增大,並在其側加裝可分別操縱的前翼,其前緣後掠角53.5度,翼展6.43m,面積3平方米,偏轉角+3.5到-51.5度,由LERX內的液壓裝置驅動。這個設計相當於在前段增加翼面積,加上前翼產生的渦流及優異的高攻角控制能力,提升了總升力、同時使升力中心前移,使得飛機更為靈巧,且轉彎時阻力更低;更強的渦流流經翼根使得該處升力增加,因此在相同於蘇-27的總升力條件下,翼根負荷較低,這意味著同樣的結構強度能忍受更高的G值,再加上蘇-35的結構亦強於蘇-27S,故正常操作極限比基本型多約1G(達9.5至10G),是第一種公布正常極限達10G的戰機。
前翼設計是大幅提升蘇-35運動性能的兩大關鍵之一(另一大關鍵是飛控系統)。上述眾多優點最主要來自前翼渦流延緩失速的作用,該作用提高了失速攻角,也就是使升力係數達極大值的攻角提高;另外其前翼緊臨主翼,與主翼產生近耦合效應故增大了升力係數曲線斜率(即同攻角時升力係數提高了),兩種效應共同提高蘇-35的升力性能,調整機首渦流下手就能增強高攻角穩定性並提升可用攻角,甚至解除螺旋等等。只要有適當的飛控指令,前翼便能提供這項服務。但是在後來飛控指令軟體的滿足不了前翼的複雜控制,蘇-35量產型取消了前翼。
蘇-35開始使用玻璃化座艙,也就是以大型單色CRT顯示器取代多數傳統儀表。不過不同的蘇-35就有不同的配置,正面儀表的顯示屏就有左右各一個的,也有兩個大的在右,一個小的在左的,應為比較之用。此外,側面儀錶板也有幾個顯示屏。蘇-37的座艙則更為乾淨利落,內有4個大型彩色顯示器,幾乎看不到傳統儀表。他們顯示飛行及導航信息、戰術情報等。而顯示屏功能可互換。機載電腦可以在作戰時引導飛行員下一步動作,系統出錯時也能指引飛行員除錯,這些輔助訊息都是以熒幕顯示或語音表示的。
HOTAS雙桿操縱設計,駕駛/武器桿位在座艙中央(蘇-35)或右側(蘇-37),左側置油門操縱桿及矢量推力操縱按鍵,飛行員可單單操縱右側操縱桿而讓飛機自動控制矢量推力,也可用左手手動控制之(通常他的矢量推力是服從線傳飛控系統控制的)。座椅後傾29度以提升飛行員抗G能力。由於蘇-35滯空時間更長,因此機上氧氣攜行量增加了,並設有食物及飲用水。
蘇-35強化了航電系統及武器搭載能力,機體也放大,空重增至18400kg,必須配備推力更大的發動機。計畫之初預計裝備起飛推力13000kg的AL-31F發動機改型。後來使用AL-35F,AL-35F增加了發動機進氣口直徑以增加進氣量,並增加渦輪入口溫度提升了發動機的推力,內部構造也稍作改良,最大軍用推力8500kg,最大後燃推力約14000kg。後來又在AL-35F的基礎上增加後燃器推力,使得最大軍用推力仍為8500kg而最大推力增至14500kg,此即AL-35FM。蘇-37則使用加裝矢量噴嘴的AL-35FM,又稱作AL-37FU 。
AL-35FM含4級風扇、9級高壓壓氣機、單級高壓及單級低壓渦輪,渦輪進口溫度1700K+-,最大軍用推力8500kg,最大後燃推力14500kg,
最小巡航耗油率約0.68~0.7kg /kgf‧hr+-;最大推力耗油率大於1.96kg/kgf‧hr,推重比8.7,重量約1600kg ,噴嘴活動部件壽命250小時(制動機構以鈦取代鋼後可達500hr )。矢量推力噴嘴為圓型截面的軸對稱式,能上下偏轉15度,偏轉速率為每秒30度,由液壓系統驅動(量產型改用燃油系統驅動),矢量推力控制、發動機控制與飛控系統整合在一起,飛控系統可以根據飛行條件自動控制噴嘴方向。除了自動控制,蘇-37之飛行員也可以用手動控制,在飛行員左手邊有個按鍵控制版,可以用按鍵的方式控制矢量推力, 然此系實驗用途,在後來的蘇-30MKI上,矢量控制已全部交由飛控系統。加裝矢量推力後發動機增重100kg左右(量產型增重70kg )。
蘇-35兩翼各加一個外掛點,共有12個外掛點,採用多用途掛架可有14個外掛點。武器搭載量提升為8000kg,正常空戰籌載則為1400kg。機翼外側可掛短程的R-73空空飛彈或電戰莢艙。
理論上蘇-35能發射所有俄制精確制導武器如Kh-29反艦飛彈、KH-59巡航飛彈、KH-31反輻射飛彈與KAB-500、KAB-1500系列制導炸彈等。
包括R-27系列、R-73系列、R-77、KS-172等及Gsh-30-1單管30mm機炮。其配備方式如下:
- 10枚R-77及兩個翼端莢艙。
- 8枚R-27或R-77或其混合及4枚R-73,此為正常空戰配置。
- 同2,使用多用途掛架時,R-73可增為6枚或維持4枚但增加兩個莢艙。
- 射程超過100km的R-27增程型或射程達400km對預警機的KS-172超遠程空空飛彈這類大型飛彈掛於進氣道下及機腹中線掛架。
總體評價
該級艦不同於蘇聯/俄羅斯歷史上的其他航空母艦,雖然飛彈多到爆,但是並不主動進攻。主要的防空、反艦任務都交給SU-35或者21956、22350等大型護航艦艇,這個配置已經是美國版本了。但是俄羅斯缺少大型護航艦艇,所以護航艦艇的反艦任務仍需SS-N-19和SS-N-26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