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山(甘肅省靖遠縣境內景點)

烏蘭山(甘肅省靖遠縣境內景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烏蘭山,又名城南山。昔為“靖遠八景”之一,名曰“烏蘭聳翠”。位於靖遠縣烏蘭鎮城南。勢峙若屏,山嵐氤氳,煙雲纏腰,廟宇洞窟鱗次櫛比,錯落成趣,是集遊覽、娛樂、文化、教育於一體的人文勝地。

基本介紹

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特徵,氣候特點,水文特點,自然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古籍記載,名稱由來,烏蘭天橋,寺廟建築群,烏蘭山革命烈士紀念亭,紅四方面軍強渡黃河紀念碑,開發建設,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烏蘭山位於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烏蘭鎮的城南端。
烏蘭山公園

地質地貌

屬隴西黃土高原的北部邊緣,為第三系基岩裸露丘陵地質。地勢高峻,周圍視野較開闊,溝壑交錯,丘陵起伏。土壤為黃綿土。

氣候特徵

氣候特點

該區域屬溫帶半乾旱氣候。冬春乾燥寒冷,風沙大。夏秋季降水略多。年平均氣溫8.9℃,一月為零下7.7℃,七月為22.6℃,年平均風速1米/秒。年降水量240毫米,蒸發量1623毫米。年日照時數2620.9小時,無霜期165天。旱災、風災、冰雹是本區的主要氣候災害。

水文特點

每年均降水量240毫米,主要依靠人工提灌。

自然資源

動物資源

主要動物有野兔、黃鼠、蜥蜴、螞蟻等。

植物資源

烏蘭山植被脆弱,零星生長有蒿草、縈草等植物。植物有柏樹、槐樹、榆樹、山杏樹,還有看桃、垂柳、塔松等風景樹,灌木以荊條為主。

古籍記載

《明一統志》卷37靖虜衛:烏蘭山“在衛城南一百二十里。唐有烏蘭縣以此山名”。
康熙《重纂靖遠衛志》記述:“烏蘭聳翠”為靖遠古八景之一。
道光《會寧縣誌》載:烏蘭山,“縣北二百里。其山自六盤經受家原至此,下有烏蘭關。”

名稱由來

烏蘭山又名城南山。亦稱青巒山,又名腰玉山。因山中多生烏蘭花,故而稱其烏蘭山。

烏蘭天橋

天橋總長34米、寬3.2米,橫跨鐵路、公路,是專為遊人登山覽勝而建,橋上鑄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社會活動家費孝通題寫的“烏蘭天橋”四個大字。

寺廟建築群

位於烏蘭山北麓,山上古建築鱗次櫛比,規模宏偉,有三教洞、法王洞、土地廟、慈雲庵、水簾洞、火神廟、王母宮和祖師殿等。祖師殿為全山古建築之冠,明萬曆至清光緒年間曾多次重修。殿建在磚砌高台上,高9米多,面闊3間,同東西牌樓、鐘樓、廂房等錯落有致,組成廟院。殿內造像已毀,殿外東西兩側牆上鑲有石碑,碑文略可辨識。其中法王洞、祖師殿、王母宮、三教洞、土地廟被列入靖遠縣不可移動文物。
  • 三教洞
坐西向東,依山面坡,創建年代不詳,明萬曆年間重建,清光緒年間再次重修,1985年民眾集資維修彩繪,現存建築均為清光緒年間遺構。在王母宮東上側依山築台二層,東有一門,沿石階而入,為一長方形院落,從東向西依次建有火神廟、東聚仙閣、三教洞、西聚仙閣,東西長38米,南北寬14米,三面圍牆環繞,占地面積約550平方米。火神廟為前卷棚硬山頂後接青磚砌襯拱頂洞窟。三教洞為出廊卷棚頂,歇山式磚木結構,面闊三間計6米,進深2.5米,後接青磚砌襯拱頂洞窟,面闊4米,洞深5米,三面開龕。洞門兩側有《海水朝陽》《五嶽聳立》兩幅磚雕,寬1.6米,高2.4米。三教洞形制保存了明清建築風格。
  • 法王洞
法王洞又名水簾洞,依山建於東西長13米,南北寬10米的水泥磚混平台上,占地面積約150平方米。創建何時無考,明·隆慶辛未年(1571年)重修,清·同治後再次重修,1984年進行了維修彩繪。為硬山頂磚木結構殿堂式建築,通面闊三間計5.1米,通進深2.9米,後接磚砸拱頂洞窟,寬3.2米,深5.45米,正面開龕,內塑法王爺像皆為八十年代所塑。開窟形制獨特,保存了明清建築風格,1988年10月29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土地廟
座北向南,占地面積70平方米。據《重修烏蘭山土地祠碑記 》載:“始於何時考積無由。清·同治五年(1866年)兵燹後,斯祠之前卷棚被焚,倖存洞窟塑像惟妙惟肖。相傳塑像出自明時藝術雕塑家達萬善之手,供人瞻祀,難能可貴。清光緒年間,本邑信女重修卷棚、山門及廂房等,祠貌煥然一新,奈浩劫中塑像、山門、廂房等毀於一旦,所見狀無不浩嘆。1997年秋,民眾有鑒於此,乃自動捐資予以拆舊,維修面貌更加輝煌,為烏蘭山又新添一景也,爰將各捐資維修者……一九九七年古九月九日立。”現存祠廟為前卷棚磚木結構前亭三間,通面闊4.5米,通進深4.5米,後接青磚砌襯拱頂洞窟一眼,深3.5米,寬4米,高3.2米,正面開龕,記憶體泥塑全毀。形制保存了明清建築風格
  • 祖師殿
據《重纂靖遠衛志》載:“真武祖師廟,一在城南山上,萬曆間參將劉濟、居民李緒建。”可證,祖師殿應建於明萬曆年間,現存建築、殿前卷棚及東西牌樓為清·光緒十九年(1894年)所建,1982年至1986年當地民眾集資維修了大殿,加固台基,油漆彩繪。
祖師殿建在10米高的磚石砌築的台基上,建東西長93米、南北寬24米的寺院,坐南向北,依山面坡,四合院布局,作“居高而臨深”之狀,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中軸線上為祖師殿,兩側鐘鼓二樓、東西廂房、“金甌”“玉宇”二山門相對峙,東西有配殿三間,四周圍牆環繞。山門前設45級石階至山腳下的東西牌樓。正南1.6米高的磚混凝築的長方形平台上建有祖師殿,為前卷棚後硬山頂磚木結構三間,通面闊9.3米,通進深6.8米。後牆依山而建,前檐設廊,四柱露明,明、次間裝隔扇門,門上額懸范振緒書“宇宙彌大”匾。殿內梁架徹上露明造,原存木神龕,雕刻精細,內塑有五龍捧壽、無量佛身圓雕,極為生動,可惜不存。屋面覆以筒板瓦。鐘、鼓二樓為卷棚頂磚木結構,配殿為硬山頂磚木結構三間,明、次間裝隔扇門。東、西兩牌樓平面呈“一”字式,著名書畫家張雲錦書“共躋春台”“德高北闕”、“同登壽域”“威震南天”,面闊3.15米,寬2.3米,高1.45米。祖師殿等烏蘭山古建築群,規模宏大,風格別致,布局嚴謹,為靖遠古八景之一,曰“烏蘭聳翠”。形制保存了明清建築風格。
  • 王母宮
王母宮即聖母宮,位於靖遠縣城南烏蘭山(又名城南山)北麓,坐南向北,占地面積約250平方米。創建何時不詳,明、清多次維修,清同治年間火燹,1988年在原址上重修。王母宮依山建於三教洞西下側一東西長15.3米,南北寬13.5米的平台上。卷棚頂迴廊式磚木結構正殿三間,通面闊9米,明間闊3米,通進深4.2米,後接磚砌拱頂洞窟,深7米,寬4.4米,三面開龕。洞頂壁殘存田汝霖書“碧天洞”磚雕,現存半個“天”字,內還存跪拜捧燈石雕燈台兩個。形制保存了明清建築風格。

烏蘭山革命烈士紀念亭

革命烈士紀念亭位於烏蘭山頂,紅四方面軍強渡黃河紀念碑南的天然平台之上,1994年7月立。為六角攢尖頂二重檐木柱仿古建築,木結構,三層磚混凝土平台,每層加有磚混圍欄,亭高約6米,六角每邊長5米,占地面積170平方米。亭中央樹立“革命烈士紀念碑”。碑身為柱體,中間鑲嵌大理石石碑,高3米,寬80厘米。正面陰刻張秀山敬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背面陰刻隸書碑文。2011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列入甘肅省和靖遠縣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

紅四方面軍強渡黃河紀念碑

該紀念碑位於烏蘭山山頂電視轉播塔東北處一小山頭上,坐西向東,立柱亭式,水泥磚混圓座方基,圓基直徑6.12米,高0.818米;上接青石浮雕方碑座,高約0.97米,邊長2.32米;水涮石碑柱前後鑲以青石碑兩塊。碑柱高6.05米,寬1.6米;正面青石碑高3.84米,寬0.6米,題“紅四方面軍強渡黃河紀念碑,關振邦敬書,1995年,靖遠縣人民政府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強渡黃河之壯舉,特立此碑”;背面青石碑高3.78米,寬0.6米,張秀山書碑文。該紀念碑是1995年10月靖遠縣人民政府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強渡黃河壯舉在此修建的,是傳承英雄紅軍的崇高精神,緬懷先烈的英雄業績,教育後人,激勵來者,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生動而形象的教材。分別列入甘肅省和靖遠縣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

開發建設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烏蘭山被闢為公園,鋪設引水管道,植樹綠化,修建閣亭。經過50多年的營建,烏蘭山已成為人們遊覽、娛樂、健身、養性、立志的好去處。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靖遠縣城鄉建設環保局增修了上山護坡、圍欄、踏步。
2020年4月10日,靖遠縣烏蘭山登山健身步道工程正式開工建設。該工程為省級體育彩票公益金項目,總投資200萬元,由靖遠縣體育中心(體校)負責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