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臼

烏臼

落葉喬木高8-15公尺,因烏臼鳥喜食其子而獲名。原產中國大陸,樹皮灰褐色,具淺縱裂。葉互生、菱形全綠、葉柄頂端具一對腺體。11-12月葉色轉紅、黃,2-3月落葉。3月萌發新芽。葉片有毒,不宜在魚塘四周栽培。4-7月開花,雌雄同株、單性花,總狀花序。蒴果扁球形,有三溝,9-11月成熟。深秋時葉片呈現出一片紅火,意境不遜於楓葉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烏臼
  • 拉丁學名:Sapium sebiferum (L.) Roxb
  • 別稱:臼仔、杍樹、椏臼、瓊仔樹、卷根白皮
  • :植物界
  • :大戟科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分布範圍,採收和儲藏,栽培技術,生物學特性,栽培技術,田間管理,植物屬性,主要價值,

基本信息

中文名:烏臼
學名:Sapium sebiferum (L.) Roxb
俗名: 臼仔、杍樹、椏臼、瓊仔樹
【別名】卷根白皮(《草木便方》),卷子根(《分類草藥性》)。

形態特徵

全株具白色乳汁。樹皮有明顯的縱裂痕。單葉互生,稜形全緣,前端尾狀漸尖,形極像魟魚,基部銳形,葉柄長約2至5公分,柄上有一對腺體,膜質而淡綠色,平滑無毛,冬季變紅;單性花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頂生,花小黃綠色,蒴果橢圓狀球形,子房3室,成熟時成黑褐色,種子球形外面包有一層富含蠟質的假種皮烏桕(《唐本草》),又名:鴉臼(《綱目》),木子樹(《植物名實圖考》),瓊樹、蠟子樹、虹模、血血木、桕子樹,虹樹。
落葉喬木,高達15米,具乳液,樹皮灰色而有淺縱裂。單葉互生,紙質;菱形至闊菱狀卵形,長3~8厘米,寬3~7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至鈍形,全緣,兩面均綠色,無毛,秋天變成紅色;葉柄長2.5~7厘米,頂端有腺體2個。花單性,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頂生,花小,綠黃色,無花瓣及花盤;雄花7~8朵聚生於苞腋內,苞片菱狀卵形,寬約1毫米,先端漸尖,基部兩側各有腎形腺體1個。雄蕊2,少有3枚者;雌花生於花序的基部,子房3室,柱頭3裂。蒴果橢圓狀球形,直徑1~1.5厘米,成熱時褐色,室背開裂為3瓣,每瓣有種子1粒。種子近球形,黑色,外被白蠟。花期6~7月。果期8~10月。
本植物的葉(烏桕葉)、種子(烏桕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分布範圍

野生或栽培。分布華東和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安陸、陝西、安徽、河南、甘肅等地。

採收和儲藏

全年均可采,漿皮剝下,除去栓皮,曬乾。

栽培技術

生物學特性

吉溫暖濕潤氣候,喜陽光。耐乾旱、耐瘠薄、耐鹽鹼、抗風、抗病蟲害能力較強,耐短期漬水。
不耐嚴寒、不耐久蔭。在黃河以南年平均氣溫15℃以上、年降水量700mm地區均可生長。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砂質壤上或壤上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種子或嫁接繁殖。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法:11月待種子充分成熟,果殼已開裂時,從壯年樹上採種,種子要經脫蠟處理,可用60-80℃的熱水浸泡,不停地攪拌種子使除去蠟皮;或用30-40℃溫水浸種24h,使蠟皮軟化,再搓或搗去蠟皮,淘洗乾淨。播種前種子用50%辛硫磷乳油500ml加水350-400kg噴拌。2-3月按行距30cm開溝,溝深1.5cm,將種子播入,覆土,4月中旬出苗,進行鬆土除草,5月追施硫酸銨人糞尿。第2年按行株距(3-5)m×(3-5)m定植。嫁接繁殖:選優良品種一年生的枝條做接穗,或採種時枝條連同果穗一起剪下,用濕砂貯藏,作接穗用。嫁接方法可芽接或穗枝接法。

田間管理

幼苗期每年鬆土除草3-4次;追肥2-3次,5月上旬施硫酸銨或尿素或人畜尿,6-7月增施鉀肥,冬季施廄肥或堆肥。整枝修剪,形成傘形樹冠,冬季短截為主,結果樹在采果後,剪除下垂枝、重疊枝、病蟲枝。修剪原則:強樹弱剪,弱樹強剪,內膛強剪,外圍弱剪。利用潛伏芽,可進行老樹更新。

植物屬性

【毒性】烏桕木引起食物中毒:據報導,以烏桕木作切菜砧板,在砧板上剁肉糜,吃後可引起急性中毒。中毒輕重與肉糜的剁細程度、肉在砧板上停留時間及進食時間成正比。中毒者潛伏期短(大都在0.5~2.5小時內),發病急,具有明顯的胃腸道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少數有四肢、口唇發麻,面色蒼白,心慌,胸緊,嚴重咳嗽等,一般經對症治療後即能恢復,不致引起死亡。
【炮製】洗淨,切片,曬乾。
淮南,鳳台,烏臼淮南,鳳台,烏臼
【性味】苦,微溫,有毒。
①《唐本草》:"味苦,微溫,有毒。"
②《綱目》:"苦,微溫,無毒。"
③《本草經疏》:"辛苦,溫,有毒。"
④《南寧市藥物志》:"苦澀,微溫。"
【歸經】《本草經疏》:"入手、足陽明經。"
【功能主治】利水,消積,殺蟲,解毒。治水腫,臌脹,症瘕積聚,二便不通,濕瘡,疥癬,疔毒。
①《唐本草》:"主暴水癥結積聚。"
②《日華子本草》:"治頭風,通大小便。"
③《本草衍義補遺》:"解蛇毒。"
④《生草藥性備要》:"治爛腳,螆癩,蛇傷,乳癰,酒頂,酒瘋腳;治坐板癩,搗爛用鹽少許坐,熱又換。"
⑤《本草備要》:"瀉熱毒,療疔腫,解砒毒。"
烏臼
⑥《醫林纂要》:"殺魚蟲毒。"
⑦《植物名實圖考》:"根:解水莽毒。"
⑧《分類草藥性》:"根:專治食積,消虛熱,下虛氣,消腫。"
⑨《嶺南採藥錄》:"治頭風,腳氣,橫痃,便毒。"
⑩《南寧市藥物志》:"根為瀉下峻藥,並可催吐。"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注意】體虛者忌服。
①《綱目》:"氣虛人不可用之。"
②《本草經疏》:"脾虛不能制水,以致水氣泛濫,法當補脾土為急,此藥必不可輕用。如果元氣壯實者,亦須暫施一、二劑,病已即去之。"
【附方】 ①治水氣小便澀,身體虛腫:烏桕皮二兩,木通一兩(判),檳榔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聖惠方》)
②治臌脹:一烏桕樹根二層皮(切碎)一至三兩,白米一撮,炒至微黃色,加北芪三錢同煎水服,或連米擂糊加糖煮服。每日一次,連服三至六日。二烏桕木根三兩,桑樹根一兩。用水五碗,煎至一碗,分三次服下。(《嶺南草藥志》)
③治黃腫症:取烏桕二層皮青和米擂爛,加片糖少許,煎成粉,食之必瀉,瀉後神倦,約一日可消。(《嶺南採藥錄》)
④治症瘕積聚,水腫:烏桕樹根鮮二層皮,每次三錢,水煎服。(《閩東本草》)
⑤治小便不通:烏桕皮煎湯飲之。(《肘後方》)
⑥治大便不通:烏桕木根方長一寸,劈破,以水取小半盞服之,不用多吃,兼能取水。(《斗門方》)
⑦治二便關格二、三日則殺人:烏桕東南根白皮,乾為末,熱水服二錢,先以芒硝二兩,煎湯服,取吐。(《肘後方》)
⑧治鹽胸痰喘:桕樹皮去祖,搗汁,和飛面作餅,烙熱,早晨與兒吃三、四個,待吐下鹽涎乃佳,如不行,熱茶催之。(《摘元方》)
⑨治腳氣濕瘡,極癢有蟲:烏桕根為末敷。(《摘元方》)
⑩治風疹塊:烏桕樹根適量,煎水暖洗。(《嶺南草藥志》)
⑾治毒蛇咬傷:烏桕樹二層皮(鮮一兩,乾五錢),搗爛,米酒適量和勻,去渣,一次飲至微醉為度,將藥渣敷傷口周圍。(《嶺南草藥志》)
⑿治胞衣不下:烏桕根三兩。加酒燉服。(《閩東本草》)
⒀治嬰兒胎毒滿頭:水邊烏桕樹根,曬研,入雄黃末少許,生油調搽。(《經驗良方》)
⒁治鼠莽砒毒:烏桕根半兩,擂水服之。(《醫方大成論》)
⒂治跌打新傷,遍身疼痛:烏桕鮮根,每次一兩,水煎調烏糖服。(《泉州本草》)
【臨床套用】 ①治療急性穿孔性闌尾炎
用鮮烏桕樹根配合鮮蛇莓煎服。參見"蛇莓"條。
②治療傳染性肝炎
取新鮮烏桕木根的二層皮4兩,加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每日3次分服。兒童酌減。臨床試治7例,治療時間平均為14天。自覺症狀如發熱、疲乏、胃口不好、腹脹、右肋下痛等消失較快;黃疸消退最快者7天,最慢者14天;小便中膽汁色素、尿膽元在服藥3~5天后即告減退或消失。服藥過程中無不良反應。
③治療腎變性綜合徵
取近水旁之烏桕樹樹幹的韌皮60克,加水磨碎,過濾,濾出液加水至大半碗,慢火煎至剛沸為度,乘溫頓服,每日1次。服藥後常有噁心、嘔吐、腹瀉等副作用。試用於24例,對消除水腫有一定療效;消腫後如給予補腎健脾、益氣補血之方劑,每能鞏固療效。此藥對腎功能極度不良或有尿毒症表現的慢性腎炎無效。
【摘錄】《*辭典》
《中華本草》:烏桕木根皮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 Wū Jiù Mù Gēn Pí
【英語】 Chinese Tallowtree Root-bark
【別名】卷根白皮、卷子根、烏桕木根白皮。
【來源】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烏桕的根皮可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pium sebiferm (L.)Roxb.[Croton sebiferum L.]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白粉病、褐斑病;早害有木腐蛾、大袋蛾褐邊綠刺蛾、刺娥、綠尾大蠶蛾、烏桕毒蛾、水青蛾、樗蠶、烏桕蚜蟲、黃斑蝽、赤條蝽天牛、華北大黑金龜子銅綠金龜子等為害。
【性狀】顯微鑑定:根皮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木栓細胞。皮層薄,細胞切向延長。韌皮部寬,射線寬1-2列細胞。皮層和韌皮部均散有單個或成群的石細胞及纖維;石細胞黃色,不規則形、類圓形或橢圓形,周圍的細胞中常含有草酸鈣方晶;纖維多為晶纖維。此外,有少數草酸鈣簇晶。
【化學成份】根含白蒿香豆精(artelin),東莨菪素(scopoletin)。根皮含花椒油素(xanthoxylin)。樹皮含莫雷亭酮(moretenone),莫雷亭醇(moretenol)及3-表莫雷亭醇(3-epimoretenol),3,3'-甲基並沒食子酸(3,3’-methylellagic acid)。莖皮含6,7,8-三甲氧基香豆精(6,7,8-trimethoxycou-marin),莫雷亭酮,莫雷亭醉。植株合反式-2-順式-4-癸二烯酸乙酯(ethyl trans-2-cis-4decadienoate)。
【藥理作用】根煎劑有瀉下作用;根皮所含花椒油素有殺腸蟲作用。
【炮製】洗淨,切片,曬乾。
【性味】苦;微溫;有毒
【歸經】大腸;胃經
【功能主治】瀉下逐水;消腫散結;解蛇蟲毒。主水腫;症瘕積聚;膨脹;大、小便不通;疔毒癰腫;濕疹;疥癬;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注意】體虛者忌服。
1.《綱目》:氣虛人不可用之。
2.《本草經疏》:脾虛不能制水,以致水氣泛濫,法當補脾土為急,此藥必不可輕用。如果元氣壯實者,亦須暫施一、二劑,病已即去之。
【各家論述】 1.《綱目》:烏桕根,性沉而降,利水通腸,功勝大戟。一人病腫滿氣壯,令掘此根,搗爛,水煎服一碗,連行數行而病平。氣虛人不可用之。此方出《太平聖惠方》,但不可多服爾。
2.《本草經疏》:烏桕木根皮,與巴豆牽牛大略相似。入手、足陽明經,其主暴水癥結積聚者,皆二經為病,苦能泄,辛能散,溫能通行腸胃,則諸症無不除矣。
3.《本草衍義補遺》:解蛇毒,4.《生草藥性備要》:治爛腳,癩,蛇傷,乳癰,酒頂,酒瘋腳;治坐板癩,搗爛用鹽少許坐,熱又換。
5.《本草備要》:瀉熱毒,療疔腫,解砒毒。
6.《醫林纂要》:殺魚蟲毒。
7.《植物名實圖考》:根:解水莽毒。
8.《分類草藥性》:根:專治食積,消虛熱,下虛氣,消腫。
9.《嶺南採藥錄》:治頭風,腳氣,橫痃,便毒。
10.《南寧市藥物志》:根為瀉下峻藥,並可催吐。
11.《唐本草》:主暴水癥結積聚。
12.《日華子本草》:治頭風,通大小便。
【摘錄】《中華本草》

主要價值

白色乳汁碰觸後容易引起皮膚過敏,種子富含的蠟質可做蠟燭、肥皂或油漆的原料,秋、冬季節葉由綠轉紅色,更是台灣平地少數的紅葉植物,極具經濟及觀賞的價值。葉為黑色染料,可染木棉等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