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分類標準,舉例,比對,形態特徵,詳細定義,
簡介
分類標準
根據花的構造狀況,花可以分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兩類。在一朵花中,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俱全的,叫完全花,如白菜花、桃花;缺少其中一至三部分的,叫不完全花,如南瓜花、黃瓜花缺雄蕊或雌蕊;桑樹花、栗樹花缺花瓣、雄蕊或雌蕊;楊樹花、柳樹花缺萼片、花瓣、雄蕊或雌蕊。
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的花。只有雄蕊的花稱雄花,只有雌蕊的花稱雌花。如黃瓜是雌、雄單性花,生於同一植株上,柳、楊則是雌、雄單性花分別生於不同植株上。生雄花的叫雄株,生雌花的叫雌株。
並不是每朵花都有花被,也不是每朵花都有雌蕊或雄蕊。完全花(perfect flower)即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樣也不缺的花朵,只要缺少任何一項,即成不完全花(imperfect flower)。
如果一朵花同時具有雌蕊和雄蕊即可稱為兩性花(bisexual flower),反之缺一即稱單性花(unisexual flower),雌蕊和雄蕊分居於雌花(female flower)和雄花(male flower)中,也是不完全花的一種。
舉例
比對
雌雄同株與雌雄異株
雌花和雄花生在同一植株上的,叫做雌雄同株,如玉米。雌花和雄花不生在同一植株上的,叫做雌雄異株,如桑。
黃瓜是重要的經濟作物,雌雄同株異花,一般在植株低節位上開雄花,隨著節位的增高雌/雄花比例逐漸增大. 過去的大量工作證明,施用外源激素及一些化學物質可以調節雌/雄花的比例,但人們對激素調節雌雄花比例的機理卻所知甚少。有研究表明, 黃瓜單性花發育的早期有兩性期,但最終只有一種性別的花原基會形成有功能的器管 。
形態特徵
雌、雄花均為頂生和腋生,多個小花呈聚傘圓錐狀排列。雄花外側是苞片,每朵雄花上著生150–200個雄蕊,花軸基部著生少數退化的葉原體。苞片原基及其腋生的花原基最初呈圓丘狀,隨後伸長。在雄花發育過程中,苞片原基比雄蕊原基生長快,雄花原基縱向伸長,葉原體原基在基部發生,雄蕊原基自下而上發生。每2朵雌花底部合生形成小聚傘花序,每朵雌花被一苞葉包裹,由單心皮和三棱型子房構成,外覆三裂葉狀花被。在雌花發育過程中,雌花原基比苞片原基生長快,花被原基首先於花頂端發生,隨後花頂端中心凹陷,進一步發育成具有單心皮的子房原基。雪香蘭的單性花發育不經過兩性同體階段,花分生組織只起始雄蕊器官或雌蕊器官的發育。研究結果支持雪香蘭單性花是原始性狀的觀點,雄花葉原體與雌花三裂葉狀花被同源,可能是花被(萼片與花瓣)的起源。
被子植物即顯花植物是植物界中進化最高級、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類群,約有35萬種(Litt and Kramer,2010)。花是被子植物的重要生殖器官,也是被子植物特有的創新性狀,其形態多樣性是鑑定被子植物科、屬、種關係最可靠的外部特徵。
詳細定義
並不是每一朵花都有花被,也不是每一朵花都有雌蕊或雄蕊。完全花(即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樣也不缺的花朵,只要缺少其中一項,即成不完全花(imperfect flower)。
依花瓣的存在或缺失,花瓣或萼片的癒合與否,可區分花冠和花萼的各單位獨立分開而稱為離瓣花(polypetalous flower),只要花冠或花萼的部分或全部癒合,即成合瓣花(synpetalous flower),不具有花瓣的花朵稱為無瓣花(apetalpus flower。
冠果草 Sagittaria guyanensis H. B. K. subsp. lappula (D. Don) Bojin 生長在水稻田中浮葉的水生植物,植物體通常是嬌小可愛的,這一類的水生植物在台灣並不多,其中冠果草應該是最具特色的一種,如果有機會看到,一定會引起你的注目。 冠果草是一種一年生至多年生的植物,它的生長期是與水稻耕作期有密切的關係。葉子叢生在基部,幼期葉片呈帶狀,沉水生長外形和瓜皮草(Sagittaria pygmea Miq.)很相似,不過瓜皮草的葉片較長,而冠果草的幼期葉片則較短且寬可以明顯區別。成熟期的葉片浮水,具有長的葉柄,葉片廣卵形,基部深裂,看起來有點像迷你型的睡蓮,與莕菜(Nymphoides)這類的植物也很像,不過它所有的葉脈都由葉片的基部長出,可與睡蓮、莕菜等葉脈從主脈生長的方式有所不同。花的大小約直徑一公分左右,伸出水面,開完花後花梗向下彎,果實在水中成熟;花瓣白色,三枚;花兩性或單性,如果是單性花則為雄花;由於雌蕊的心皮是離生的,所以一朵花形成的果實數目相當多,平均都在二百顆以上,這些果實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直徑約1.2至1.4公分的圓球;果實呈扁壓狀,邊緣有不規則齒狀深裂。本種最早由早田文藏(B. Hayata)於1915年發表於「台灣植物圖譜(Icones Plantarum Formosanarum)第五卷」,學名為Lophotocarpus formosana Hayata,台灣植物志第一版(1978)延用這個學名,中文名稱「台灣冠果草」,為台灣特有的植物。楊遠波(1987)及其在台灣植物志第二版(2000)則採用Bogin(1955)的見解將其處理為Sagittaria guyanensis H. B. K. subsp. lappula (D. Don) Bojin的同種異名。過去有關Lophotocarpus(冠果草屬)和Sagittaria(慈姑屬)這兩個屬的區別在於花部的特徵,Sagittaria這屬的花為單性花,雄花生長在花序的最上部,雌花則生長在花序的最下部;Lophotocarpus這屬植物的花為兩性花或混合有雄花和兩性花的組合。不過從花的構造和果實的形態特徵來看,冠果草屬和慈姑屬實在是沒有什麼不同,他所引證的標本有兩份,一份為Sasaki在1908年采自桃園,另一份為島田彌市(Y. Shimada)在1907年所採獲(No 4209),採集地為Biōritsu:Taiko,其中Taiko有三個地方都是指這個地名,分別為桃園大溪、苗栗大湖及台中大甲,在「台灣植物志(Flora of Taiwan)」第一版(1978)和第二版(2001)中都認為是台中的大甲,筆者查證地名文獻則認為應該是指苗栗的大湖才對。冠果草這種植物從過去一直被列在稀有植物的行列之中(徐國士「台灣的稀有植物」(1987)、賴明洲「台灣地區植物紅皮書」(1991)),在林正義「台灣耕地之雜草」(1968)、洪亮吉和呂理燊「台灣農地雜草」(1980)、蔣慕琰「台灣雜草名匯」(1982)等針對水稻田所記錄的文獻中也都從未有冠果草的記載;標本館中的標本也相當少,在台灣大學植物系標本館(TAI)中有三份完整的標本,都鑑定為Lophotocarpus formosana Hayata,其中僅有Suzuki和Kamikoti一起在1934年采於嘉義市的標本才是冠果草,另兩份則分別為采於蘭嶼的小莕菜及台中大里的水鱉,筆者認為這可能是長久以來對低海拔地區水生環境調查不足所致。從冠果草一個花朵所形成的種子數來看,一株冠果草在一個生長季中就可以形成數千顆的種子,這些種子發芽之後所形成的族群數量是相當大的,然而我們從文獻和標本中都很少有冠果草的記錄。同屬的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L.)和瓜皮草形成的果實構造也和冠果草相似,不過冠果草並沒有這兩種植物多年生和具有地下走莖的特性,因此在水田中的競爭力上勢必較弱,加上除草劑的廣泛使用,使得冠果草日漸減少是必然的趨勢。過去冠果草被列為稀有植物,可能是野外調查資訊的不足,而今日在各種因素綜合影響之下,冠果草已是名符其實的稀有植物,只有在少數局部地區有它的蹤影。在新竹關西、苗栗和台南官田等地區都有發現的記錄,從所有文獻及相關的資訊可以顯示,冠果草主要分布在本省的西部地區,水田則是它主要的生育地。圖片說明:冠果草的生育環境。 冠果草植株。 冠果草幼株葉片呈帶狀。 瓜皮草。 冠果草成熟的植株。 冠果草的浮水葉(葉背)。 冠果草的花序。 冠果草的雄花。 冠果草的兩性花。 冠果草的果實聚集成圓球狀。 冠果草成熟脫離的果實,邊緣有不規則齒裂。 一隻蛾類的幼蟲正在啃食冠果草的植株。 花的完整性 完全花(perfect flower)即花萼、花冠 、雄蕊、雌蕊四部分一樣也不缺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