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桕毒蛾(Black dotted tussock moth),又名烏桕毛蟲,屬鱗蛾目,毒蛾科,國內分布於華東、湖南、湖北、四川、台灣等省,安徽普遍發生。幼蟲食葉、嫩枝和果皮,影響樹木生長,減少結實量,嚴重受害的樹木枯死。除烏桕外,還危害油桐、櫟樹、樟樹、重陽木、桑及多種果樹。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烏桕毒蛾
- 別稱:烏桕毛蟲
- 界:動物界
- 目:鱗蛾目
- 科:毒蛾科
- 分布區域:安徽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防治方法,人工捕殺,藥劑防治,
形態特徵
成蟲
雌蛾體長13-15厘米,翅展32-42毫米;雄蛾體長9-11毫米,翅展23-38毫米。體黃棕色。前翅底色黃色,除頂角和后角外,密布紅棕色和黑翅色鱗粉。頂角有2個黑棕色圓點。後翅黃色,基部紅棕色。
卵
橢圓形,長1毫米,黃綠色 。
幼蟲
體長25-30毫米。頭部桔紅色,體黃褐色,背部和體側毛瘤和腹部第六、七節的翻縮腺桔紅色。
蛹
紡綞形,長10-15毫米,棕色,密生絨毛,腹末有臀刺一束。繭絲質、較薄,灰黑色。
生活習性
在安徽一年發生二代,以三、四齡幼蟲越冬。4月下旬越冬幼繭開始活動,取食嫩枝和幼芽,5月下旬幼蟲老熟,在樹根部及雜草叢中結繭化蛹,6月中旬羽化成蟲。7月上旬第一代幼蟲出現,一至三齡幼蟲 群集葉背,吐絲卷葉片,陷藏其中,取食葉肉,三齡以後分散危害,8月中旬化蛹,9月上旬羽化 第一代成蟲。11月下旬第二代幼蟲 在樹幹或樹叉處織絲網,成群越冬。成蟲有趨光性,夜間活動,產卵於葉背。卵成塊,卵粒排列整齊,一般三至五層。每塊有卵150-500粒,卵塊上覆蓋黃褐色絨毛,每個雌蛾一般產一塊卵。卵期15-20天。幼蟲 群集性強,夏季高溫時,通常於每天上午9時後從樹冠遷移到樹幹的陰面織絲網隱伏,下午5時後又陸續群集樹上大量取食。老熟幼蟲在樹基部、鬆土中、樹皮下、碎石雜草堆中做繭化蛹。蛹期10-15天。
防治方法
人工捕殺
採摘卵塊和群集的幼蟲,集中處理。在樹幹束草誘集下樹的幼蟲,及時消滅。用黑燈誘殺成蟲。
藥劑防治
用90%的敵百蟲或50%敵敵畏乳劑1000倍液噴殺幼蟲,或用50%殺螟松乳劑1000倍液噴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