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特部族系蒙古民族的一部份,是成吉思汗仲弟哈布圖哈薩爾第十五代後裔,以善於製造槍、炮及其它器皿而著稱,曾被聖主成吉思汗命名為“烏拉特”(蒙語意為能工巧匠)。烏拉特蒙古族的婚嫁習俗,以其獨特的風格區別於其它部落的婚禮。其全過程可分為求婚、訂婚、娶親、拜火、回門5個環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烏拉特婚禮
- 外文名:Wulate wedding
- 形式:探望閨女、回門
簡介,探望閨女,回門,特色,新郎必須戴帽子,婆婆給兒媳起名字,唱律歌、敬喜杯是特色,保護傳承,
簡介
新娘磕頭以輩數和年齡為序,總代東念唱長輩和來客稱呼,念一個點一次頭,女伴在一邊壓頭。磕頭時長輩們都有禮品,大至牛馬駝羊,小至衣料銀圓。贈送牲畜時必須是生產母畜,這也是一種美好的祝願。新娘磕完頭就要退出。
這時青年們從外面將門推住,不讓新娘出。新娘只有把平時繡好的手帕、煙荷包、或糖塊送給他們才可出門。這和漢族習俗中耍笑新娘是一回事,但蒙古族習俗中,要耍笑新娘只有在這個時候,別的時候是不允許的。特別不允許像漢族那樣鬧洞房。更不允許娶新耍舊,耍笑老人。
新娘出去後,取掉蒙頭紗,戴好首飾,穿好服裝,再度返回客房向大家請安問好,並同長輩和來客交換鼻煙壺。然後為客人倒茶敬酒,婚禮酒宴就此開始。酒宴開始時,必須先上茶,然後敬酒,跟著上羊背子(即烏查)。敬酒時必須念祝酒詞,放烏查時,必須念唱放羊背子的讚詞。而且唱婚禮歌,即唱“天福”。根據烏拉特部落的習慣,演唱婚禮歌的歌手是男性歌手兩名。婚禮的延續時間一般是:一天。天晚,來客離去。富貴人家在婚禮時間的延續上比普通百姓要長,但最長也只是三天。
探望閨女
探望閨女
送親者到新房探望閨女是一種儀式。有當日探望和幾日後探望兩種。探望閨女雖然很簡單,但也很重要。因為女方不探望姑娘,那么姑娘就不便回門。
回門
回門
烏拉特婚禮中的回門,由婆婆領上兒子和兒媳,帶上整羊、圓餅、白酒前往女方家。時間上沒有固定日期,只是在婚禮後的適當時候,或者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回門時,娘家也要舉行酒席宴會,款待女婿和親家。
特色
新郎必須戴帽子,婆婆給兒媳起名字
新郎必須戴帽子,婆婆給兒媳起名字
烏拉特蒙古族婚姻,在解放前一般由父母包辦。若哪家的男子到了該結婚的年齡,父母就利用各種機會,為其選擇佳偶。一般情況下,婚嫁年齡小伙在18到22歲之間,姑娘在17到20歲。
結婚與未婚的蒙古族女子在髮髻上有著嚴格的區別,所以通過女子的髮髻就能知道是否已經結婚。如果相中了哪家姑娘,並了解其父母也有此意時,就邀請一位熱心腸的、在當地較有威信的人作為“招戚”(媒人),帶上禮品去女方家,說明來意,敬酒獻哈達。如果女方長輩接收了哈達,就意味著女方同意了這門親事,那么求婚的目的就基本達到了。
到了訂親的那一天,媒人領著女婿和男方長輩以及親戚帶著禮品到女方家,大多數是整羊、磚茶等,商量訂婚的有關事宜。訂婚主要有兩層內容:一是洽談彩禮,實際上是女方與男方討價還價的過程;二是商定娶親的日期。訂婚時帶的禮品,根據需要和貧富而定,富者可帶羊烏叉(整羊背子)、哈達、白酒等。多數人帶一套茶禮(即哈達、4塊原油餅、一塊磚茶、若干瓶白酒)。茶禮是代替羊烏叉的,屬於重禮,4塊油餅代替4條羊腿,磚茶代替羊背子。
娶親的大概日期在訂婚時已經選定,但是為了避免出現差錯,在娶親前,還要互相通報情況,確定娶親、送親的人數和來娶的具體時間,有的還要提前送彩禮。
娶親隊伍啟程時,男方唱起“辭行曲”,新娘在伴娘的照應下,告別雙親和家人,依依惜別。一般情況下,娶親隊伍在7~9點之間回來,最晚不超過10點。從女方家到男方家的途中,娶親、送親雙方不是只顧趕路,還有熱鬧的追逐戲斗場面。擊鐙、搶帽是娶親路上一場極為激烈而熱鬧的場面。因為烏拉特蒙古族在喜慶婚宴上如果不戴帽子,要被視為沒有禮貌。
按照烏拉特婚禮的風俗,新媳婦到婆家之後,婆婆要給她起一個新名字,一般在結婚之前就已經起好了。當婚禮結束後的第二天,新媳婦要早早起來在伴娘的幫助下開始煮磚茶,做第一頓飯。
唱律歌、敬喜杯是特色
唱律歌、敬喜杯是特色
各地蒙古族婚禮文化在好多環節有相似之處,但有兩個方面是烏拉特婚禮所特有的內容。”
一是,在烏拉特婚禮中,要專門聘請歌手唱婚禮歌曲——律歌,為婚禮製造熱鬧喜慶的氛圍。普通平民百姓家庭一般請3~5名歌手,富裕的人家按照經濟水平可以請更多。而且歌手唱歌全部清唱,不用任何樂器伴奏。所唱歌曲曲目和順序有規定,不能顛倒也不能隨意更改。歌手所唱歌曲均由梅日更活佛創作(梅日更活佛是18世紀著名音樂創作家,創作了80首歌曲)。在婚禮中,一般人家舉行婚禮唱九首歌,大家族可以唱十八首或更多,能持續三天三夜。
烏拉特婚禮中第二個特殊地方是“敬喜杯”。當新郎新娘在婚禮上給每一位來賓敬酒時,來賓必須當場贈送禮品表示祝賀,這個風俗叫做“敬喜杯”。所以在參加婚禮時,來賓一般要準備兩份禮品,一份送給舉辦喜事的男方家人,另一份則在婚禮上送給新郎和新娘。當時人們贈送的禮品大部分是牛、羊、駱駝、褥單等等,給錢的比較少。
烏拉特人結婚時對新娘頭飾比較重視,一般情況下在兒子快到結婚年齡時的前幾年,父母就開始為未來兒媳準備結婚的頭飾。所以在整個婚禮中頭飾的資金投入比較大。但大部分婚禮的頭飾是祖輩傳下來的,如果兒子較多,一般祖傳頭飾由最小的兒子繼承,其他兒子結婚所用的婚禮頭飾就要另外用心準備。
保護傳承
兩種情況下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傳承
內蒙古師範大學社會學民俗學學院副院長、民族學與宗教學教授巴孟和:“可以說在60年代以前,烏拉特的婚禮儀式相當的隆重,但自從文革以後,烏拉特的婚禮方式有了很大改變,傳統婚禮文化遭受了極大的破壞。文革時,要求‘破四舊’,好多蒙古族的衣服、頭飾、銀碗都被損壞,寺廟、經書等都被焚燒。在我結婚的時候,我愛人就沒有頭飾了,因為在文革中她的頭飾已經遺失了。如果沒有‘文革’,傳統文化不會被破壞的這么嚴重。”
談到傳統文化的破壞和遺失,巴孟和感到痛心,但如何才能恢復、保護、傳承烏拉特婚禮這種民俗文化呢?巴孟和有自己的看法。
“在兩種情況下,對傳統文化的恢複比較好。一種是在特別富裕的地方,當人們經濟上比較富裕時,他們開始注重文化,提倡傳統文化的復甦。像鄂爾多斯地區,這些年來傳統文化就恢復的比較好。另外一種情況是在貧困的地方,因為貧困人們開始尋找賺錢的辦法,那么傳統文化就成為他們賺錢的一種手段,他們把民族傳統文化變成一種產業、一種經濟增收手段。在這裡,傳統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已經不單單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身份,而變成一種表演的成分。像現在在一些落後偏僻的地區,利用傳統文化發展旅遊業,比如服飾、房屋、古蹟等等。”巴孟和說。“我們期待著能有更加有效的方式來保護傳統文化、保護無形的文化遺產。讓類似於烏拉特婚禮這樣的民俗文化能夠永遠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