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喙

烏喙,典故名,主要義項有:(1).形容人之嘴尖。(2)指代勾踐 。(3).中藥附子的別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烏喙
  • 拼音:wū huì
  • 解釋:形容人之嘴尖
  • 出處:《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中藥名,釋名,氣味,主治,

基本信息

詞目:烏喙
拼音:wū huì
解釋:(1).形容人之嘴尖。(2)指代勾踐 。(3).中藥附子的別稱。

詳細釋義

(1).形容人之嘴尖。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夫 越王 為人長頸烏喙、鷹視狼步,可以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一本作“ 鳥喙 ”。
《宋史·奸臣傳二·郭藥師》:“ 藥師 瞻視不常,趣向懷異,蜂目烏喙,怙寵恃功,逆節已萌,兇橫日甚。”
(2).因史載 越王 勾踐 烏喙,後世遂以烏喙指代 勾踐 。
閩 徐夤 《勾踐進西施賦》:“烏喙年年,誓啄 夫差 之肉; 稽山 日日,拜聽 范蠡 之言。”
高啟 《姑蘇懷古》詩:“烏喙計成楣柵至,蛾眉舞罷綺羅非。”
吳偉業 《謁范少伯祠》詩:“浪擲紅顏終是恨,拜辭烏喙待如何。卻嗟愛子猶難免,霸 越 平 吳 事總虛。”
(3).中藥附子的別稱。以其塊莖形似得名。
《墨子·雜守》:“常令邊縣豫種畜芫、芸、烏喙,袾葉。”
《急就篇》卷四:“烏喙附子椒芫華。” 顏師古 註:“烏喙,形似烏之觜也。”
蘇軾 《蓋公堂記》:“懼而反之,則鐘乳、烏喙,雜然並進,而瘭疽癰疥眩瞀之狀,無所不至。”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兵制二》:“ 布越 無所藉於 漢王 而 漢王 藉之,猶治病者之服烏喙、藜蘆也。”

中藥名

釋名

烏頭草烏頭土附子奚毒、耿子、毒公、金鴉。苗名:莨、芨、堇、獨白草、鴛鴦菊。汁煎名射罔

氣味

烏頭)辛、溫、有大毒。(烏喙,一名兩頭尖)辛、微溫、有大毒。(射罔)苦、有大毒。

主治

1、中風癱瘓(手中顫動,言語蹇澀)用草烏頭(炮,去皮)四兩,川烏頭(炮,去皮)二兩,乳香、沒藥各一兩,共研為末;生烏豆一升,以斑蝥三至七個,去頭翅,同煮豆熟,去取得取豆,焙乾為末,加入上述藥末中,以醋、面調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此方名“左經丸”。
2、癱瘓頑負(風節疼痛,下元虛冷,一切風瘡)。用草烏頭川烏頭兩頭尖各三錢,硫磺、麝香、丁香各一錢,木鱉子五個,共研為末。再以熟艾揉軟,合在一起用草紙包裹。燒熏痛處。此方名“雷丸”。
3、腰腳冷痛。用烏頭三個,去皮臍,研細,醋調貼痛處。
4、久患頭風。用草烏頭尖(生)一分、赤小豆三十五粒、麝香二分,共研為末。每服半錢,冷薄荷湯送上。
5、耳鳴耳癢(耳 中如聞流樂聲及風聲,不治成聾)用新掘得的生烏頭,乘濕削如棗核大,塞耳內。一天換二次,幾天病癒。
6、喉痹口噤。用草烏頭皂莢,等分為末,加麝香少許擦牙,並吸入鼻內,牙關自開,又駐京:用草烏尖、石膽,等分為末,每用一錢,以醋煮皂莢的液汁調稀,掃塗腫上,流涎幾次,其毒即破。
7、脾、寒、厥瘧(先寒後熱,名寒瘧;但寒不熱,面色黑者名厥瘧;寒多熱少,百黃腹痛,脾瘧)用上等草烏頭削去皮,開水泡幾次,密蓋一段時間,取出切細、焙乾,研為末,加猛然 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清早服,以姜十片,棗三枚、蔥三根煎湯送下,吃一點棗子墳往。隔一、兩小時再服藥一次。
8、腹中癥結。用射罔二兩、椒三百粒,共搗為末,加雞蛋白和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一丸,漸至三丸,病癒為止。
9、內痔不出。用生草烏頭切片,加醋熬成膏,攤貼患處,次日即可把根拔出。又方:兩頭尖一兩、巴豆四個,搗爛貼患睡,疔自拔出。
10、疔毒惡腫。用生草烏頭切片,加醋熬成膏,攤貼患睡,次日即可把根拔出。又方:兩頭尖一兩、巴豆四個,搗爛貼患處,疔自拔出。
11、遍身生瘡(陰囊及兩腳最多)。用草烏頭一兩,鹽一兩,化水泡一夜,炒紅,研為末;另取豬腰子一個,去膜煨熟。竹刀切細、搗爛,加醋、糊調藥末為丸,如綠豆在。每服三十丸,空心服,鹽湯送下。
12、瘰癧初起(未破,發寒發熱)。用草烏頭頭半兩、木鱉子二個,加米醋磨細,再投入搗爛的蔥頭和蝗蚓糞少許,調勻敷患處,外貼紙條,留通氣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