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基督教

烏克蘭基督教各派的統稱。烏克蘭總人口約5045.6萬(2000年),基督徒約4446.2萬,約占總人口88.12%。其中新教有宗派41個,約151.1萬人,獨立宗派有16個,約61.1萬人,天主教有宗派2個,約590萬人,東正教有宗派6個,約3164萬人,新興宗派有4個,約25.9萬人。有3種語言的足本《聖經》譯本,1種語言的《新約聖經》譯本,1種語言的非足本《聖經》譯本。東正教有:烏克蘭正教會、自主正教會;新教教會有: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福音派浸信會、福音派五旬節聯合會、改革宗信義宗、神的教會(克利夫蘭)等;獨立宗派教會有:靈恩派等;其他新興教派教會有耶和華見證會摩門教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烏克蘭基督教
  • 外文名:Christianity in Ukraine
東正教,天主教,新教,

東正教

從9世紀至12世紀,烏克蘭地區基本上歸屬於基輔羅斯,信奉東正教。1689年,烏克蘭東正教基輔都主教區歸莫斯科牧首區管轄。1921年,烏克蘭成立自主教會,1930年被強行解散。1942年,烏克蘭正教會再次提出自主要求,遭到俄羅斯正教烏里揚諾夫斯克宗教會議否定。1944年,主張自主的烏克蘭教會領導逃往國外,在美國新澤西州巴芬得-布魯克建立烏克蘭自主正教會中心。1989年以來,烏克蘭正教會上層人士重提教會自主問題。1990年6月,穆斯季斯拉夫(Mstislav,1898—1993)在海外當選為烏克蘭自主正教會牧首。同年10月20日,穆斯季斯拉夫返回烏克蘭並宣布在烏克蘭不允許有“服從莫斯科”的主教區。俄羅斯正教會主教會議於1990年10月決定給烏克蘭教會以自治地位,但要其承認莫斯科牧首區的領導,並任命費拉列特(Filalet,1929—)為烏克蘭正教會首席負責人。1991年底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的獨立再次影響到烏克蘭正教會與俄羅斯正教會的關係。烏克蘭東部的正教徒反對教會獨立,西部的正教徒則支持教會獨立。1992年3月31日至4月4日,俄羅斯東正教主教會議在莫斯科召開,費拉列特在會上提出烏克蘭正教會在法律上完全獨立自主的要求,被多數人否決。同年6月12日,俄羅斯正教會召開主教特別會議,免去費拉列特的一切教職。烏克蘭國內外的兩個正教會於同年6月25日開會合併組成基輔牧首區,選舉穆斯季斯拉夫為牧首,費拉列特為副牧首。但這種獨立沒有獲得俄羅斯正教牧首區的認可,烏克蘭正教因而形成分屬俄羅斯正教自主教會和烏克蘭正教自主教會的局面。

天主教

天主教在烏克蘭除了羅馬天主教會之外,大多屬烏克蘭東儀天主教。在烏克蘭被信奉天主教的波蘭統治期間,一些教會改受天主教管轄。尤其在靠近波蘭的羅西尼亞公爵區,有7位正教會主教表示願意改宗天主教,但在禮儀上仍保持其東方“拜占庭禮儀”。1596年,他們與羅馬教廷代表在布列斯特-立托福斯克簽署協定,正式歸屬羅馬天主教會,史稱“羅西尼亞教會”。為此,羅馬教宗克雷芒八世專門在聖彼得大教堂舉行禮儀來加以正式批准。由於這些信徒大多生活在烏克蘭,其教會故而有烏克蘭東儀天主教或合併教會之稱。1772年,俄國、奧匈帝國普魯士瓜分波蘭,羅西尼亞劃分給奧匈帝國,其東儀天主教信仰獲得支持,但劃入俄羅斯的東儀天主教會則被迫改宗俄羅斯正教。1917年“十月革命”後,羅西尼亞等地再次與波蘭合併,其東儀天主教重新活躍。此後西烏克蘭於1939年併入蘇聯,而其東儀天主教樞機主教柳巴奇夫斯基(Myroslav lvan Lubachivsky)於1938年離開烏克蘭旅居海外。二戰結束後,俄羅斯正教會要求史達林讓烏克蘭的所有東儀天主教歸屬莫斯科牧首管轄,其牧首阿列克塞一世也於1945年5月致函烏克蘭東儀天主教,讓其回到俄羅斯正教會。1946年,俄羅斯正教會宣布廢除1596年布列斯特協定,讓烏克蘭東儀天主教重新併入俄羅斯正教會,並與羅馬教廷斷絕一切關係。羅馬教宗約翰-保羅二世上任後不久就於1980年宣布不承認俄羅斯正教會對烏克蘭東儀天主教行使的管轄權。1988年蘇聯慶祝羅斯受洗1000周年紀念活動後,烏克蘭東儀天主教會重新公開活動。1989年後東儀天主教獲準註冊登記。隨著烏克蘭的獨立,其東儀天主教重獲全面發展。

新教

新教浸禮會於1841年從德國傳入。1944年,浸禮會與福音派聯合組成福音基督浸禮會聯合會。此後,其他教派相繼加入該聯合會,而五旬節派等亦在烏克蘭獲得發展機會。1991年烏克蘭獨立後,新教各派較以往更為活躍。現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