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仁都西位於鄂爾多斯高原西部,同時也是享有世界盛譽“纖維鑽石”阿爾巴斯山羊絨的產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烏仁都西
- 所屬地區:中國西北
- 地理位置:鄂爾多斯高原西部
- 氣候條件:乾旱
- 特色:阿爾巴斯山羊絨的產地
地區產物,古老神奇,典故傳說,傳說1,傳說 2,傳說3,傳說 4,傳說 5,地圖信息,
地區產物
阿爾巴斯型絨山羊全身皮毛純白,體質結實,背腰平直,體軀深而長、臀斜、四肢端正有力,蹄質結實。面凹而清秀,眼大明亮有神,兩耳下垂。有發達的額毛和髯,公母羊均有角,公羊角粗大,母羊角細小,兩角向上向後,角尖向外伸展,呈偏螺旋狀倒八字形。尾短、向上豎立毛分內外兩層,外層由光澤良好的粗長毛組成,內層由柔軟而纖細的絨毛組成。
阿爾巴斯型絨山羊生性活潑、好鬥,耐粗飼,臉有對乾旱氣候極好的忍耐力和極強的適應性,抗病力強,易管理,繁殖性能好。每年一度的烏仁都西敖包祭奠,是草原上蒙漢各族人民相聚一堂,祈求風調雨順、草原興旺的盛會。
古老神奇
如果把鄂托克西邊的黃河比作透明的屏障帶阻擋著瀚海闌乾,那么黃河的東邊不遠處的烏仁都西山峰和連綿起伏的千里山巒,又仿佛是巨人的胸懷,阻擋著西北風沙的侵入。連線烏仁都西的東西連綿起伏的山巒,像巨人的長臂,緊緊地擁抱著鄂托克大草原。 旖旎的鄂托克大草原,春天草木返青,野芳幽香;夏天琪花怒放,瑤草青青;秋天風霜高潔,天高雲淡;冬天枯草金黃,御風飄然。且不說大草原美不勝收的風光,只說這神奇的烏仁都西和連綿起伏的千里山巒。
烏仁都西,如果人們在鄂托克大草原順著陽面望去,巍巍呈四方形,因其形像四方長桌,於是叫桌子山。桌子山下有許多古老神奇的傳說,在漢族中傳說,穆桂英掛帥時,曾上此山,山頂中有一大棋盤,是穆桂英與將領對弈之地。棋盤旁有兩個清晰可現的石拓腳印,是穆桂英對弈時踏下的。在蒙古族中傳說,成吉思汗出征時屯兵阿爾寨石窟(百眼窯),披堅執銳,欲伐西夏。可兵器不足,於是一神仙從天而降,就用一塊鐵砧,打起了尖銳的兵器,兵器打成後給了成吉思汗,才使“一代天驕”馳騁西城,直達西伯利亞。後來這個鐵砧,就變成了大山。這個像鐵墩的大山,蒙古族便叫烏仁都西。 連線烏仁都西的千里山巒是物華天寶之地。礦山資源多得叫人咋舌,只要在任何一個地方掘一個口子,煤便會源源不斷地被開採出來。礦物不僅是煤,還有石灰石、鐵礦石、花崗岩、石英石、矽石……四十多種。這些天然的資源,是鄂托克旗經濟成長的支柱。
典故傳說
傳說1
成吉思汗出現在與賀蘭山隔河對峙的鄂爾多斯第一峰頂上。幾天前在山後坦蕩的草原上有過一場鏖戰,這是成吉思汗遠征西夏後的第一戰。他大獲全勝,占領了阿爾巴斯山區。可他無心陶醉於勝利的喜悅。常言道:"折敵三千,自損八百"。新的兵源雖然得到了補充,卻沒有足夠的兵器來武裝。一場場惡戰馬上就會接踵而來,燃眉之急,不免有些心煩意亂。正在這時,遠處傳來丁丁當當的打鐵聲。順著聲音望去,在一團爐火的映襯下,一位鶴髮童顏的巨人,埋頭打鐵,火星四濺。他就是堯勒達日瑪達爾罕。成吉思汗不禁為之一振,欣然走上前去。在巨人的身後堆放著上千件已經打好的兵器。成吉思汗隨手拿起一把長矛,用手掂掂,分量足夠。他又拿起一把大刀,試試刀刃,鋒利無比。成吉思汗問道:"你給誰打這些兵器呢?"巨人回答說:"給成吉思汗。"又問:"那你為什麼要給他制兵器呢?"巨人不客氣地說道:"看你的裝束,像個將軍,難道不懂'折敵三千,自損八百'這個道理嗎?我們的大汗補充了人馬,沒有兵器怎么行呢?"這話正中成吉思汗的心懷,不由得讚嘆道:"難得,難得!"成吉思汗又問道:"你的鐵是從哪裡來的呢?"堯勒達日瑪帶著主人展示家園的驕傲,用手指劃了一下大山回答道:"就從這山里來,這可是座寶山呀!山中金、銀、銅、鐵、錫等礦藏遍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成吉思汗找來各部首領,命令他們挖掘鐵礦,讓堯勒達日瑪巨匠打制兵器。
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巨匠,表達自己深深的感激之意,成吉思汗把這座山命名為烏仁都西山,用漢語說就是精巧的砧子。是啊,從遠處遙看,烏仁都西主峰,平平展展,上窄下寬,真像個拔地而起的巨大鐵砧子。據說山後的峭壁上至今還懸掛著堯勒達日瑪巨匠用過的鐵砧子呢。山後的賀爾格溝(賀爾格漢意為風箱子)就是巨匠安放風箱的地方。
成吉思汗的後裔們在烏仁都西山上建造了雄偉壯觀的敖包,進行四季大奠。每當舉行祭奠時,敖包台上擺弓箭長矛,以器懷故,緬懷成吉思汗立下赫赫成功和堯勒達日瑪巨匠付出的辛勤勞動。
傳說 2
從前有個叫堯勒達日瑪的巨匠。他心靈手巧,精通各類五金加工工藝。他將烏仁都西峰當作砧子,製造各種各樣的器具。遠眺這座山,四四方方,如同鐵匠用的砧子一樣,於是命名"烏仁都西"。
堯勒達日瑪巨匠是一位愛護人民,扶貧濟困,德高望重的人。他從山中的礦石里提煉出金銀銅鐵等各種金屬,製作很多金銀器具,發給貧苦民眾使用。他用黃河水蘸鐵,用騰格里沙漠擦亮器具。今烏仁都西山西北腳下的三座小沙丘是堯勒達日瑪從騰格里沙漠抓回來擦金銀器具所剩下的沙子。從黃河提來蘸鐵用的水,流進了烏仁都西周圍溝溝壑壑,變成了暗流的泉水。堯勒達日瑪打造金銀銅鐵器具時所濺的火花,埋沒在山前山後,變成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堯勒達日瑪巨匠用過的工具箱,至今還在烏仁都西山東峭壁上懸吊著。烏仁都西敖包祭祀所用的鍋勺碗盤、敖包段罩子、墊子等物品,仍出藏於懸崖峭壁的山洞中。
據長者們說,明朝(北元)時期,成吉思汗八白室祭奉於阿爾巴斯山中的險隘之中,因此出現了"蘇勒德山"、"查乾霍洛"等地名。正因為八百白室祭奉在這裡,所以在阿爾巴斯山的最高峰上修建了敖包,舉行盛大祭奠,告慰山水神。祭奠敖包時擺出弓箭,箭搭弓弦,以示保衛八白室。
傳說3
烏仁都西敖包後面有一條30米長,1.8米高石牆,人們稱它為"擋駱駝牆"。以前,有個叫大鬍子德木楚克扎布的敖包達瑪勒(司祭官)和叫希爾寧堪布的敖包大喇嘛,他們倆都是富裕戶。有一天,大鬍子對大喇嘛說:"咱倆一輩子祭奠了烏仁都西敖包,受益的卻是旗下百姓,而我倆沒有得到一點實惠。"大喇嘛回答說:"如果把敖包往東邊移一移,我們在自家的門口就能看到敖包。那樣,對我們必定有好處的。"於是把敖包往東邊移了一下。從此,這兩家富上加富,飛黃騰達,青雲直上。而對全旗人民帶來不幸,肥水都外流了。鄂托克旗的駱駝往阿拉善流了,牛馬往陝西榆林流了,金銀鈔票往鹽池、定邊流了,東部的土地被神木割去了,鄂托克旗走到山窮水盡的邊緣。有一位相士看了以後說:"這是把烏仁都西敖包往東邊移動所惹的禍,只對那兩家好,而對全旗不好。"於是旗里把烏仁都西敖包往西邊移,重新建在原址上。在敖包北邊修了擋駱駝牆,東邊修了18座山神敖包,南邊和西邊各修了一座敖包,堵住了鄂托克旗的財寶向西面流失的豁口。
傳說 4
很早很早的時候,鄂托克旗的王爺每年帶著哈屯(夫人)上烏仁都西山峰,親自獻供品,祭祀敖包,山頂上舉行摔跤、賽馬比賽。可是王爺的夫人,每次上山都得場大病。有一次,為祭奠烏仁都西敖包,王爺和夫人一起走到山腳時,夫人突然七竅岀血,不能繼續前往,只好滯留在山腳下。王爺上山祭奠了敖包,進行賽馬時,王爺的兒子連人帶馬墜入懸崖深溝。王爺以此為戒,禁止婦女上山祭奠敖包,廢除山上舉行賽馬比賽。第二年敖包祭奠時,在烏仁都西山腳修建了哈屯敖包,在蘇白溝口準備了賽場。王爺上山祭烏仁都西敖包,夫人留在山腳,祭哈屯敖包。從此,山頂的敖包俗稱"諾顏敖包(王爺敖包)",山腳的敖包俗稱"哈屯敖包(夫人敖包)"。兩個敖包的祭奠結束之後,都來到蘇白溝的賽場上,觀看摔跤、賽馬比賽。
傳說 5
據傳,鄂托克旗從前有一個綽號叫紅鼻子的王爺,他非常兇狠。他在烏仁都西頂上修建敖包以後,令幾個石匠在敖包北面鑿一眼井。石匠們議論說:"一來這座山的石頭堅如鋼鐵,很難鑿打。二來烏仁都西山峰不是地上長出來的,而是從別的地方移過來似的,那裡會挖出水呢?挖了也沒用。"其中一個能說會道的石匠站出來,要去說服王爺不要在這裡鑿打井子啦。王爺聽了石匠的話,大發雷霆,拿起面前的硯台,朝石匠頭上扔過去,打的石匠頭破血流。王爺說:"你的頭上還能流岀血,難道山頭上就不會出水嗎?快去鑿打!"他回來後對石匠們講述王爺的話。又有一個石匠出謀劃策說:"咱們把井子挖到4--5庹深後,從別處的井子裡拿來水倒進去,再倒進一口袋鹹鹽。然後給王爺回報:我們已經挖了四、五十庹深,井子出水啦。"他們如此行事,王爺聽了非常高興,來到山頂上喝新井子的水。王爺剛咽了一口水,肚子疼的死去活來。王爺發布禁令說:"誰也不能喝這口井子的水!快把井子封閉起來。"這眼被封閉的井子,現仍在烏仁都西敖包北察汗溝源頭,連同鹹鹽埋沒著。
地圖信息
地址: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文化西路5號駿仕名門底商(第五國小斜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