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秉燭夜讀
- 創作年代:漢代
- 作品出處:《說苑·建本》
- 文學體裁:古文
- 作者:劉向
基本信息,人物簡介,原文,注釋,譯文,含義,道理,寓意,
基本信息
所屬文學時期:秦漢文學
所屬朝代: 漢代
作品體裁: 記敘文
人物簡介
劉向(約公元前77—公元前6)原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原名更生,字子政。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 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 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原文
炳燭①夜讀
晉平公②問於③師曠④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⑤有為人臣而戲⑥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⑦好⑧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⑨乎?”平公曰:“善哉!”
注釋
①炳燭:點燃蠟燭。(先秦時期尚無蠟燭,當時稱燭,即是火把、火炬。)
③於:向,對。
④師曠,字子野,山西洪洞人,春秋時著名樂師。他生而無目,故下文自稱盲臣。為晉大夫,亦稱晉野,博學多才,尤精音樂,善彈琴,辨音力極強。以“師曠之聰”聞名於後世。
⑤安:怎么,哪裡。
⑥戲:對……開玩笑 。
⑦而:連詞,表並列,譯為能夠,又能。。
⑧好:喜歡。
⑨昧,昏暗。行,此作並列、行列。昧行,有釋在黑暗中行走。
譯文
晉平公向師曠問道:“我年齡七十歲了,想要(再)學習,恐怕已經晚了。”師曠說:“為什麼不點燃蠟燭呢?”平公說:“哪有作為別人的臣子(的人)戲弄他的君主的啊?”師曠回答:“我哪敢戲弄我的君主啊!我聽說,年輕時喜歡學習,如同早上升起的太陽;壯年時喜歡學習,如同中午的太陽;年老時喜歡學習,如同點燃蠟燭的明亮。點燃蠟燭與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一個(更好)呢?”平公說:“說的好啊!”
含義
好學,總不嫌晚。師曠對晉平公說的一番話,對任何時期,任何年代想要學習的人都是忠言激勵。如今,世界發展很快,變化很大,過去學會學精的東西,今天並不一定適用、貼合;今天出現的新事物,還需要繼續學習、理解。社會在不斷進步,競爭尤其激烈,要迎頭趕上,與時俱進,除了學習,增添新知識,增進新技能,沒有別的再佳的選擇。少年如此,壯年如此,老年也不能例外。古人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例如從計畫經濟轉為市場經濟,一些年歲較大的人,思想跟不上形勢發展,往往感到不很習慣,甚至反感。這中間,情況是複雜的,但是,對當今社會新生事物,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學習,不足重視,不去接觸乃是主要原因。所以遇到問題,困惑多多,就如師曠所說的,不去取得炳燭之明,容易陷入昧行。
道理
- 讀書學習無論對什麼人來說都有益的。
- 讀書不在於年齡,而在於有沒有心
- 要虛心聽取他人的合理建議。
-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 好學不倦的精神是人人都需要的。
寓意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與普遍性相互聯結,不可分割。師曠的分析告訴我們:人在不同的時期,對學習的狀態是有所不同的,這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但他的分析同樣告訴我們:不管怎么樣,學習對人總是有好處的,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