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輠

炙輠

炙輠,輠,古時車上盛貯油膏的器具。比喻言語流暢風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炙輠
  • 注音:ㄓㄧˋ ㄍㄨㄛˇ
  • 拼音:zhì guǒ
  • 出處:《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詞語解釋,說文解字注,

詞語解釋

本作“炙轂過”。過為“輠”的假借字。輠,古時車上盛貯油膏的器具。輠烘熱後流油,潤滑車軸。比喻言語流暢風趣。《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談天 衍 ,雕龍 奭 ,炙轂過 髡 。” 司馬貞 索隱:“ 劉向 《別録》‘過’字作‘輠’。輠,車之盛膏器也。炙之雖盡,猶有餘津,言 髡 智不盡如炙輠也。”《晉書·儒林傳贊》:“炙輠流譽,解頤飛辯。” 宋 曾鞏 《送程公辟使江西》詩:“羽釵絕艷舞回雪,寳劒諸儒談炙輠。” 清 趙翼 《贈說書黃周士》詩:“但聞噴飯轟滿堂,炙輠爭推此禿叟。”亦作“ 炙轂 ”。 明 李東陽 《破戒後和明仲勸作詩韻》:“即當載酒攜我詩,來聽高談如炙轂。” 明 汪廷訥 《獅吼記·賞春》:“那 陳生 對朋友雕龍炙轂,才思驚人。”

說文解字注

炙肉也。炙肉各本作炮肉。今依楚茨傳正。小雅楚茨傳曰。炙,炙肉也。瓠葉傳曰。炕火曰炙。正義雲。炕,舉也。謂以物貫之而舉於火上以炙之。按炕者俗字。古當作抗。手部曰抗扞也,方言曰抗縣也是也。瓠葉言炮,言燔,言炙。傳雲。毛曰炮。加火曰燔。抗火曰炙。燔炙不必毛也。抗火不同加火之逼近也。此毛意也。箋雲。凡治兔之首宜。鮮者毛炮之。柔者炙之。乾者燔之。此申毛意也。然則鳧鷖,楚茨,行葦燔炙並言。皆必異義。生民傳曰。傅火曰燔。貫之加於火曰烈。貫之加於火,卽抗火也。生民之烈,卽炙也。禮運注曰。炮,裹燒之也。燔,加於火上也。炙,貫之火上也。三者正與瓠葉傳相合。然則炙與炮之別異又可知矣。許宗毛義。故炙下雲炙肉也。用楚茨傳為文。卽瓠葉傳之抗火曰炙也。不用瓠葉而用楚茨者,其字從肉。故取炙肉之文也。火部曰熹炙也,炮毛炙肉也,裘炮炙也,?置魚筒中炙也皆是。其引申之義為逼近熏炙。如桑柔傳曰赫,炙也是。從肉在火上。有丳貫之加火上也。此可以得抗火之意。之石切。古音在五部。○炙讀去聲則之夜切。一義一字耳。或乃別其義並異其形。長孫訥言曰。差之一畫。詎惟千里。見炙從肉。莫問厥由。輒意形聲。固當從夕。及其晤矣。彼乃乖斯。若靡馮焉。他皆仿此。據此知小徐本火部有炙字。雲炙也。從火,夕聲。葢唐以前或用羼入許書。凡炙之屬皆從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