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青葙子

炒青葙子

炒青葙子為淨青葙子用文火炒至有香氣而入藥者,一處方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炒青葙子
  • 功效:祛風熱,清肝火。
  • 主治:治目赤腫痛,障翳,高血壓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
功效,主治,性味歸經,用法用量,用藥忌宜,青葙子鑑定,

功效

祛風熱,清肝火。

主治

治目赤腫痛,障翳,高血壓,鼻衄,皮膚風熱瘙癢,疥癩。

性味歸經

苦,涼。
①《藥性論》:“味苦,平,無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甘微苦。”
③ 《品匯精要》:“味苦,性微寒,無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

用藥忌宜

《本草備要》:“瞳子散大者忌服。”

青葙子鑑定

青葙子乾燥種子扁圓形,中心較邊緣稍厚,直徑1~1.5毫米,厚約0.5毫米。表面平滑,黑色,有光澤,側面有一微凹的臍點,種皮薄而脆,易破碎,內面白色,微臭。商品中常有殘留的黃白色果殼包被於種子上端,果殼如帽狀,頂端有一細絲狀的花柱,長約4~5毫米。以色黑光亮、飽滿者佳。 全國各地均有生產。莧科植物雞冠花 Celosia cristata L.的種子(雞冠子)不少地區習慣作青葙子使用,並已有較長的歷史。二者外形相似,區別點在於:雞冠果殼上殘留的花柱,長約0.2~0.3厘米,約比青葙短1/3左右;如以擴大鏡觀察,雞冠子表面有細小的凹點,而青葙子則不甚顯著。參見“雞冠子”條。本品以顆粒飽滿、色黑、光亮者為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