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之戰(炎黃戰蚩尤)

涿鹿之戰

炎黃戰蚩尤一般指本詞條

涿(zhuō)鹿之戰,距今大約4600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蚩尤所進行的一場大戰。“戰爭”的目的是雙方為了爭奪適於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涿鹿之戰對於古代華夏族由遠古時代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基本介紹

  • 名稱:涿鹿之戰
  • 地點涿鹿
  • 時間:約4600年前
  • 參戰方:炎黃部落聯盟,東夷、九黎蚩尤部落
  • 結果:炎黃部族獲得勝利
  • 參戰方兵力:勢均力敵
  • 傷亡情況:蚩尤部落大部陣亡
  • 主要指揮官:黃帝、炎帝;蚩尤
  • 場面:非常激烈
  • 戰勝方:炎黃部落
  • 戰敗方:蚩尤部落
歷史背景,思想和理解,戰役經過,冀州之野,戰役影響,歷史意義,

歷史背景

阪泉之戰以後,《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關於涿鹿之戰的記載較阪泉之戰豐富得多,其中時代最早的是《列子·黃帝》記載:“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此以力使禽獸者也”。這十者均為十大部族圖騰神獸,這十大部族曾為軒轅黃帝(有熊氏)在阪泉之戰立下大功。以及《逸周書·嘗麥》:“昔天之初,誕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於少昊,以臨四方,……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於大帝,用名之曰絕轡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天用大成,至於今不亂”。

思想和理解

《逸周書》關於涿鹿之戰的追述,雖然摻進了後人的思想和理解,仍是研究涿鹿之戰難得的重要歷史文獻,由這段記載可知,戰爭起於蚩尤西向侵掠,炎帝大敗,疆土全無,轉向黃帝求助,引起黃帝、蚩尤的涿鹿之戰。
相傳蚩尤是九黎之君,九黎即九夷,屬東夷集團。還傳說“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可見蚩尤是九個親屬部落結成的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們勇武善戰,武器裝備也比較先進,這些傳說反映了真實歷史的影子,今已從考古學中得到證明。
蚩尤“宇於少昊”,說明其發祥地在今山東曲阜,這一地區史前時代屬於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分布區。從距今6000多年前開始獲得迅速發展,到距今5000年前後的大汶口文化晚期,不僅作為社會經濟基礎的原始農業、家畜飼養有了長足的進步,各種手工業部門一無論是石器還是骨角牙器製作,其工藝水平都日漸超過了同期的中原,制陶業更逐步走向中華史前制陶的頂峰。在此基礎上鑄銅工藝萌芽,開始只能鑄造小型銅工具,稍晚的龍山文化時已有了青銅容器的鑄造,並逐漸取代了制陶業的尖端手工業的地位。隨著社會經濟、文化、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增多,一支支大汶口文化的先民相繼西向發展,進入華夏集團居地去拓展新的生存空間,據研究得知,距今5000年前後,其部分居民已西遷進入豫中,直接發生接觸的影響所及直達豫西、豫南、蘇南等地,涿鹿之戰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展開的。

戰役經過

繁榮昌盛、有81個氏族的九黎諸部落在蚩尤率領下西向進入華夏集團分布地區,目標也可能是豫中,因為首當其衝的是居於豫東的炎帝,相傳他都於陳。蚩尤率領的部落聯盟由於生產力水平較華夏集團略高一籌,武器製作精良又勇猛善戰,於是所向披靡,因而留下“銅頭鐵額”、“威震天下”的英名。炎帝部落無法抵擋、節節敗退,在蚩尤大軍的掃蕩下,居地全失,連一個角落也沒留下,本著同一聯合體應互相救助的原則,炎帝求救於黃帝,引發了涿鹿之戰。涿鹿之戰的戰場在何處,根據國學大師錢穆《史記地名考》考論,《史記》記載的所謂“冀中”,繫上古地名,大體約在今山西省南部運城地區解州市境內。
涿鹿之戰不同於阪泉之戰,它是在兩個部族集團之間進行的, 因而打得分外激烈,留下很多神話傳說,如說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蚩尤作大霧瀰漫三天三夜,黃帝之臣風后在北斗星座的啟示下,發明了指南車,才衝出大霧。還傳說黃帝在困境中得到玄女的幫助,製作了80面夔皮鼓,夔是東海中的神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黃帝用其皮蒙鼓,用雷獸之骨作鼓槌,“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涿鹿之戰畫像涿鹿之戰畫像

冀州之野

黃帝與蚩尤的戰爭延續了不少時日,最後的決戰進行於冀州之野,《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述了一個傳說,“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反映戰鬥過程中,雙方先由巫師作法,希望藉助自然力征服對方,黃帝呼喚有翼的應龍畜水,以便淹沒蚩尤軍隊,蚩尤也請風伯雨師相助,一時風雨大作,黃帝軍隊再次陷入困境,危急中,黃帝只得請下天女女妭阻止風雨,天氣突然晴霽,蚩尤軍隊驚詫萬分,黃帝乘機指揮大軍掩殺過去,取得了最後勝利。
黃帝的勝利得來不易,而勝利以後,又遇到很多新的困難,不僅旱神女魃制止了大風雨後神力大減,“不得復上”,應龍參戰以後,也“不得復上”,天上“無復作雨者”,使地上連續大旱數年。
近代環境考古告訴我們,距今5000至4000年左右是自然環境又一次大變化時期,不斷升高的氣溫,持續不斷的冰川融化與降雨均驟然停止。距今5000年前後,從遼東半島長江三角洲都留下海退的遺蹟,以後,距今4700年開始又發生了小的波動。涿鹿之戰中,那些被巫術呼喚來的暴風雨及其後的乾旱,正與氣候由平穩到發生波動的情況相合,可見這些神話不是全無根據的,它確實濃縮了對過去的回憶。

戰役影響

涿鹿之戰以黃炎華夏集團的勝利而告終,傳說黃帝進入東夷活動地區“合鬼神於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並錆,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清角”是古代一支悲涼激越的樂曲。黃帝勝利了,原來的敵人一一蚩尤、風伯、雨師和東方的神靈都降服了。
涿鹿--合符壇涿鹿--合符壇
還有一種流傳更廣的傳說,蚩尤被黃帝擒殺了,其氏族和部分親屬部落引而遠去,將蚩尤的英雄故事帶向四面八方。仍居少昊之地的先民,舉清繼任領袖,以地命氏,稱少昊清。
這場戰爭由於雙方勢均力敵,黃帝一方打敗蚩尤,回到自己的原居地後,兩大部族集團盡釋前嫌,重又相安相處,甚至解仇結盟。相傳“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在歷史上,長期以來蚩尤都享祭於東夷之地,在今山東東平縣巨野縣,有傳說中的蚩尤冢和他的肩髀冢,因為他被黃帝所殺,身體異處,所 以人們用兩個高七丈的土冢作他的紀念碑,並常在十月於蚩尤冢前舉行祭祀。
不僅如此,還傳說南方的大荒之中,宋山上的香楓樹是蚩尤被殺時的刑具所化,今山西解縣鹽池中,鹽水作紅色,民間稱之為“蚩尤血”等等,很多地方都有蚩尤的傳說,可見他煊赫的威名早已超出了他的故地。而據文獻記載,周秦間蚩尤已和黃帝齊名並列為戰神,四時利用田獵進行軍事訓練時,都要舉行師祭,“祭造軍法者,禱氣勢之增倍也,其神蓋蚩尤,或曰黃帝”。秦祀東方八神將,“三曰兵主,祭蚩尤”,後來漢高祖劉邦起兵也在沛庭“祠蚩尤,秦鼓旗”,類似習俗一直行於宋代,出師祭旗的典禮中,仍要祭蚩尤,由此也可見涿鹿之戰後,華夏、東夷共同融為後來華夏族的核心。

歷史意義

傳說黃帝戰勝蚩尤後,各諸侯都願歸順,一致擁戴他為天子。
涿鹿戰爭之後,使華夏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對今天的漢族來說,則更具有開天闢地的意義。漢族今天占全國人口的94%,占世界人口約1/5,這不能不說與華夏族的始祖黃帝的功績有一定關係。漢族本由華族發展而來,而華族是由華胥氏數千年同化其它民族而逐步發展起來的。自涿鹿戰爭後,黃帝則乘戰勝之餘威,繼續對四方大事征討。黃帝對周圍部族影響的擴大,華夏族在其它氏族中的影響也隨之增大。久而久之,周圍許多氏族不是歸順華夏族,就是被華夏族同化。在華夏族日益發展擴大的同時,其人口也不斷增多,這就是今天漢族人口之眾多的重要淵源。
涿鹿戰爭之後,方圓數百數千里懾於黃帝威嚴,各宗族安分守己,不敢輕易發動戰爭,這樣就使得中原及其四方趨於安定。因而各宗族活動的地域便相對固定下來。活動地域的相對固定,使得氏族成員由遊獵為生逐步轉向稼穡為生,從而使得生產力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涿鹿戰爭對華夏戰爭影響最深的還是在軍事方面。由於涿鹿戰爭是部族之間的一場大規模戰爭,結局又是以黃帝之弱勢勝了蚩尤之優勢,之後黃帝又趁勢收復了中原,使華夏族各部落實現了團結統一。此後,又進一步征服了其它氏族部落,使黎族、夷族等與華夏族結為同盟,這都與黃帝的軍事才能及其在戰爭中的表現有極大關係。後來的首領雖然無法從理論上學到黃帝的用兵韜略,但從所聞所傳中間接地領略到黃帝的兵法,並代代相傳,這就為華夏的軍事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除此之外,這次戰爭對之後的兵器製造以及技術發展也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許多史書上稱,涿鹿之戰是中華民族在發展時期興亡絕續之大事。
涿鹿之戰的結果,有力地奠定了華夏集團據有廣大中原地區的基礎,並起到了進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部族首領黃帝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並被逐步神化。由此可見,涿鹿之戰的確為我們中華民族在發軔時期決定日後基本面貌的歷史性“戰爭”。
神農氏十世罔榆,欲增長而德行衰,瑞相隱而衰相現。帝榆罔立,諸侯攜貳,胥伐虐弱。分二正二卿,命蚩尤宇於小顥(少昊),司百工。帝德不能馭蚩尤。產亂出洋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逐帝而居於涿鹿,興封禪,號炎帝。而十世神農莫能伐,乃求之於軒轅。軒轅乃習用干戈,合炎帝共伐蚩尤。圍於涿鹿。十一世炎帝弟祝融獻計,以火攻,蚩尤部大敗,流血漂櫓,軒轅駕指南車,殺蚩尤,肢解,身首異葬。畫蚩尤于軍旗,諸侯望旗而降,於是得天下。涿鹿之戰(坂泉之戰)後天下大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