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頰仙鶲

灰頰仙鶲

灰頰仙鶲(學名:Cyornis poliogenys):體長約14厘米,小型鳥類。上體橄欖褐色,頭側灰色,眼圈皮黃色,兩翅和尾褐色,羽緣棕褐色。喉淡皮黃色,胸和兩脅橙棕色,腹中部和尾下覆羽皮黃白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黃褐色。

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平原地帶的闊葉林和次生林中。留鳥。單獨或成對活動。多在樹冠層和林灌叢枝葉間活動和覓食。鳴聲清脆悅耳。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中國、印度、緬甸和尼泊爾。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灰頰仙鶲
  • 拉丁學名:Cyornis poliogeny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雀形目
  • 亞目鳴禽亞目
  • 鶲科
  • :仙鶲屬
  • :灰頰仙鶲
  • 亞種:4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Brooks, 1879
  • 同義學名:Niltava poliogenys
  • 英文名稱:Pale-chinned Flycatcher
  • 英文名稱:Pale-chinned Blue-flycatcher
  • 英文名稱:Pale-chinned Blue Flycatcher
  • 英文名稱:Pale-chinned Blue-Flycatcher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灰頰仙鶲雌雄羽色相似。上體橄欖褐色,額橙褐色,眼先和頭側灰色,眼周皮黃色。中央一對尾羽棕褐色,羽緣輝藍色,其餘尾羽內翈褐色,外翈棕褐色。翅上覆羽暗褐色,外翈羽緣橄欖棕色,飛羽暗褐色,內翈羽緣灰白色,外翈羽緣橄欖棕色。頦、喉淡皮黃色,胸和兩脅橙黃色或棕皮黃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或皮黃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黃褐色。
大小量度:體長約14厘米,嘴峰1厘米,翅7.5厘米,尾6.6厘米,跗蹠1.7厘米。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平原地帶的闊葉林和次生林中,也棲息於林緣灌叢和疏林草坡,冬季時有時進到農田和村莊附近的小樹叢和灌叢中。

生活習性

留鳥。單獨或成對活動。多在樹冠層和林灌叢枝葉間活動和覓食。性活潑,頻繁的在樹枝間飛來飛去,尤其在清晨和黃昏最為活潑。繁殖期間鳴聲清脆婉轉,清晨和黃昏鳴叫最為頻繁。鳴聲清脆悅耳。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中國、印度、緬甸和尼泊爾。
灰頰仙鶲分布圖灰頰仙鶲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營巢於岸邊岸坡洞穴或石隙間,也在枯樹樹幹的天然樹洞中營巢。巢呈杯狀,主要由苔蘚構成,月時也混雜有草葉和草莖,內墊有細根,有的無任何內墊。巢隱蔽甚好,不易發現。每窩產卵3-4枚,卵淡海綠色或淡皮黃色、被有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6.8-20.4毫米×13.4-16.0毫米,雌雄親鳥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

亞種分化

夾頰仙鶲(4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灰頰仙鶲滇西亞種
Cyornis poliogenys cachariensis
Madarász, 1884
2
灰頰仙鶲滇南亞種
Cyornis poliogenys laurentei
La Touche, 1921
3
灰頰仙鶲指名亞種
Cyornis poliogenys poliogenys
Brooks, 1879
4
灰頰仙鶲印度亞種
Cyornis poliogenys vernayi
Whistler, 1931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灰頰仙鶲在中國分布區域狹窄,種群數量極為稀少,在中國已經處於絕跡狀態,應注意保護。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