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短角鹿

灰短角鹿

灰短角鹿(學名:Mazama gouazoubira):是鹿科、短角鹿屬的動物。沒有表現出很大的兩性異形;雄性和雌性的肩高均在55-65厘米之間,體長可達110厘米。體重最高達20千克。皮毛顏色因地區而異,但通常從棕褐色到紅褐色,帶有灰色色調。尾巴底面、體側和腹部發白。幼鹿顏色較深,側面和背部有白色斑點。從出生那年開始,雄性會長出一個不分枝的鹿角,根據發現的區域不同,角的長度最長可達15厘米。

棲息於適度潮濕至乾燥的地區,那裡有木質或灌木覆蓋的區域,在荊棘灌木叢中均有發現。這些動物可以生活在非常乾燥的地區,也可能棲息在稀樹草原、沼澤地或次生植被和過渡森林的邊緣。通常獨居,很少以3隻以上的組群形式出現。白天經常躲在灌叢密集覆蓋的地方,但晚上會出現於露天覓食。大多食果,尤其是在雨季,11月至來年2月。也吃樹木和灌木的根、樹枝、花、芽、樹皮和樹葉。該物種是分布較廣的鹿種之一,從中美洲南部一直延伸到南美洲北部,南至阿根廷北部和烏拉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灰短角鹿
  • 拉丁學名:Mazama gouazoubira
  • 別名:棕短角鹿
  • 外文名:英文 Gray Brocket, Brown Brocket
    西班牙文 Cabra Silvestre, Corzuela Común, Corzuela Parda, Guazu, Guazu Virá
    葡萄牙文 Corça, Veado-catingueiro
  • 同義學名:Mazama gouazipira (G. Fischer, 1814) 
  • 國際瀕危等級:無危(LC)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偶蹄目
  • 鹿科
  • 短角鹿屬
  • :灰短角鹿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亞目反芻亞目
  • 亞綱真獸亞綱
  • 亞種:11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G. Fischer [von Waldheim], 1814)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主要威脅,

形態特徵

灰短角鹿是一種中小型鹿,頭體長882-1060毫米,尾長83-190毫米,耳長95-121毫米,肩高500-650毫米,體重11-25千克。灰短角鹿比赤短角鹿略小。灰短角鹿的背部更直,使它的輪廓更像鹿。該物種的皮毛從灰棕色到紅棕色套。身體兩側的毛顏色較淡。雄性有簡單的鹿角,長約7-10厘米。尾巴的底面白色。
在巴西,經常報導灰短角鹿在不同區域的皮毛顏色、生態和個體之間的差異。生活在草原上的個體以淺棕色為主,而森林種群往往更暗和更灰,一些個體在種群記憶體在顯著的差異。

近種區別

灰短角鹿很容易與最相似的物種亞馬遜短角鹿區分開來,這是因為灰短角鹿的臀部和尾巴的背面是橙色,有更大的圓形耳朵、更小的眼睛和眶腔,以及更寬的聽泡。亞馬遜短角鹿的臀部和尾部的背側是朱古力棕色,耳朵尖小,大眼睛,大眶腔,以及狹窄的聽泡。

棲息環境

該物種出現於適度潮濕至乾燥的地區,那裡有木質或灌木覆蓋的區域。常見於開闊地區,如委內瑞拉的查科和大薩瓦納(Gran Sabana)的荊棘灌木叢中。這些動物可能生活在非常乾燥的地區,也可能棲息在稀樹草原、沼澤地或次生植被和過渡森林的邊緣,包括許多類型的附近有掩護的農業種植園。

生活習性

在圈養研究區域中,雌鹿的家庭範圍會重疊,而雄性的家庭範圍被認為是排他性的。通常是獨居動物。很少以3隻以上的組群形式出現。白天經常躲在灌叢密集覆蓋的地方,但晚上會出現於露天覓食。
灰短角鹿是通過氣味標記的方式進行交流的,其中包括排尿、排便、摩擦前額和拍打。雌性之間以及雄性和亞成年之間的氣味標記頻率存在差異。還觀察到,與經常在其家庭範圍外標記的雄性相比,雌性和亞成年在其家庭範圍的核心標記的頻率更高。與幾乎所有哺乳動物一樣,可能還有一些其他形式的交流。這些鹿可能使用一些發聲、視覺信號和姿體語言來進行交流,而身體接觸信號可能在母嬰之間以及配偶之間很重要。
灰短角鹿大多食果,尤其是在雨季,11月至來年2月。它們專注於從灌木狀樹木中獲得的柔軟、多肉的水果。在旱季,它們更多地以長圓葉棗(Zyzyphus oblongifoia)和巴拉瓜雲實(Casesalpinia paraguarensis)這些旱季樹(2-10月)的肥大作物為食,這些樹的水果又乾又硬。由於查科等地區缺水和旱季,鹿多吃多汁的根和葉,以及鳳梨仙人掌果實來滿足它們的用水需求。灰短角鹿也是食草動物和植食動物,它們也吃樹木和灌木的根、樹枝、花、芽、樹皮和樹葉,有些是季節性的,有些是每年一次。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巴拉圭和烏拉圭。
分布於南美東部的乾旱地區,阿根廷和玻利維亞的前安第斯山脈地區,向西延伸至大西洋沿岸,其北界在亞馬遜地區以南,南界包括烏拉圭全境,直至阿根廷恩特雷里奧斯省。儘管有報告該物種在整個巴西都有分布,但2003的證據表明在亞馬遜地區被亞馬遜短角鹿(M. nemorivaga)替代。
灰短角鹿
灰短角鹿分布圖

繁殖方式

除了阿根廷和玻利維亞的5月、6月和7月外,幾乎全年都進行繁殖。在巴西的繁殖期與雨季相關。妊娠期約為7-8個月。通常每胎產1仔,雙胞胎很少見。幼鹿偽裝在草叢中,母鹿照料小鹿直到斷奶。與白尾鹿的育鹿習性非常相似。也發現確實有同時哺乳並懷孕的狀態。
在一些幼年雌性中,檢測到卵巢有發育中的卵泡,表明生殖期開始較早。繁殖的年齡等級與白尾鹿的年齡等級相同,這些雌性都是一歲左右就可以達到性成熟。
雄鹿的鹿角條件也支持全年繁殖的觀點。全年都觀察到具有拋光鹿角的雄性。雄鹿在1月、5月和6月脖子上出現立絨,在5月到11月長出拋光的鹿角。該物種的雄性顯然每18個月至2年脫落一次鹿角,但個體差異很大。

亞種分化

灰短角鹿(11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灰短角鹿委內瑞拉西部亞種
Mazama gouazoubira cita
Osgood, 1912
2
灰短角鹿指名亞種
Mazama gouazoubira gouazoubira
(G. Fischer [von Waldheim], 1814)
3
灰短角鹿麥德姆斯亞種
Mazama gouazoubira medemi
Barriga-Bonilla, 1966
4
灰短角鹿梅西亞納島亞種
Mazama gouazoubira mexianae
(Hagmann, 1908)
5
灰短角鹿哥倫比亞亞種
Mazama gouazoubira murelia
J. A. Allen, 1915
6
灰短角鹿委內瑞拉東南亞種
Mazama gouazoubira nemorivaga
(F. Cuvier, 1817)
7
灰短角鹿聖何塞島亞種
Mazama gouazoubira permira
Kellogg, 1946
8
灰短角鹿巴西沿海森林亞種
Mazama gouazoubira rondoni
Miranda Ribeiro, 1915
9
灰短角鹿聖凱瑟琳亞種
Mazama gouazoubira sanctaemartae
J. A. Allen, 1915
10
灰短角鹿聖瑪爾塔亞種
Mazama gouazoubira superciliaris
(Gray, 1852)
11
灰短角鹿秘魯亞種
Mazama gouazoubira tschudii
(Wagner, 1855)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6月15日——無危(LC)。

種群現狀

沒有證據表明該物種種群分散,該物種在其大部分範圍內仍然豐富,當接近人類居住地的種群會減少或消失。密度差異很大。在巴西,密度為每平方千米0.35-1隻(1997年),在玻利維亞,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12隻(2004年)。

主要威脅

在阿根廷,由於存在“國際狩獵探險”,狩獵壓力和棲息地喪失,造成物種數量普遍下降(Julia2002年)。在玻利維亞,儘管狩獵壓力很大,但數量似乎保持不變。在巴西,這是該國最豐富的鹿種,但某些地區(里約熱內盧的南里奧格蘭德)的種群數量正在下降。在巴拉圭,總體數量保持不變,但該物種已從最近的城市化地區和人口密度高的地區消失。一般來說,由於獵狗的殺戮以及棲息地的喪失,總體損失都很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