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瓣蹼鷸

灰瓣蹼鷸

灰瓣蹼鷸(學名:Phalaropus fulicarius)是瓣蹼鷸科瓣蹼鷸屬鳥類。小型水鳥,體長20-24厘米。嘴短而粗,繁殖期黃色,尖端黑色,腳褐色,趾具黃色瓣蹼。嘴基至頭頂黑色,眼周和眼後有連成一體的大塊白斑,在暗色的頭上極為醒目。背黑褐色,羽緣淡色。肩部有棕栗色縱帶,翅上有白色帶斑;腰兩側白色,飛翔時極明顯。下體栗紅色。雄鳥頭頂綴有皮黃白色,羽色顯得較淡,下體兩側和腹微綴白色,頭側白斑較大。冬羽上體淡灰色,頭和下體白色,自眼後有一黑帶經過眼到眼前,頭頂後部亦有一黑斑,在白色的頭上極為醒目。嘴黑色。

灰瓣蹼鷸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靠近北冰洋海岸的苔原沼澤地帶,特別是湖泊、水塘和溪流附近的苔原沼澤。非繁殖期則主要棲息於富有浮游生物的海洋上,遷徙期間也出現在內陸大的湖泊與河流等水體中。主要以水生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和浮游生物為食。

分布於北極地區。越冬於太平洋和大西洋、西非和智利海岸地區,有時也出現於歐洲西海岸。遷徙期間見於中國新疆、黑龍江、河北、上海和台灣。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灰瓣蹼鷸
  • 拉丁學名:Phalaropus fulicari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鴴形目
  • 瓣蹼鷸科
  • 瓣蹼鷸屬
  • :灰瓣蹼鷸
  • 亞種:無亞種 
  • 英文名:Red Phalarope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年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灰瓣蹼鷸夏羽頦、嘴基、額、頭頂和後頸黑褐色。眼周和眼後頭側有一塊略呈卵圓形的白斑,頭的餘部和整個下體栗紅色。翕、肩和三級飛羽黑褐色,具棕色和皮黃色羽緣。翅上覆羽灰色,大覆羽具白色尖端,在翅上形成白色帶斑;飛羽石板灰色,具白色羽軸紋。尾灰色,中央1對尾羽黑色。腰灰色,兩側綴有一些棕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雄鳥體形較小,頭頂綴有皮黃色或皮黃白色條紋,顯得羽色較淡。下體兩側和腹亦微綴有白色。冬羽頭和下體白色。自眼後耳區開始,經眼到眼前緣有一黑色帶斑,在白色頭上極為醒目。頭頂並具灰黑色斑,有時此斑僅局限在頭頂後部或頭頂後枕部,有時擴展到後頸。後頸、翕、肩和翅上覆羽淡灰色,具細窄的白色羽緣。腰中間灰色,兩側白色,尾灰色。胸側和兩脅綴有灰色。
幼鳥和成鳥冬羽相似,但頭頂、後頸、翕、肩、翅上覆羽和三級飛羽黑褐色,具有寬闊的皮黃褐色羽緣和端緣。頭側、頸側和下體白色。自眼後經眼到眼前有一黑色帶斑。臉、頸側和上胸沾有粉紅皮黃色。
虹膜褐色。嘴較粗短,繁殖期基部黃色,尖端黑色,非繁殖期黑色。腳灰色或褐色,繁殖期黃褐色。趾具大而較圓的黃色瓣蹼。
大小量度
性別體重體長嘴峰跗跖
雄性
33-51克
200-224毫米
20-24毫米
122-134毫米
57-74毫米
20-27毫米
雌性
57-59克
228-235毫米
21-25毫米
128-141毫米
-
20-27毫米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近種區別


紅頸瓣蹼鷸紅頸瓣蹼鷸
相似種紅頸瓣蹼鷸夏季羽色明顯不同,容易區別,但冬季羽色卻非常相似,野外鑑別較困難。紅頸瓣蹼鷸體形小,嘴細尖,野外亦可區別。

棲息環境

灰瓣蹼鷸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靠近北冰洋海岸的苔原沼澤地帶,特別是湖泊、水塘和溪流附近的苔原沼澤。非繁殖期則主要棲息於富有浮游生物的海洋上,遷徙期間也出現在內陸大的湖泊與河流等水體中。
灰瓣蹼鷸灰瓣蹼鷸

生活習性

灰瓣蹼鷸善游泳,除繁殖期外,幾乎成天游弋在海洋洋面上。由於它下體羽毛厚密不透水,其間充滿空氣,飄浮力很強,身體通常露出水面很高。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和覓食。偶爾也集成上千隻的大群。有時也成群圍繞著鯨群活動,以便啄食鯨背上的寄生蟲。在強烈的暴風雨天氣,有時也被迫到海灣、港口和內陸湖泊活動和覓食。游泳時常不斷的點頭,有時在水面急速轉圈。
食性:主要以水生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和浮游生物為食。主要覓食在水面。常在浮游生物豐富的海洋上,通過它寬闊的嘴在水面上或水錶層捕捉隨著海流不斷上涌的浮游生物,也在鯨背上啄食寄生蟲。有時也沿著水邊慢慢的邊走邊啄食。當它游泳時,常常通過奇特的在水面急速打轉的辦法啄食被引到水面的食物。也吃死的動物屍體。
遷徙:中國主要為旅鳥,春季於4-5月,秋季於8-9月途徑中國。

分布範圍

原產地:安哥拉、阿根廷、奧地利、比利時、百慕達、維德角、加拿大、智利、中國、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古巴、捷克的、丹麥、厄瓜多、埃及、薩爾瓦多、法國、德國、格陵蘭、瓜地馬拉、幾內亞比索、宏都拉斯、冰島、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馬來西亞、茅利塔尼亞、墨西哥、摩洛哥、莫三比克、納米比亞、荷蘭、巴拉圭、秘魯、菲律賓、葡萄牙、俄羅斯聯邦(中亞俄羅斯,東亞俄羅斯,歐洲俄羅斯)、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南非、西班牙、斯瓦爾巴和揚馬延、瑞士、英國、美國。
遊蕩:南極洲、安提瓜和巴布達、澳大利亞、巴貝多、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札那、巴西、保加利亞、喀麥隆、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法羅群島、芬蘭、甘比亞、加納、直布羅陀、希臘、幾內亞、香港、匈牙利、伊拉克、哈薩克斯坦、肯亞、吉里巴斯、韓國,共和國、科威特、賴比瑞亞、利比亞、盧森堡、馬爾他、黑山、紐西蘭、奈及利亞、挪威、阿曼、波蘭、羅馬尼亞、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獅子山、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斯里蘭卡、瑞典、塔吉克斯坦、多哥、突尼西亞、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美屬維京群島、辛巴威。
不確定:安圭拉、巴哈馬、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赤道幾內亞、瓜德羅普島、馬提尼克島、尼加拉瓜、巴拿馬、波多黎各、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英屬維京群島、撒哈拉沙漠西部。
中國:新疆、黑龍江、河北、上海和台灣。
灰瓣蹼鷸分布圖灰瓣蹼鷸分布圖

繁殖方式

灰瓣蹼鷸的繁殖期為6-8月。繁殖於北極海岸苔原沼澤地上。通常在到達繁殖地時,繁殖地帶還未完全融化,需要在繁殖地附近的海面上停留2-3周,直到繁殖地解凍後,才進到苔原內陸湖泊、水塘和沼澤地上。雌鳥在與雄鳥交配產完卵後,立刻拋棄雄鳥,試圖再與另一雄鳥交配產卵。孵卵和育雛全由雄鳥承擔。通常營巢於水邊濕草地上或苔蘚地上。巢為地上的凹坑,內墊以枯草和苔蘚。巢四周圍常有植物隱蔽,一般不易發現。每窩產卵通常4枚,偶爾3枚或6枚。卵的顏色為淡黃褐色,常常綴有綠色,被有黑褐色或栗褐色斑。卵的形狀為梨形,卵的大小為28-35毫米×20-25毫米。雌鳥產完卵後即離開雄鳥,孵卵和育雛由雄鳥承擔,孵化期14-16天。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全球數量估計為1,350,000-2,980,000隻(濕地國際2015),而俄羅斯數量估計為10,000-1,000,000隻繁殖對和> 1,000隻遷移(巴西,2009年)。歐洲數量估計為570-1,700隻雄性,相當於1,100-3,400名成熟個體(國際鳥類生活,2015)。因此,數量估計在1,300,000-2,999,999隻範圍內。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