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地理分布,鑑別特徵,形態特徵,生態,飼養,繁殖,觀賞,
地理分布
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引進種)。國外分布於日本,印度,緬甸,印度尼西亞爪哇、巴厘、蘇門答臘,西非等地。
鑑別特徵
形態特徵
成鳥:頰、耳羽、耳下方均純白,外圍以狹窄的黑邊;頭頂、眼先輝黑;頦和上喉黑色;上體藍灰;下腰、尾上覆羽以及尾羽概黑;尾亦為黑色;飛羽淺褐,狹緣以灰色;內側飛羽及翅上覆羽與上體同色;下喉、頸側以及胸部鴿灰;腹和兩脅葡萄灰,或為葡萄紅;尾下覆羽白色而微綴以葡萄色。
虹膜褐色;嘴和腳粉紅色,乾制標本嘴黃色。
生態
禾雀為低地(最高達1500m)草原或具草甸、灌叢的空曠林地鳥類,也見於耕地、花園、城郊的村鎮。常成大群活動在稻田或甘蔗田、樹林或灌木叢中;平時多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在發育期中的植物上或地面上取食;主要以草子、水果和小型昆蟲為食,也定期地取食稻穀和玉米等。相互聯絡的叫聲(地聲)是一種清脆的“tup”、“tluk”或“chluk”聲,還有一種尖銳的“tack”聲;驚叫聲是尖銳化的地聲;歌聲是一種連續的像鈴的聲音後,跟以顫音和咯咯聲,並常常以拖長的金屬哨聲音調結尾。
飼養
繁殖飼養,飼養箱籠長45厘米、寬40厘米、高50厘米。繁殖時加巢箱,巢箱長10厘米、寬8厘米、高11厘米。供給棕櫚纖維或碎乾草,給鳥兒營巢。也可用粗竹筒代替巢箱,在竹筒的側面開一直徑為5厘米的洞口。主食為稗了6份、小米3份、黍子1份,另加芙蓉粉。青菜要充分供應。礦物質飼料牡蠣粉、骨粉和多種維生素也應充分供應。單只或成對觀賞飼養,可選用芙蓉籠。
芙蓉籠,是適合金絲雀、相思鳥、灰文鳥、北朱雀等小型食谷鳥的鳥籠。有鍍鎳合金製品的和竹製品的籠子,有長方形和圓形的籠,籠高約33厘米,直徑20厘米,籠條的間距為1厘米,籠底不用竹條,以塑膠板做成,底板可活動,便於拉出來洗刷。籠內放2根棲木,並放一個食缸與飲水缸,有的籠頂心有板,是為了防止鳥仰頭望天的惡習。
在繁殖時,許多雛鳥由於親鳥死亡,或者人為要求親鳥繼續產卵而取出人工飼養。雛鳥飼養要求細緻認真,特別是剛出殼的晚成鳥的雛鳥。不管是晚成鳥的雛鳥,還是早成鳥的雛鳥,剛出殼時都應放在保暖箱內,溫度要控制在33℃以上。以後逐步降溫,早成鳥降溫速度可以快些。
針羽期是在雛鳥體表開始長出羽軸,睜開眼,約出殼一周以後。這時,雛鳥會張嘴唧唧乞食, 一般餵給熟雞蛋、菜泥、豆粉為主的稠料。這時開始要加入鈣粉、骨粉等礦物質飼料,每天餵5~6次,餵到烏頸部租凸,不張嘴為止。保溫在25℃左右。
羽片期是在雛鳥正羽長山,約出殼兩周后。一般餵給熟雞蛋、魚粉、玉米粉、菜葉等粉料,成半濕狀,填餵每天4次,並逐步訓練鳥自己吃食,在粉料中逐步加入成鳥吃的粟子或昆蟲等。保溫在20℃左右。
齊羽期是在雛鳥羽毛已長全,約出殼後6周,體型和成嗚相似。飼料可完全改用成鳥飼料,不需人工填餵和保溫。
繁殖
禾雀孵出後7~8個月即發育成熟,每年可繁殖四窩,每窩產卵4~7枚。16~18天出錐。雛鳥出殼10天后即可睜開眼,15天后長羽毛,30天后即可出巢。一般出殼45天離開母鳥。
觀賞
禾雀嘴鮮桃紅色,羽毛素雅,光滑順溜,十分好看。它的形態優美,性格活潑可愛,顯得格外高雅,楚楚動人。雄鳥善鳴,叫聲尖銳,發出聲音多為長音,雌鳥鳴聲短促。經人工飼養培育出白色、駝色、花色等品種。由於它們體質強健,性情溫順,易於飼養和繁殖,成為大眾化觀賞鳥,流行於世界各地。
人們還利用它對環境的敏銳性,通過飼養禾雀來監測空氣的污染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