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岩鷦鶥

灰岩鷦鶥

灰岩鷦鶥(學名:Napothera crispifrons)是雀眉科鷦鶥屬小型鳥類,體長17-19厘米。上體灰橄欖褐色具黑色鱗狀斑,具一條綴有黑點的灰白色眉紋。頦,喉和上胸白色具暗色縱紋,尤以胸部縱紋較密集,其餘下體黑橄欖褐色。虹膜紅褐色,上嘴深角褐色,下嘴灰鉛色,腳灰褐色。

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灌叢和石灰岩地帶。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也見成小群。性活潑而機警,不時棲於岩石頂端高處,尾向上翹,頻繁地到地上覓食。懼生,在地面笨拙移動似蝙蝠。藏隱於岩崖裂縫。尾常上翹而似鷦鷯。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螺類等其他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果實與種子。分布於中國緬甸泰國寮國越南。在中國分布於雲南南部勐侖、易武等地。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灰岩鷦鶥
  • 拉丁學名:Napothera crispifrons
  • 同義學名:Turdinus crispifrons、Gypsophila crispifron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雀眉科
  • 鷦鶥屬
  • :灰岩鷦鶥
  • 亞種:3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Blyth,1855
  • 保護級別:無危(LC) IUCN標準
  • 英語名稱:Limestone Wren-Babbler、Greyish Limestone-babbler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亞種分化,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雄羽色相似。上體自額至背橄欖褐色或灰褐色,各羽羽緣黑色,從而形成明顯的鱗狀斑,額的兩側,眼先和一短的眉紋灰白色,其上綴有小的黑色斑點。腰、尾上覆羽尾羽以及兩翅表面亦為橄欖褐色。頦、喉和上胸白色雜有暗褐色縱紋,尤以胸部縱紋較密,其餘下體赭橄欖褐色。
虹膜紅褐色,上嘴深角褐色,下嘴灰鉛色,腳灰褐色。
大小量度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峰
跗蹠
雄性
36-40克
174-183毫米
18-20毫米
73-76毫米
73毫米
30-32毫米
雌性
37克
185毫米
20毫米
74毫米
72毫米
31毫米

近種區別

相似種短尾鷦鶥Napothera brevicaudata)體型較小,尾明顯短,翅上大覆羽具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一列白色斑點。區別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生活習性

習性:留鳥。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灌叢和石灰岩地帶。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也見成小群。性活潑而機警,不時棲於岩石頂端高處,尾向上翹,頻繁地到地上覓食。懼生,在地面笨拙移動似蝙蝠。藏隱於岩崖裂縫。尾常上翹而似鷦鷯。
叫聲:鳴聲單調,為連續響亮的哨音。持續的響亮而有起伏的爽聲哨音tuu-wii-chuu,tuu-wii-chuu…。
食性: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螺類等其他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果實與種子。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緬甸、泰國、寮國、越南。在中國分布於雲南南部勐侖、易武等地。
灰岩鷦鶥
灰岩鷦鶥分布圖

亞種分化

3亞種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布範圍
Napothera crispifrons annamensis
Delacour & Jabouille,1928
分布於中國雲南南部、寮國和越南北部。
灰岩鷦鶥泰國亞種
Napothera crispifrons calcicola
Deignan,1939
分布於泰國東北部。
灰岩鷦鶥指名亞種
Napothera crispifrons crispifrons
Blyth,1855
分布於泰國北部和緬甸北部。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