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鷦鶥

短尾鷦鶥

短尾鷦鶥(學名:Napothera brevicaudata)是畫眉科、鷦鶥屬小型鳥類,體長14-16厘米。上體灰橄欖褐色具黑色鱗狀斑,尾短、暗紅褐色,翅上大覆羽和內側飛羽具一點狀白色尖端,在翅上形成兩列白色小斑點。頦、喉灰白色具暗色縱紋,胸、腹暗棕色。野外特徵極明顯,容易識別。虹膜紅色或桂紅色,上嘴角褐色,下嘴較淡而沾灰,腳和趾灰褐色。

短尾鷦鶥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地帶的常綠闊葉林和林緣灌叢中,尤以溪流附近和多岩石的常綠闊葉林較常見。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秋冬季節偶爾也成小群。性膽怯而機警,不易被發現。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分布於中國、印度、緬甸、泰國、寮國(繁殖地)、越南、高棉和馬來半島。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短尾鷦鶥
  • 拉丁學名:Napothera brevicaudata
  • 外文名:Streaked Wren-Babbler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畫眉科
  • 鷦鶥屬
  • :短尾鷦鶥
  • 亞種:8個 
  • 命名者及年代:Blyth,1855
  • 保護級別:無危(LC) IUCN標準
  • 同義學名:Turdinus brevicaudatus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上體灰橄欖褐色,頭頂和背各羽中部較灰,外緣暗棕,最外緣黑色,在頭頂和背形成明顯的鱗狀斑。腰和尾上覆羽橄欖褐色,尾短、暗紅褐色,兩翅橄欖褐色,翅上大覆羽和內側飛羽具小的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成行排列的白色斑點。眼先、短的眉紋、眼下面和耳覆羽概為深灰色,耳覆羽綴有棕色。頦、喉灰白色具暗褐色縱紋,胸和腹暗棕色或皮黃褐色,兩脅、肛周和尾下覆羽較暗、呈暗褐色。
虹膜紅色或桂紅色,上嘴角褐色,下嘴較淡而沾灰,腳和趾灰褐色。
大小度量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峰
跗蹠
雄性
28克
146-160毫米
15.8-16.8毫米
66毫米
24.5-28.8毫米
54-55毫米
雌性
25克
128毫米
14毫米
61毫米
29毫米
42毫米

近種區別

相似種灰岩鷦鶥Napothera crispifrons)體型較大,尾亦較長,翅無白色小斑點,胸、腹亦不為暗棕色。區別相當明顯,野外不難鑑別。

棲息環境

短尾鷦鶥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地帶的常綠闊葉林和林緣灌叢中,尤以溪流附近和多岩石的常綠闊葉林較常見。

生活習性

習性: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秋冬季節偶爾也成小群。性膽怯而機警,不易被發現。善於在滿被苔蘚的岩石上疾速賓士,非不得已時,一般不起飛,每次飛行也不遠,多由一個樹叢飛向鄰近的另一樹叢。性隱蔽,藏於岩石間。奔跑迅速,姿勢似老鼠
叫聲:多變的尖厲哨音如pew-ii或pewii-uu,重音在第二聲。也作下降的哀叫聲piu。告警時發出沙啞嘰喳聲帶輕柔的尖聲。
食性: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於中國、印度、緬甸、泰國、寮國(繁殖地)、越南、高棉和馬來半島。
中國:布於雲南西部盈江、西盟、怒江流域和南部新平、綠春以及廣西西部和南部。
短尾鷦鶥
短尾鷦鶥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森林陡峻山邊岩岩上。巢多置於林下岩石邊地上或樹腳下,甚隱蔽,呈深杯狀或半球形。巢主要由枯草葉、草莖、根和苔蘚等構成,內墊枯草葉和樹葉,結構較為粗糙、鬆散。每窩產卵3-4枚。卵白色、被有稀疏的紅色或淡粉紅紫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1.3毫米×16.0毫米。

亞種分化

8亞種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布範圍
短尾鷦鶥指名亞種
Napothera brevicaudata brevicaudata
Blyth,1855
分布於緬甸北部。
短尾鷦鶥泰柬亞種
Napothera brevicaudata griseigularis
Delacour & Jabouille,1928
分布於泰國東南部和高棉西南部。
短尾鷦鶥馬來亞種
Napothera brevicaudata leucosticta
Sharpe,1887
分布於馬來西亞北部。
短尾鷦鶥老越亞種
Napothera brevicaudata proxima
Delacour,1930
分布於寮國南部和越南中部。
短尾鷦鶥越南亞種
Napothera brevicaudata rufiventer
Delacour,1927
分布於越南南部。
Napothera brevicaudata stevensi
Kinnear,1925
後者國內分布於中國(雲南南部綠春、新平和廣西西南部等地)、寮國北部、越南北部和中部。
短尾鷦鶥印緬亞種
Napothera brevicaudata striata
Walden,1871
分布於印度阿薩姆南部和緬甸西南部。
Napothera brevicaudata venningi
Harington,1913
分布於中國(雲南西部盈江、西盟和怒江流域)和緬甸東北部。
在中國分布的兩亞種的區別主要在於廣西亞種上體褐色較深暗,大覆羽和飛羽末端均具顯著的白色斑點;滇西亞種上體褐色較淺淡,大覆羽末端微具白點,飛羽僅最內側一枚具白點。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