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在
烏橋島,有一條貫通
解放橋與
廻瀾橋的直路,這條路名為“火車路”,而烏橋島靠近解放橋這一側,則被居民俗稱為“火車頭”。但最初這條道路的名字則是“廻瀾路”,其名字更迭背後,有著種種原因。
廻瀾路其實得名於廻瀾新溪。清代光緒年間,普寧人
方耀主政潮汕地區,成為
潮州鎮總兵。方耀等人發現當時汕頭在
開埠之後商業價值突顯,中外商貿往來頻繁,但是汕頭埠內屢受水患困擾,特別是汕頭埠內的主流福合溝,從
韓江支流旁,自駐汕頭埠的惠潮嘉道台行署以及茭萣地、老市蜿蜒進入鎮安門、鹽埕頭,一直進入到崎碌以及華塢鄉地,一旦潮水高漲,或者風災暴雨等,就滿溢出來,困擾汕頭埠商民。因此,方耀等主持開鑿新溪,並且把昔日廈嶺崾墩港、官渡頭等周邊的小溪疏浚,形成了二水分流入海的排水格局,中間的部分廈嶺老村和灘涂地則變成了溪水中的沙洲。新形成的溪流,因水流湍急,就命名為廻瀾新溪。在該溪上修建木橋一座,因其架設在廻瀾新溪之上,故定名為“廻瀾橋”。而“廻瀾橋”因為晚於同濟外橋、同濟內橋的修築時間,因此也被俗稱為“新橋頭”。
廻瀾橋當時是烏橋島這一片通向市區的重要橋樑,因此該路也被命名為廻瀾路,但此地被稱為“火車頭”,也由來已久。在1903年的《
北洋官報》中記載了“傳聞汕頭至潮州府城鐵路,已由張京卿煜南具稟商部,請準開辦”,這是記錄了當時印尼爪哇僑商張煜南打算建設潮汕鐵路的活動情況。1904年,張煜南獲得清政府的允許,在汕頭埠設立
潮汕鐵路局,專門籌備建設潮汕鐵路,開工建設。由於當時汕頭埠人煙稠密,一則征地費用浩大,二則對居民生活影響較大,因此潮汕鐵路在汕頭的起點,就選擇在廈嶺官渡頭附近。清政府為配合潮汕鐵路的建設,在廈嶺一帶劃撥了土地。在清宣統元年(1909)由汕頭文明商務書局石印的《最新汕頭地圖》中可以看出,位於烏橋島與今潮汕路之間已經架設了木橋一座,並且在該橋接近潮汕鐵路車站一側(即今通用機械廠一側),註明“潮汕鐵路公司撥地”字樣。由此可見,早在1909年,潮汕鐵路就已經在烏橋島得到一處劃撥土地,這也是其稱之為“火車頭”的原由。
潮汕鐵路公司在烏橋島至杏花村邊界的溪上修建了木橋一座,名為榕耀橋(即今解放橋前身),上設有木閘口一座,又在烏橋地上修建了潮汕鐵路公司的售票部等。因此,廻瀾路雖然是這條烏橋島主要道路的名字,但汕頭人習慣上稱之為“火車頭”。在建國後,佶屈聱牙的“廻瀾路”由於書寫不便、難以識別,新政府跟從這一地名俗稱,將其更名為“火車路”,而昔日榕耀橋兩側的小巷道“榕耀橋左旁”、“榕耀橋右旁”,則一道更名為“火車左旁”、“火車右旁”,“榕耀橋”也更名成“火車橋”。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火車橋重新修建,更名為“解放大橋”,沿用至今。唯獨二馬路與火車路交界的一處小巷,保留了昔日“廻瀾”二字,繼續命名為“廻瀾坊”,後簡寫為“廻欄坊”。
在昔日的火車路上,原有一座“羅李陳三烈士紀念碑”。這一座紀念碑也成為“革命烈士紀念碑”,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最新汕頭一覽》中稱“望之巋然,高可丈余”等。查考
饒宗頤主纂的《
潮州志》中“大事記”記載,民國五年(1916)丙辰一月,革命黨人羅侃亭等遇害。1915年,
袁世凱通過各種手段,希望建立所謂的“中華帝國”,企圖在北京稱帝,不顧舉國人民和革命義士的反對,設立年號“洪憲”,1915年冬,潮汕革命黨人羅侃亭、
陳鉅海、
李一球在汕頭密謀推翻袁世凱,1916年1月4日,潮梅鎮守使馬存發截獲情報,得知密謀之事,為奉承袁世凱,特派遣官兵逮捕羅、李、陳三人,1月6日三人慘遭殺害。袁世凱倒台後,汕頭人民感念三人為民主自由而犧牲生命的精神,在火車路頭設立紀念碑。雖然該碑已經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消失,但三人的歷史卻依然保留在汕頭的記憶里。
火車路雖然已經遠離了潮汕鐵路的轟鳴,但是潮汕鐵路公司的售票處舊址仍在,在“火車路”這個看似質樸的名字背後,其實也沉澱了汕頭的鐵路交通史、革命歷史等,是一處值得緬懷的老地名。
地理位置示意
公交線路
火車路上有二馬路口一個公交站。途經二馬路口的公交線路有以下5條:
線路名稱 | 線路走向 | 運營(發車)時間 | 票價 |
---|
| | 濠江中海信6:15-18:15 鮀濱職業技術學校7:10-19:00
| 分段計費,2-7元 |
| | 6:00-19:30 | 2元 |
| 時代廣場東—二馬路口 | 6:00-22:00 |
| | 6:00-19:30 |
| 如龍工業園—濠江河浦中學 | 河浦中學19:20/ 20:00 如龍工業園21:20/ 22:00
| 分段計費,2-8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