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牛陣(舞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火牛陣這種民間舞蹈,脫胎於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戰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火牛陣
  • 所屬分類:民間舞蹈
公元前284年,燕國以樂毅為上將,統帥燕、秦、韓、趙、魏等國的軍隊大舉進攻齊國。齊國的守將田單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當時聯軍將齊國的城池圍得水泄不通,眼看著就要國破城亡。在這危急時刻,田單心生一計,他命令手下將全城的牛都集中起來,數了一數,共有一千多頭。然後,命將士在牛角上捆上兩把鋒利的尖刀,在牛身披戴上五顏六色的布匹,在牛尾上系滿浸透油脂的麻線和蘆葦。萬事俱備,又連夜在城牆隱蔽處挖了幾十個能通往城外的地洞,還挑選了五千名精明強壯的士兵,也扮成天兵神將的模樣。
這一夜,月黑風高,田單的火牛陣突然從城牆的地洞中衝出,火光熊熊殺向敵人的營帳。聯軍正在城外紮營熟睡,忽然聽見一片驚天動地的鑼鼓聲,喊殺聲。衝出營帳一看,只見無數發怒的公牛頭頂尖刀,尾燃烈火,像狂怒的海嘯一般撲了過來。在火牛陣的後面,濃煙滾滾的背景中又有許多披紅掛綠的神兵神將在吶喊助威。見這陣勢,聯軍士兵早被嚇破了膽子,屁滾尿流丟下武器和營帳落荒而逃。齊軍的五千名“敢死隊”拿著大刀、長矛,緊跟著牛隊,衝殺上去。城裡,無數的老百姓都一起來到城頭,拿著銅壺、銅盆,狠命地敲打起來。一時間,一陣震天動地的吶喊聲夾雜著鼓聲、銅器聲。齊國的軍隊取得大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田單大擺火牛陣”。
新津的火牛陣,全稱叫《新津火牛陣》,演出時需要70多人參加表演,參演者以古代武士裝扮,皆著鎧甲,造型陽剛威猛。由20名武士舞動10條色彩斑斕的花面牛,20個武士一手執獸面盾牌、一手執長劍,數名武士打著軍旗和幡。表演在驚天動地的川劇鑼鼓中開場,群牛時而撒歡,時而奔騰馳騁,武士衝鋒,長劍揮舞。演到高潮處,只見火焰熊熊,黃煙滾滾,軍旗翻卷,吶喊震天,使人仿佛置身古戰場。
脫胎於拜年的牛兒燈
從演出效果來看,新津火牛陣與歷史上“田單大擺火牛陣”有關,其實,它來源於川西平原的燈隊。從前過春節,總會從川西林盤裡走出獅子燈、龍燈、牛兒燈、么妹燈等各種民間燈隊,伴著歡天喜地的鬧年鑼鼓聲,走家串戶,給辛苦了一年的鄉親們拜年。在各種傳統的民間燈隊中,最博大精深的燈是獅子燈,光耍法就有108種陣勢,陣陣精彩,看得人眼花繚亂。
相比之下,耍牛兒燈就比較簡單了,當然花錢也少。首先是燈具造型比較簡陋,先把農具撮箕用鍋菸灰染黑,栽上稻草扎的牛角,以白色畫牛面,再蒙上一塊黑布當作牛皮,模擬水牛的牛兒燈的道具就做成了。演員只需要3人,兩人扮牛,一人扮演放牛娃。另有三人敲鑼打鼓,打出簡單的節奏。放牛娃身穿彩衣,頭扎沖天毛根,身背小背簍,簍中放幾束青草,手執當牛鞭的小竹竿。牛兒燈的表演,放牛娃是關鍵,他要活躍詼諧,且舞且唱,以《小放牛》的曲調唱即興編的拜年詞,牛兒舞出點頭拜年的動作相呼應。從古至今的牛兒燈都是這樣表演的。
20多年前,有一支牛兒燈隊脫穎而出,令人大開眼界,它就是新津縣城北面古家村的牛兒燈。這個村莊村民的思維另類,連耍牛兒燈都跟別處不同。古家村的牛兒燈,其牛頭、牛角為鋼筋結構,牛的面部以赤、橙、黃、綠、白油漆彩繪,牛的表情誇張,怒氣沖沖,裝飾性很濃;牛皮是栗色的人造毛皮,俗稱花面牛。其表演風格粗獷威猛,猶如一頭撒野的氂牛。更令人叫絕的是,這支牛兒燈隊竟有三條花面牛。一旦開場表演,三條野牛同時朝三個方向撒蹄奔騰,沖向觀眾,頃刻間就拉開了表演圈子,觀眾驚奇地連連後退。
古家村牛兒燈隊曾代表新津參加成都市首屆民間藝術節遊行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1992年,成都市舉辦熊貓藝術節,新津縣以花面牛為基礎,搞個10條牛的火牛陣,把放牛娃改成士兵,穿古代士兵服裝,佇列標誌用幡,這樣牛兒燈才與古代的火牛陣有了淵源。
為了在演出中體現火牛陣的火勢,借鑑川劇舞台上的火牌以象徵火焰,讓士兵一手持矛一手持火牌,並且在表演高潮中燃放黃煙,以造成滾滾烽煙之勢。古家村村民自然是表演火牛陣的最理想的團隊。最初的火牛陣,由20個士兵舞10條牛,20個士兵持火牌、長矛,一人打幡,5人打擊川劇鑼鼓現場伴奏,在表演高潮中燃放黃煙烘托氣氛。通過這個民間舞蹈,展現古代火牛陣銳不可當的雄偉氣勢。
新津火牛陣一誕生,就受到廣泛好評,多次應邀參加文化活動。1995年5月,成都市在郫縣舉行成都市第二屆民間藝術節,要求火牛陣參加開幕式演出。原先參加表演的古家村村民多有外出打工者,實在拼湊不齊,不得已找新津職高的學生來表演。古家村的村民因為是長年從事體力勞動的成年男人,反而比職高那些小青年表演得更有氣勢。
邁入非遺行列
1995年以後新津火牛陣銷聲匿跡,直到2005年才再次恢復,並做了許多修改:用變臉特技強調火牛的激動和憤怒;高潮部分的音樂,表現出衝鋒陷陣時的激戰氛圍,並輔以猛烈的川劇鑼鼓和震撼人心的喊殺聲;強調戰場上火光沖天的效果,在高潮時施放紅、黃兩色硝煙。
重新出山的火牛陣,無論表演、服裝、道具、煙火都上了一個檔次,尤其是半立體的牛頭和盾牌,採用輕質的玻璃鋼材料製作,不僅輕巧便於表演,而且造型更為生動傳神。演出時,時而表現千軍萬馬、地動山搖的衝鋒場面,吶喊聲、牛哞聲、刀劍聲響成一片。為了增加火牛陣的觀賞性,每當舞蹈表演至高潮,都要燃放黃煙。滾滾濃煙中,軍旗飄舞,人仰牛翻,殺聲震天,仿佛真的把人們帶回了古戰場。火牛陣表演時,除了扮演牛和士兵的藝人以外,還有一名藝人手執彩幡位於隊伍的前列,類似於樂隊的指揮,舞蹈隨著他手中彩幡的揮舞、招展而有節律地變化。
2006年秋,火牛陣獲成都風情節特別獎。2006年11月入選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6月1日上午,在揭開古蜀文明神秘面紗的金沙遺址,第二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天府大巡遊”隆重舉行,來自13個國家的國際表演隊伍和來自國內的32支表演隊伍,在現場夾道歡呼的4萬名觀眾眼前,各自亮出絕活,傾情演繹精彩紛呈的非遺個性魅力。而為整個“天府大巡遊”作壓軸表演的,則是成都市新津縣代表隊表演的大型廣場樂舞《火牛陣·旗幡舞》,以274人的龐大陣容參演,將巡遊推向高潮。但見50條神奇威猛的火牛以銳不可當之勢,在無數揮舞的旗幡中翻滾騰躍,在滾滾硝煙中衝鋒陷陣。強烈的視聽覺的衝擊,讓現場觀眾激情澎湃,《火牛陣·旗幡舞》獲第二屆成都國際非遺節太陽神鳥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