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溝遺址

火燒溝遺址

火燒溝遺址,位於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清泉鄉火燒溝村東,屬新石器時代後期人類文化遺址。年代約為公元前1700年左右。範圍約20平方千米,中心面積0.2平方千米。遺址周圍是一片紅土山溝,土色紅似火燒,所以當地人稱“火燒溝”。

火燒溝遺址是甘肅早期發現銅器且出土數量最多的一處古遺址,出土的312座墓葬,其中106座發掘有銅器,計200多件。這數字遠遠超過了當時中國各夏代遺址中出土銅器的總和。銅器以模鑄為主,有斧、鐮、钁、鑿、刀、匕首、矛鏃等。同一墓葬中,石器、陶器、銅器共存現象很多,說明冶煉技術很早就被火燒溝人所掌握。青銅器的出現是劃時代的重要事件,青銅大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產力,從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火燒溝遺址豐富的青銅器證明了火燒溝銅器製造技術在當時是中國最先進的。

2006年5月25日,火燒溝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火燒溝遺址
  • 地理位置: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清泉鄉火燒溝村東
  • 所處時代:青銅時代
  • 占地面積:20 km
  • 保護級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6- 206-1-206
歷史沿革,遺址特色,文物遺存,綜述,陶塤,人形彩陶瓶,雙足彩陶罐,彩陶杯,彩陶方鼎,四壩文化石權杖頭,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火燒溝遺址發掘、清理墓葬312座,共有106件銅器出土。墓葬大部分是豎井帶台的側穴墓,以單葬為主,合葬比較少見。
1990年,進行第二次發掘的17座墓葬中有4件銅器出土。

遺址特色

火燒溝遺址主要是墓葬群,而墓葬又分為上、中、下三層。最上面的一層,離地面約有30到100厘米;處在中間的一層,離地面約1到2米;最下面的一層,基本都在2米以下。考古工作者對上、中、下三層墓葬進行了清理,共出土了312座古墓。據考古專家推斷和碳同位素測定,處在上面的一層,主要是魏晉墓和漢代墓;處在中間的一層,多數是漢代墓;而最下面的一層,為新石器時代後期的墓葬,距今約3700年左右,約與夏代同時。因此,火燒溝遺址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它的第三層。專家們認為,這一文化遺址基本上屬於齊家文化類型,但有些方面又很獨特,便因其地名將其命名為“火燒溝文化”。
火燒溝遺址墓葬的形式,大多是豎井帶台的側穴墓,墓坑大多數是東西方向,呈長方形,並且屍骨都是頭東腳西,這顯然體現了少數民族的一種葬俗。佩戴金銀首飾並用其作陪葬品,是火燒溝遺址的一大特點。火燒溝墓葬中有20多座是富有者的墓。這些富人墓除隨葬大量的金、銀、銅、陶、玉器外,還有大量的動物甚至奴隸。大部分墓葬僅隨葬一二件陶器,石質工具和少量的羊頭,屬於貧困的自由民。這些墓葬形制表明火燒溝文化已出現統治者、自由民和奴隸,社會等級已經有了明確的劃分,雖還不能構成完全的奴隸制,但奴隸制確已出現。火燒溝文化已經跨入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漫長的野蠻時代基本結束。
火燒溝遺址

文物遺存

綜述

火燒溝遺址以墓葬為主,出土文物中彩陶、石器與金銀器、銅器共存。同時還發現隨葬品中有大量以羊為主的家畜。陶器大多製作精細,造型別致,其中不少屬於精品。如人型彩陶罐、人足彩陶罐、魚形陶塤、鷹嘴壺、三狗方鼎等。特別是鷹嘴方鼎、三狗方鼎造型優美,形象逼真,表現了火燒人高超的智慧和審美能力。一件人形彩陶瓶造型奇妙,為國內所罕見。出土的陶罐質地繁多,圖案花紋各異,具有藝術性,富有觀賞價值。

陶塤

火燒溝墓葬出土了20多個彩繪陶塤。塤體呈魚形,以交叉的雙條黑線修飾表面,形體玲瓏美觀。張開的魚嘴是吹孔,塤體上有三個音孔,能吹宮、角、微、羽四個骨幹音,有的塤還能吹出清角,說明當時至少已經有了以宮、羽為主的四音階調式,陶塤已是較為規範的樂器。
火燒溝遺址
陶塤

人形彩陶瓶

人形彩陶瓶出土於1989年春,高度21厘米,造型精巧。
火燒溝遺址
人形彩陶瓶

雙足彩陶罐

火燒溝遺址出土的雙足彩陶罐,在中國出土的彩陶中頗具特色。其中一件雙足彩陶罐通高10.8厘米,口徑5.8厘米,淺褐色,大侈口,短頸,腹部略鼓,口沿至腹部有大雙耳環,罐底是人的雙足。口內裝飾著紅色短條紋,腹部是對稱的菱形紋,雙耳兩側飾豎條帶紋,腿和足有曲折紋飾。
火燒溝遺址
雙足彩陶罐

彩陶杯

火燒溝遺址出土的羊頭柄彩陶杯造型別致。彩陶杯是方形,高5厘米,下小上大,底內收後設圈足,杯一面有柄,成面部朝上的羊頭形,其角彎於內側。如果從柄面觀察,則其左側面繪雙手紋,右側面繪方折回紋,對面外側繪正倒三角形和凹形紋。

彩陶方鼎

火燒溝彩陶方鼎通高25厘米,四角各有一高足。鼎上有蓋,蓋上塑3隻犬,犬豎立雙耳,圓睜雙眼,呈狂吠狀。彩陶方鼎造型獨特,所塑犬形象生動。
火燒溝遺址
彩陶方鼎

四壩文化石權杖頭

1976年火燒溝遺址出土的四壩文化石權杖頭(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800年)。直徑6厘米,高5厘米,孔徑1.7厘米。
火燒溝遺址
四壩文化石權杖頭

文物價值

火燒溝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鋤、刀、斧、鐮、錘和磨盤等農具,這些農具大多數是石制器具,也有不少銅製器具,說明當時的農業生產工具已有較大進步。在許多陶器和棺木中,貯存著粟粒和植物種子。在部分墓坑中,還出土了製作精美的彩陶方杯、人形陶罐等酒器。釀酒業的出現,是農業有相當發展的標誌,這說明在當時的玉門已經有了較為發達的原始種植業。
火燒溝遺址的墓葬中,用大量的羊作為隨葬品,出土了大量的羊頭、羊骨,並伴有豬骨、牛骨、馬骨和狗骨。其中第277號墓葬用羊多達44頭。這種情況說明當時玉門的畜牧業是相當發達的,而且是最主要的經濟門類。
火燒溝文化具有典型的羌戎民族風格,它的農業生產和手工業技術水平遠遠超出了晚它幾百年的辛店文化和寺窪文化。對於這一現象,史學界至今難審其詳。據各種資料推斷,火燒溝文化極有可能與商朝文化有過密切的接觸或交往。從非常統一的葬向來看, 火燒溝人的祖先可能最初居住於離商人不遠的秦隴一帶, 他們學會了先進的農耕技術和金、銀、銅冶煉、鑄造技術,很早就摒棄了傳統的遊牧習慣。後來,因故遷徙到火燒溝後,繼承了這一-先進文化,並與商朝繼續保持著交往。如出土的陶柱足方鼎,與商代銅方鼎相似,出土的銅鏡與齊家文化銅鏡和商代婦好墓銅鏡相似,足以證明了這種交往的存在。火燒溝文化最終被騸馬文化所繼承。

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火燒溝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火燒溝遺址位於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清泉鄉火燒溝村東。
火燒溝遺址

交通信息

自駕前往火燒溝遺址:從蘭州中川國際機場出發,路程大約759.8千米,約需8小時1分鐘到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