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炕及農村建築集成採暖系統熱工性能及傳熱模型研究》是依託大連理工大學,由端木琳擔任醒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火炕及農村建築集成採暖系統熱工性能及傳熱模型研究
- 依託單位:大連理工大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端木琳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火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北方農村必不可少的採暖設施。將其發揚光大,對農村建築節能、改善室內環境和生物質燃料的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但迄今為止,火炕主要依照民間的經驗來搭建,極少進行過深入的理論研究,因此,阻礙了火炕的創新與推廣套用。此外,火炕只能加熱其所在房間、不能顧及整幢建築熱環境的弊端,也難以滿足農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本項目從流體力學和傳熱學基本理論出發,探索火炕傳熱與蓄熱的本質,建立火炕蓄熱和放熱模型,通過深入的實驗研究和數值分析,探討火炕結構、材料、燃燒速率等因素對火炕蓄放熱和房間環境溫度的影響,剖析火炕熱量傳遞的方式和比例;並進一步結合農村建築的熱負荷特性,構建基於生物質燃料的火炕-火牆-土暖氣集成採暖系統,研究系統中各個部分的熱流特性和運行調節特性,提高火炕的蓄熱性能、集成採暖系統的調節性能以及房間的即熱性能。研究成果有望為火炕採暖方式的新突破打下理論基礎。
結題摘要
作為傳統的供暖措施,火炕已在北方農村被廣泛使用。然而目前火炕的深入理論研究較少,妨礙了火炕的創新和推廣;而且在單獨使用火炕的條件下,室內熱環境差,不能滿足人們的熱舒適要求。因此,亟需研究相應的集成採暖系統來滿足農村建築的供暖需求。本項目在對生物質燃料放熱模型研究的基礎上,以集總參數法建立了傳統火炕的傳熱模型,並開發了計算軟體。建立了炕面溫度不均勻的火炕傳熱模型,並考慮了煙道內高溫煙氣的輻射及土灰層的蓄熱作用,從而對火炕內部的傳熱過程和熱量分配有了深入的理解,並利用該模型最佳化了火炕結構。建立了火牆式火炕在三種運行工況下的傳熱模型,進行了實驗驗證並最佳化了火牆式火炕結構。分別構建了柴灶和火炕內置換熱器模型,並在上述計算軟體中增加了這兩個模組。為了改善整棟建築的室內熱環境,提出了柴灶-火炕-熱水的集成採暖系統。搭建了火炕-火牆-熱水、火炕-熱水以及柴灶-火炕-熱水的集成採暖系統的實驗平台,實驗結果表明集成採暖系統可有效提高室內熱環境。建立了集成採暖系統傳熱模型,分析結果表明,該系統可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