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歌旋鼓

灘歌旋鼓

羊皮鼓,也叫扇鼓,外形如一面大葵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灘歌旋鼓
  • 類別:羊皮鼓,也叫扇鼓
  • 特點:特色體現在“旋”和“鼓”
  • 具體:陣式大,場面熱烈
羊皮鼓,武山旋鼓舞特色,

羊皮鼓

也叫扇鼓,外形如一面大葵扇。以鐵圈為箍,直徑一般在30厘米左右,鼓面為精製的羊皮做成,羊皮厚度僅1毫米,薄如蟬翼。鼓面上繪有八卦圖案,下置一柄,柄端綴以鐵環或小銅鑔,用竹條做的鼓鞭敲擊鼓面時,震動鐵環與小銅鑔頻頻作響。旋鼓表演少則十幾人,多則上百人或上千人,以男性青壯年為主。每年春末夏初,先由牧童敲起,臨近端午,漸達高潮。端午節,規模宏大的鼓隊由四面八方湧進各自地域的中心,賽鼓聯歡,數十人或數百人不等,根據不同的鼓點節奏,做出不同的舞姿和造型,基本舞步為進行式而富於變化的圓舞場,如水面浮萍,輕盈遊動。時層層圍攏,如百花盛開。忽縱橫穿插,歡奔如織。隨鼓點節奏,時分進合。並以傳統的“蛇退皮”、“二龍戲珠”、“白馬分鬃”、“九折十八式”、“太子游四門”、“獅子滾繡球”等軍事陣式,搖環狂舞,渾厚中見清亮,歡快而有節奏。

武山旋鼓舞特色

從灘歌盆地走出來的武山旋鼓舞,其最大的特色體現在“旋”和“鼓”。從這兩個非常灼目的字眼上,讓我們聯想到那遠古洪荒的年代,皎潔如玉的月光下,熊熊燃燒的篝火旁,先民們在圍著一個偌大的圓圈,輪起長長的髮辮,手拉著手翩翩歌舞。暖暖的驕陽下,起伏連綿亘古曠遠的高山間,光著膀子的男人們在地里耕作勞苦,吆喝著只有他們才能聽懂的號子。那悠悠的白雲,廣袤的田野,茂密的森林,成群的牛羊,以及震耳發聵的旋鼓聲,織成了灘歌盆地特有的原始風景和文化品味。濃重地描寫了灘歌這塊小盆地的蒼茫古老和美麗神奇。
英姿颯爽英姿颯爽
灘歌鎮代溝村是學者們最早發現武山旋鼓的地方,也是武山旋鼓文化積澱最為深厚的村莊之一。1988年開始,代溝村的農民組成了一支專業的旋鼓隊,代表武山旋鼓的浪漫風情和文化精神,多次參加各地舉行的地方文化匯演。近年來,他們又不斷地走南闖北,應邀參加了省內外的很多大型慶典活動。
“武山旋鼓的陣式大,場面熱烈,為我們的慶典增添了歡快和喜慶的氣氛!”這是一些慶典活動的主持人發出的由衷的讚嘆。
你看那旋鼓的場面吧,他們左手持鼓,右手持鞭,或敲鼓心,或敲鼓邊,邊敲邊舞,鼓點
代代相傳代代相傳
變化多端,舞蹈動作粗獷,技巧複雜,旋轉自如,隊形縱橫穿插自如,形如風,聲如雷,充分顯示出武山人民剛健豪邁、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確實讓觀眾們情不自禁地發出一片喝彩聲。
雖然是嘗試性的,但代溝村農民旋鼓隊,畢竟走出了由民間藝術向文化產業演變的第一步。而真正要讓武山旋鼓由文化藝術向文化產業發展,還要走很遠的路。
要發展就要有創新。如何將武山旋鼓發展成為適合表演的新型的舞台藝術,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那來自民間的原汁原味的獨特風味,這是武山旋鼓在藝術改進上面臨的一道難題。
近年來,武山縣宣傳、文化部門和灘歌鎮黨委、政府認識整理髮掘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承傳發揚的基礎上,開始進行了大膽創新,從形式到內容上不斷地為旋鼓舞注入新的文化特色,讓這一民間藝術奇葩綻放於隴原大地,並逐步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