瀰漫型噁心胸膜間皮瘤

概述,病理,診斷要點,治療概述,

概述

瀰漫型惡性胸膜間皮瘤在我國較為少見,但在歐美國家的發生率明顯較高,其部分原因可能與對該病的深入研究及診斷正確率增加,以及許多現代的診斷學方法如CT、MRI、電視胸腔鏡及免疫組織化學的套用有關。發病年齡多在50~70歲,平均60歲,50歲以下占1/4,男性病人多於女性,其發病原因認為與接觸石棉有關,從接觸石棉到發病有20~40年以上的潛伏期。最近一組312例從接觸石棉到死亡的病人,其潛伏期為14~72年,平均48.7年,中位數51年。除石棉接觸因素外,尚與臨床治療性放射影響、繼發於胸腔填塞治療的胸膜瘢痕以及特發性等因素有關。

病理

瀰漫型惡性胸膜間皮瘤沿胸膜表面生長,可發生於壁層、髒層及縱隔胸膜的任何部位。胸膜瀰漫型增厚,可將肺、食管、大血管包繞,很難區別病變開始起源於壁層還是髒層胸膜,腫瘤常可直接侵及肺間質內,形成結節狀腫塊,腫瘤常呈乳白色,部分因局部壞死而發黃,質地甚堅硬,常轉移至肺間質、支氣管肺門和縱隔淋巴結,亦可通過血行轉移至肝、肺、腦及腎上腺。由於間皮組織學的多種多樣,因而其組織學特徵及分類亦較複雜,通常將其分為上皮型、肉瘤樣型(纖維型)和混合型三種類型。大約50%~60%的腫瘤是上皮型,而上皮型中又以管狀乳頭狀形態最為多見。對懷疑為間皮瘤的病例,套用免疫組織化學的方法有助於確定診斷,角蛋白染色對肺癌的鑑別意義不大,但對肉瘤型間皮瘤與肉瘤的鑑別有意義。CEA、LeuM1、PT2、PT3在間皮瘤時均為陰性表達,而對癌均為陽性表達,血小板調節素的陽性表達對間皮瘤具有特徵性。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對惡性胸膜間皮瘤的診斷亦有幫助。

診斷要點

瀰漫型惡性胸膜間皮瘤的主要臨床表現是胸痛,有時非常劇烈,伴咳嗽、氣短及體重下降,可有發熱、杵狀指(趾)及肥大性關節炎等,伴有高血糖症者亦有報導。大多數病人有胸腔積液,胸部檢查患側叩診呈濁音,呼吸音明顯減弱,可有肋間隙變窄,甚至胸壁出現腫塊,少數病例可有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甚至有轉移至皮膚,類似炎性癌的報導。
X線胸片可見胸膜明顯增厚及結節狀塊影,大多數病例有胸腔積液存在,常掩蓋了上述的X線征像,待抽液後再次拍片即可清楚顯示,如侵及肋骨,可有肋骨破壞影象。胸部CT檢查能更加清楚地顯示X線檢查的徵象及確定間皮瘤的範圍,並能發現一些早期的病變。有胸腔積液的病例,可行胸腔穿刺抽液,積液可為黃色或血性,偶爾可呈膠樣。積液中含有大量氨基葡聚糖及間皮細胞分泌的透明質酸成分,並可發現惡性細胞,但僅靠發現惡性細胞仍難以確診惡性胸膜間皮瘤。經皮穿刺活檢對診斷有重要作用。有報導在超聲指引下用髓腔針(Core-needle)活檢,診斷的準確性較高,而併發症甚少,但由於獲取的標本較小,有時也難以確診。對以上檢查難以明確診斷的病例,現多主張行胸腔鏡檢查,除可大體觀察外,切取的標本可進行組織學和免疫組織化學檢查以明確診斷。
除明確瀰漫型惡性胸膜間皮瘤的診斷和病變範圍外,尚應根據腫瘤所累及的結構進行分期,對治療方案的擬訂和生存率的預測有重要意義。

治療概述

由於瀰漫型惡性胸膜間皮瘤臨床發現時已無法根治,任何治療均為姑息性的,治療目的主要是緩解症狀,延長生命,因而目前尚無標準的治療方案。對Ⅰ期病人,身體情況良好者,可行胸膜切除術或胸膜外全肺切除術。Soysal報導100例瀰漫型惡性胸膜間皮瘤行胸膜切除,手術死亡率為1%,併發症的發生率為22%,併發症主要是長時間漏氣及膿胸,術後所有病人咳嗽、呼吸困難都得到緩解,96%的胸腔積液得到控制,85%胸痛緩解,平均生存17個月。對累及肺實質的病人亦可行胸膜外全肺切除。無論胸膜切除術或胸膜外全肺切除術,術後輔助放療、化療或免疫治療對延長病人的生存時間是有益的。Bueno等報告183例胸膜外全肺切除,手術死亡率為3.8%,併發症的發生率為50%,生存病例均輔助放療及化療,176例隨訪2年生存率38%,5年生存率15%,平均生存19個月;病理類型與預後有明顯關係,以上皮型最佳,2年生存率為52%,5年生存率為21%,平均26個月。此外,切緣是否殘留腫瘤組織及有無胸膜外淋巴轉移均與預後有密切關係。放療或化療除輔助手術套用外,對不能手術的病例亦有一定療效,放療對緩解疼痛亦有幫助,順鉑、多柔比星(阿黴素)、足葉乙甙等均可單藥或聯合套用。Purohit最近報告順鉑聯合大劑量干擾素α治療13例Ⅱ期以上不能手術的瀰漫型胸膜間皮瘤,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