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合力推進電子政務協調快速發展的實施意見

《瀋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合力推進電子政務協調快速發展的實施意見》是瀋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一則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政務協調
建設目標,建設原則,建設任務,保障措施,

建設目標

依據國家總體要求,結合我省關於建設省、市兩級電子政務雲平台的總體目標,我市將利用3年時間完成如下建設目標:
(一)全面推動電子政務發展向集約化、專業化、市場化模式轉變。擴大並完善市級政務雲平台,大幅整合機房環境及硬體等基礎設施,強化節能降耗設計,促進節能減排。電子政務基礎設施利用率提高至85%以上,電子政務業務套用系統利用雲平台的比例達70%以上,信息系統建設周期縮短一半以上。
(二)基本消除重複建設、資源浪費現象,降低電子政務建設和運行維護支出。年度財政支出降低30%以上;引進社會化建設或運行維護機制的套用系統比例達50%,政務部門主要業務信息化覆蓋率達95%,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事項基本實現信息化覆蓋。
(三)推動信息資源共享和開發利用。推動政府各部門非涉密網路的互聯互通,實現跨部門的信息資源共享與業務協同,政務部門間主要業務信息共享率達80%以上。
(四)提升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按照國家信息安全相關法規和制度要求,落實安全等級保護定級備案、測評、建設整改等制度,建成安全可靠的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五)建立政務大數據套用系統,提升政府科學決策水平和協同管理效率,為促進我市電子政務協調快速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建設原則

(一)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制定電子政務發展總體規劃,加強頂層設計;編制科學規範的實施方案,有計畫、有步驟地推進電子政務均衡協調發展。
(二)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建設統一的網路體系、電子政務公共平台、基礎資料庫、套用系統、信息資源標準,逐步整合各類電子政務資源,實現基礎設施、平台、套用和信息資源的共享,滿足我市各級政務部門履行職責的需要。
(三)需求主導,業務協同。緊密圍繞人民民眾獲取信息和政府部門履行職責、解決社會問題的需要,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加快建設跨地區、跨部門的套用系統,推進業務協同,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
(四)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探索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電子政務建設的方式,在充分調研各政務部門信息化建設實際需求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地分類、整合。涉及政務部門核心業務和工作敏感信息的電子政務系統採取政府自建的方式建設;涉及公益性、不產生經濟效益、需政府出資建設及運行維護的信息系統採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建設;涉及面向市場、能夠產生附加經濟效益的信息系統採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建設。
(五)創新驅動,安全可控。探索電子政務創新發展的新思路、新套用、新模式,推動政府購買服務和服務外包,探索各種融資模式,鼓勵第三方機構參與電子政務的評估、監理、審計等,形成全社會共同建設電子政務的新格局。圍繞國家信息網路設施安全可控戰略,加強安全可靠技術產品的推廣套用,優先採用國產軟硬體產品。確保重要網路、套用和數據安全。

建設任務

(一)完善基礎設施,支撐電子政務發展。基礎設施是電子政務發展的重要支撐環境。要加快建設統一完善的電子政務網路體系、公共平台和移動平台,滿足電子政務快速發展的需要。
1.繼續擴大電子政務網路覆蓋範圍。建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電子政務網路體系,做到“套用到哪、網路到哪”,充分滿足電子政務發展的實際需要。
(1)電子政務區域網路主要服務於機關內部辦公和領導決策,原則上建設到縣團級單位,按照國家、省有關部門要求和規範,完善市本級電子政務區域網路,實現各部門區域網路全面接入,進行信息安全分級和等級保護建設,經專業機構測評和認定後投入使用。(牽頭部門:市委機要局)
(2)電子政務外網主要承載政府履行服務公眾和管理社會職能的業務系統。電子政務外網要向下延伸,市級部門要覆蓋直屬機構,區、縣(市)政府要覆蓋街道、社區和鄉鎮、村屯。開展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建設。(牽頭部門:市經濟和信息化委)
(3)各部門建設的業務專網要根據所承載套用的屬性進行整合,對現有業務專網要清理業務邊界,實現與全市電子政務區域網路或外網的網路對接和業務融合,並逐步向其遷移。原則上各地區、各部門不得再單獨建設網路。(牽頭部門:市委機要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委)
2.繼續擴大和完善“政務雲”服務能力。全範圍優先選用安全可靠的國產基礎硬體、網路產品和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軟體平台,強化市“政務雲”公共平台服務能力,面向全市政務部門開放基礎設施(IaaS)、平台服務(PaaS)、套用軟體(SaaS)等服務功能,滿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市法院、市檢察院、市總工會等機關和各地區、各部門不斷增長的電子政務套用需要。其中,基礎設施服務提供機房、網路、存儲備份、安全保障、運行維護等方面基礎性服務;平台服務提供業務套用系統開發、測試、部署、運行環境及數據交換、數據共享、大數據挖掘等支撐服務;套用軟體服務提供全局性的共性業務套用服務。(牽頭部門:市經濟和信息化委)
3.繼續拓展電子政務移動平台服務範圍。融合移動、聯通和電信三大運營商行動網路,兼容4G通信技術,進一步拓展和完善政務移動辦公平台的接入能力和安全保障機制,確保各部門移動終端能夠無障礙接入和使用電子政務移動平台,滿足政務部門移動辦公、移動執法、移動服務的需要。(牽頭部門:市經濟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門:三大電信運營商)
(二)促進信息資源共享,推動數據開放利用。信息資源是電子政務建設的核心內容。要繼續做好人口、法人、空間地理、巨觀經濟等四大基礎資料庫的建設和套用推廣,建設完善的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和交換平台,為深化電子政務套用奠定良好的基礎資源環境。
4.完善基礎資料庫建設,推動套用與共享。加快四大基礎資料庫建設,推動基礎數據在管理和社會服務部門的套用,形成共建、共用、共享的良性發展機制。
(1)人口基礎資料庫。以公安部門的實有人口基礎信息為基礎,以18位居民身份證號碼為唯一標識,開發標準的數據接口,對相關部門的數據信息進行比對、核准。推進公安部門開展居住證、暫住證、出生死亡等信息管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開展社會保障、就業服務;民政部門開展婚姻登記、低保、社區管理;衛生計生部門開展出生證、健康檔案管理;殘聯開展殘疾人登記服務等信息系統的建設與套用。(牽頭部門:市公安局;配合部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民政局、衛生計生委)
(2)法人基礎資料庫。以工商部門的企業數據和社會組織數據為基礎,補充相關部門的數據信息並進行比對、核准,建成動態更新、全面準確的法人基礎資料庫。開發標準的數據接口,為相關部門依託法人基礎資料庫開發套用系統提供技術保障。推進工商、民政、稅務、質監、社會保障等管理部門數據及時交換與共享,建立登記、資質、監管等方面的套用系統,為企業技術創新、產品質量保障、中小企業發展、勞動就業需求、行政資源配置、產業經濟安全、社會事業發展、市場開放競爭、社會信用體系等事業的監測、分析、管理提供信息支持。(牽頭部門:市經濟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門:市工商局、質監局、民政局、國稅局、地稅局、編委辦)。
(3)空間地理信息基礎資料庫。以測繪部門的空間地理信息基礎數據為基礎,補充相關部門的數據信息,開展三維建模和區劃地名標註,形成多尺度、多解析度、多時相的三維空間地理信息資料庫。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建立時空信息雲平台,開發標準數據接口,為相關部門依託空間地理信息基礎資料庫開發套用系統提供技術保障。推進公安、工商、稅務、質監、民政、規劃國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環保、安監、衛生計生、城鄉建設、房產、水利、應急、城管、旅遊等部門廣泛套用空間地理信息。(牽頭部門:市規劃國土局、經濟和信息化委)
(4)巨觀經濟資料庫。按照“需求導向、統一設計、聯建共享、講求實效”的原則,依託我市電子政務網路平台,全面整合和採集全市統計、發展改革、財政、稅收等方面的年度數據、月度數據、普查數據和專題數據,收集產業經濟、地區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基本運行數據信息,實現巨觀經濟管理部門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逐步構建全市邏輯統一、物理分散、有效共享的巨觀經濟資料庫,以支持巨觀經濟調控決策,滿足各個層面管理決策的需要,同時使社會各界方便獲取、查詢政府巨觀經濟數據信息。(牽頭部門:市統計局、發展改革委)
5.繼續完善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和交換平台。繼續開展政務信息資源的梳理整合,形成完整的政府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大力推動政務信息資源交換平台的套用,構建橫向覆蓋市直各部門,縱向覆蓋區縣(市)、街道鄉鎮的政務信息資源交換體系,健全政務信息資源交換標準、交換指標和交換流程,實現基礎信息的普遍共享、重要信息和業務套用信息的協同共享、橫向部門間數據的按需共享,滿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市法院、市檢察院、市總工會等機關和各地區、各部門的實際業務需求,減少數據的重複採集,提高信息資源使用效率。(牽頭部門:市經濟和信息化委)
(三)推進業務協同,提高行政效能。推進政府部門業務協同是電子政務發展的必然過程。加快推進協同辦公套用、實現網上並聯審批和建設網站群體系,是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舉措。
6.推廣協同辦公套用,提高決策及督辦能力。全面梳理、整合各部門辦公流程,進一步完善協同辦公套用系統,融合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市法院、市檢察院、市總工會等機關辦公系統和各地區、各部門現有主流辦公系統、檔案管理系統,形成集公文全要素管理、訊息傳送、數字檔案管理、視頻會議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協同辦公套用系統。大力推行無紙化辦公,減少一次性辦公用品消耗。拓展協同辦公平台功能,充分整合各部門業務信息資源,採集利用有關行業、企業、研究機構的重要信息數據,逐步建立支撐領導決策研判的決策信息資源庫,提供更加及時高效的信息獲取方式,豐富展現形式,為決策提供全面準確便捷的信息服務。同時,圍繞我市重點工作,建立健全相應的督查督辦信息化套用系統,通過對重點工作的任務分解、進展過程、完成情況的網路化信息管理,實現工作落實全過程動態跟蹤、實時監督、及時反饋、績效考核,形成事前事中事後管理機制,切實提高督查督辦水平。(牽頭部門: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市經濟和信息化委)
7.拓展網上並聯審批系統,實施全程監督。建設全市統一共用的覆蓋全市行政部門和各區、縣(市),延伸至街道鄉鎮的行政事項並聯審批系統。對企業註冊、政府投資項目、重大投資項目等跨部門審批業務進行流程梳理和最佳化,實現流程引導、提前介入、信息共享、網上會商等服務功能,提高跨部門審批效率,縮短行政審批時限,簡化辦理手續,提高政務部門的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方便民眾及管理部門監督、評價。(牽頭部門:市政務服務辦、經濟和信息化委)
8.建設完善全市政府網站群體系。按照“統一規劃、協同建設、分級管理”的原則,建立統一的政府網站群管理基礎平台,以及政府入口網站與各部門子網站相互配合的政府網站群體系,形成符合規範的組織模式、界面風格、數據體系和網站結構等網站群架構,實現主網站和子網站的信息整合與共享。建立網站群監測分析系統,分析網站群的使用狀況和存在問題,為進一步提升政府網站服務質量和水平提供依據。統一提供網站群運行的基礎環境資源,統一做好網站群安全保障體系和運行維護管理系統,確保網站群的安全。原則上各部門及各區、縣(市)不再獨立建設網站,應充分利用全市政府網站群的軟硬體資源進行建設。將政府網站群建成政務公開的視窗、公共服務的平台及政府與公眾相互交流的渠道,進一步提高政府網站對公眾需求的回響水平,擴大政府網站的網際網路影響力。(牽頭部門:市政府辦公廳、市政務公開辦、市經濟和信息化委)
(四)強化信息服務手段,提高履行職責能力。創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是電子政務建設的重要任務。通過建設政民互動信息平台,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及智慧型公交、靜態停車和社會安全保障信息系統,構建順暢的政民交流互動渠道和安全和諧、出行便捷的宜居環境,有效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
9.建設政民互動信息服務平台。利用2年左右的時間,整合為市民服務的信息資源和服務渠道,建設全市統一的政務服務、民生服務和市民交流互動的信息服務平台,向市民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信息服務,滿足市民獲取政務和公共事業等方面信息服務的需求。其中,政務服務主要包括政務資訊、證照服務、社保服務、住房服務、就業服務、婚育服務、參政服務等互動類服務;民生服務主要包括教育服務、健康服務、出行服務、餐飲服務、旅遊服務、文體服務、居家養老等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牽頭部門:市經濟和信息化委)
10.加快推進我市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全面整合各部門記錄的信用主體的信用信息,實現政府部門間信息的充分共享,逐步建成覆蓋全體社會成員的信用基礎資料庫,為信用信息套用提供系統性支撐。統籌推進全市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做好市級信用信息系統與國家平台對接的各項準備工作,推進跨領域、跨地域信用信息交換共享。(牽頭部門:市發展改革委)
11.推進智慧型公交和靜態停車綜合管理平台建設。充分利用GPS衛星定位技術、GIS地理信息技術及網路通信技術,不斷提升智慧型公交指揮調度系統,升級和完善系統智慧型排班、遠程監控、實時調度、數據分析等功能,實現行業監控管理、企業運營調度、公眾信息服務。通過整合交通行業信息資源,為公眾提供方便、快捷的公交、客運、出租、學車、修車等行業出行和服務信息,進一步提升全市交通運行效率和交通行業服務水平。建立面向停車場經營企業和社會公眾服務的靜態停車對外服務平台,實現停車場經營管理、收費監管、嫌疑車輛場警聯動、靜態停車誘導及停車信息公眾服務。建立面向政府管理部門的靜態停車綜合管理平台,實現審批業務、停車資源靜態信息的集中管理,以及實時動態泊位信息、視頻信息的採集監控,滿足政府管理部門對停車、行車等大數據的關聯套用。(牽頭部門:市交通局、公安局)
12.深化全市公安電子政務套用系統建設。完善公安電子政務基礎環境,運用雲計算技術實現公安軟硬體資源統一套用和管理;建設新一代公安信息網,整合各類公安業務專網;建設市級公安信息網綜合安全管理平台,實現對安全事件的集中管理;建設新型一體化指揮通信平台,整合警用地理信息、綜合情報、視頻監控、三台合一等多種通信手段;加快警用數字集群無線通信專網建設,實現城鎮主城區系統網路全覆蓋。
全面整合套用各種信息資源,推廣套用新一代警務綜合平台,加強各領域公安技術建設,擴大電子警察、網路偵控、電子圍欄等手段的覆蓋範圍,提升電子信息的採集能力和打擊防範能力。
開展綜合性業務套用,建設視頻信息綜合套用平台,完善情報研判平台建設,推進刑偵信息專業套用系統、治安實有人口動態管理系統、“物流寄遞業毒品堵源截流”信息系統等各警種專業系統建設;開展各類公安網上服務平台建設,深入推進網上公安服務大廳、“網上派出所”、“網上警務室”等網上便民服務平台建設與套用;推動治安、出入境、消防、交通、保全等公安行政管理業務的網上審批工作。(牽頭部門:市公安局)
13.建設和諧社區體系。搭建瀋陽市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實現政務事項辦理和基礎信息採集功能,推行“前台一口受理、後台分工協同”的運行模式。建設瀋陽市社區格線管理和服務系統,獲取全市城區的人、地、物等基礎動態信息,與全市實時人口、法人、空間地理等基礎資料庫無縫對接,實現創新社會治理體系和管理的現代化。通過套用“12349”呼叫中心、瀋陽社區服務網站、瀋陽社區APP、瀋陽社區微信等多種技術手段,整合各類實體服務商,與交通、衛生計生、教育、公安、家居等一系列智慧系統對接,為社區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務和生活服務。(牽頭部門:市民政局、經濟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門:市交通局、衛生計生委、教育局、公安局、服務業委)
(五)創新信息套用領域,提高為民服務水平。保障民生是電子政務建設的落腳點。要促進就業、普及優質教育和醫療資源、推進住房和救助信息系統建設,進一步拓展政府為民服務領域。
14.建設全市統一的就業信息和人才服務平台。建立完善的全市就業信息和人才服務平台,加快推進公共就業人才服務信息平台開發套用,提升就業與失業管理、職業介紹與職業指導、職業培訓、創業服務、失業保險、就業援助、勞動力資源調查、人事勞動保障事務代理、流動人口和失業人員檔案管理、政策性補貼經辦等各項業務的服務能力,提供職業供求分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職業培訓等相關政策信息服務。實現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業務全程信息化。(牽頭部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15.完善教育服務平台和教育資源庫建設。建設覆蓋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的綜合信息系統,形成集教育管理、資源共享、綜合監管等功能於一體的教育服務平台,滿足教育部門管理的需要。完善網路教育資源庫建設。開展學科骨幹教師精品課程等信息資源建設;完善面向各學段、各學科的線上教育資源庫建設;建立完善線上報名、網上考試和學習評價機制,向社會提供開放、豐富的線上教育資源。進一步促進“瀋陽數位化學習港”、“數字校園”、“開放大學”建設,提升我市教育管理、服務支撐能力;建立市委黨校及各區縣(市)黨校集教學管理、資源共享、綜合監管於一體的黨校教學服務平台和教育資源庫,推動“數字黨校校園”建設,提升我市幹部培訓管理服務的支撐能力。(牽頭部門:市教育局、市委黨校、廣播電視大學)
16.建設醫藥衛生共享與服務平台。圍繞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緩解我市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現狀,為科學掌握居民個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狀況提供技術支撐。建設基層醫藥衛生管理信息系統,包括城鄉居民健康管理、規範診療、績效考核和基本藥物管理等基本功能;建設社區醫藥衛生服務網路體系,實現社區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及計畫生育技術指導等“六位一體”功能;建設動態互聯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加快推進居民健康卡套用,建立個人“生命周期”全過程健康記錄,實現全市所有醫療機構共享居民電子病歷、健康檔案信息資源;建設遠程醫療系統,充分發揮大中型醫院在人才、技術及設備等方面的優勢,加強面向基層、偏遠地區的遠程醫療服務,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提高醫療資源合理套用;建設預約掛號和醫療健康查詢等公眾服務平台,解決排隊時間過長等問題,方便公眾查詢自我健康狀況,了解疾病和醫療信息,與主治醫生或社區醫生開展網上諮詢,提高居民醫療保健知識和自我健康管理水平。(牽頭部門:市衛生計生委)
17.繼續推進城鎮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建設。按照“統一數據標準、統一服務平台、統一業務規程、統一管理平台”的原則,統一完善瀋陽市個人住房信息系統、房產登記簿數據平台,以房屋登記數據為基礎,建立市、區縣(市)兩級住房信息系統網路和基礎資料庫,實現新增個人住房信息數據實時入庫,全面掌握個人住房基礎信息及動態變化情況。統一建立個人住房綜合業務管理平台,完善新建商品房備案、存量房備案、資金監管、房產登記、檔案管理等功能,各區、縣(市)利用市級統一管理平台辦理業務,形成全市統一的資料庫,實現個人住房信息集中管理和共享。實施與國家、省個人住房信息系統聯網,提高房地產市場監管能力和決策水平。(牽頭部門:市房產局)
18.建設綜合社會救助信息系統。科學梳理管理流程,整合各部門的信息資源,建設統一的救助業務管理、業務查詢與統計分析系統,建立社會救助對象檔案庫,實現救助基礎數據的自動化,業務處理的網路化,業務監管的智慧型化,資金管理的透明化,統計分析決策的科學化。建設居民收入和財產信息核對系統,共享使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商、房產、公安等部門的相關信息,形成居民收入和財產信息資料庫。(牽頭部門:市民政局)
(六)推進安全體系建設,保障電子政務健康發展。網路和信息安全是電子政務發展的重要保障。要建設統一的安全監管平台,強化網路信息安全監測與檢查,建立完整的安全規範制度,形成完善的網路和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及應急回響機制,做到“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促安全”,為電子政務提供穩定、可持續的發展環境。
19.健全安全保障制度及應急回響機制。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於網路和信息安全保護的相關規定,按照“誰建設、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信息化主管部門監督”的原則,完善安全保障制度及應急機制。
加強網路和信息安全防護能力。各類電子政務套用系統及網路要做好信息安全分級保護或等級保護建設,經專業機構測評和有關部門認定後投入使用。市電子政務公共平台統一實施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建設,對遷入的套用系統做好安全保護,鼓勵各部門將套用系統遷移至市電子政務公共平台;暫時不能遷移的,在部門內部進行統一的資源整合後,開展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建設。
編制電子政務應急回響預案,明確網路和信息安全應急處置的任務、策略、措施、程式、隊伍、資源及應急聯動方式等,統籌協調各部門突發事件應急指揮系統,加強各部門應急平台間的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充分利用物聯網等新技術,提高突發事件現場圖像採集和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網路和信息安全管理規範制度體系,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抓緊制定網路信息安全保障相關法規,完善網路與信息安全管理、電子認證服務管理等規章制度。(牽頭部門:市應急辦、經濟和信息化委)

保障措施

(一)強化管理創新。在市智慧瀋陽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統籌規劃、指導、組織、推進、協調、監督及評估全市電子政務建設、套用和運行維護等工作。強化我市各級政務部門信息化意識,提高其信息技術運用能力。著力推動各類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統整合,強化信息資源共享利用,確保各類系統高效穩定運行。由發展改革、財政、審計等部門對相關電子政務項目進行專項評估,並與現有項目管理手段相銜接,作為系統運行維護和後期建設投資的重要參考,避免重複建設和盲目投資;結合我市實際,從成本效益、套用效果、協同共享、安全保密、創新服務等方面提出評估指南,開展電子政務績效自我評估;探索開展第三方評估。
(二)強化人才培養。繼續加強電子政務人才隊伍建設,將雲計算、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等信息化前沿技術納入市行政學院、市級黨校的公務員培訓體系,培養和建設一支業務熟、素質高的專業化電子政務管理和服務隊伍,增強對新技術、新手段的領會和運用能力,深化信息化與業務套用融合程度。
(三)強化標準規範。按照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構建我市集中統一、適用性強的數據、技術、管理和業務等標準規範體系,重點研究政府信息資源目錄體系標準、政府網站群建設標準、電子政務技術規範和業務協同接口標準等,促進系統間的互聯互通、協同套用,規範指導電子政務建設。建立和完善電子政務建設制度體系,重點制定電子政務管理、信息資源共享、監督檢查和考核通報、政府網站群管理、安全和保密審查等規章制度,實現電子政務發展的規範化和制度化。
(四)強化資金保障。採取政府投入與市場投入相結合的方式實施電子政務項目建設。市本級信息化發展專項資金重點保障具有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作用的全局性電子政務建設項目。
(五)強化項目管理。各牽頭部門要按照依法依規、保證質量、提高投資效益的原則,結合本實施意見的建設任務,制定本部門的建設規劃,並落實具體的電子政務建設工程項目,在條件成熟時,提供相應政策支持檔案,完成必要性和可行性論證,按照現有程式進行立項審批。同時,進一步改進我市電子政務建設項目審批流程,簡化審批手續、縮短審批時限,避免重複性技術論證,降低評審成本,加快項目建設速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