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湖沉積

濱湖沉積或濱湖亞相指淺湖亞相近岸地帶的沉積。濱湖亞相位於洪水岸線與枯水岸線之間,在此地帶水深減小到波浪發生破浪(水深小於1/2波長、等於2倍波高處),並進而發生完全破碎形成激浪(水深小于波高處)、激浪流的進流(沖流)和退流(回流),對湖岸進行強烈沖洗。這一地帶的水動力最強,但具間歇性,湖水時而淹沒時而退出,並具氧化環境特點。濱湖亞相寬度決定於洪水位與枯水位的水位差和濱湖湖岸坡度,陡岸和小水位差的濱湖相帶很窄,只有幾米,而緩岸和高水位差的濱湖相頻寬度可達數千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濱湖沉積
  • 外文名:Lakeside sedimentation
  • 釋義:淺湖亞相近岸地帶的沉積
  • 位置:洪水岸線與枯水岸線之間
  • 環境:水深減小到波浪發生破浪
  • 特點:具氧化環境特點
簡介,層理,環境,岩性,

簡介

濱湖沉積或濱湖亞相指淺湖亞相近岸地帶的沉積。濱湖亞相位於洪水岸線與枯水岸線之間,在此地帶水深減小到波浪發生破浪(水深小於1/2波長、等於2倍波高處),並進而發生完全破碎形成激浪(水深小于波高處)、激浪流的進流(沖流)和退流(回流),對湖岸進行強烈沖洗。這一地帶的水動力最強,但具間歇性,湖水時而淹沒時而退出,並具氧化環境特點。濱湖亞相寬度決定於洪水位與枯水位的水位差和濱湖湖岸坡度,陡岸和小水位差的濱湖相帶很窄,只有幾米,而緩岸和高水位差的濱湖相頻寬度可達數千米。

層理

濱湖相帶是湖泊沉積物堆積的重要地帶,沉積物的組分和分布受湖岸地形、水況、盛行風情(速度、風向等)以及湖流的影響。岩性特徵是泥岩呈紅色、紫色及灰綠色,常見泥裂、雨痕、氣泡等暴露標誌。砂岩的成熟度很高,常見重礦物富集的條帶,從淺湖區搬來的緬粒在這裡形成含鮞粒的砂岩。濱湖地區由於湖底沉積物受波浪作用來回搬運,不適於底棲生物生長,但常有從戎湖區搬來的生物貝殼在此堆積,使湖濱砂礫岩中含生物貝殼,甚至大量富集形成與湖岸平行的螺蚌生物灘脊。湖灘砂礫岩中發育低角度、延伸廣的大型交錯層理。

環境

濱湖相帶是周期性暴露環境,在枯水期由於許多地方出露在水面之上,常形成許多泥裂、雨痕、脊椎動物的足跡等暴露構造。因此,各種暴露構造的出現及沼澤夾層就成為濱湖沉積相帶區別於其他相類型的重要標誌。濱湖亞相帶的特殊水動力條件和形成的特殊的岩性,是確定湖岸線的很好標誌。但是濱湖相帶很窄,對於古代沉積來說,很難與淺湖相分開,故經常合稱濱-淺湖相,或者統稱淺湖相。
濱-淺湖地帶靠近湖岸,受河流作用和物源的影響特別明顯。在河流作用強、粗碎屑物質供應多的地帶,形成各種近岸淺水砂體,穿越濱-流湖區,若物源區供應的是大量泥質物質,則濱-淺湖地帶沉積大片平緩的泥灘(亦稱泥坪),水動力很弱,如松遼盆地東北部。濱-淺湖地帶砂體發育,砂岩成熟度高,儲集物性好,離深湖亞相生油區近,是油氣富集地帶。

岩性

濱-淺湖地區以砂、泥互層為主要特色,砂、泥分界較好,成層性明顯,但岩性和厚度的側向變化快,連續性較差,而且各處砂體發育狀況也不一樣,因而地震相和測井曲線特點變化也較大。一般來說,地震相的外形呈楔狀,頂部特別是近岸帶可有削蝕和頂超的表現,底部為下超或上超接觸,由連續性差-中等、中-弱振幅的發散同相軸組成。從緩坡向湖心和陡坡方向頻率增加,相位增多,向斜坡邊緣方向有同相軸非系統性側向終止現象。這種地震相併不一定是由頂面的頂超和削蝕造成,而是和箕狀凹陷各部位的沉降和沉積速率有關,收斂端指向濱湖,散開端指向深湖區。另外,在砂體不太發育的濱-淺湖地帶,可能呈連續性較好、振幅中等、平坦的局部有波狀起伏的席狀反射結構,砂體特別發育地帶表現為中-強振幅、低頻、連續至斷續、反射明顯、零星芸至無反射等不同表現,視砂體類型和規模而異。電測曲線特點也因砂泥比率和砂體類型而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