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市濰城修志始於明代,至民國共有舊志5部。
基本介紹
- 書名:濰城區志
- 朝代:明代
- 篇章 :5部
- 成就:獲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歷程,歷史,新中國成立,榮譽,濰城區介紹,地理位置,人口資源,農業,工業,道路,人文,戰略位置,
歷程
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修新志2部。明萬曆元年(1573)劉廷錫主修的《濰縣誌》,原版本未存。清康熙《濰縣誌》纂成於康熙十一年(1672),王珍主修,原版本無存。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張耀壁主修《濰縣誌》。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宋朝楨、陳傳弼等編纂的《濰縣鄉土志》為一卷本。1931年設縣誌局,編修《濰縣誌》,至“七七”事變前大部完稿,因抗日戰爭爆發而擱置,多數篇目以《濰縣誌稿》於1941年刊印問世,該志由常之英、劉祖千等修纂。
新中國成立
新中國成立後,1960年6月由濰坊市志編寫委員會主持,經主編陳慕虹等編寫的《濰坊市志初稿》 ,歷時1年又7個月,於1962年1月成稿,同年油印,未正式出版,但其史料極為珍貴。 本志書始修於1982年9月, 1993年出版。共蒐集文字資料1200餘萬字,口碑資料300餘萬字,實物照片資料1000餘件,整理舊志資料約30萬字,編寫資料300餘萬字。志書斷限上起於1840年,下止於1990年,個別內容適當上溯。全書除序、概述、大事記、人物、附錄外,共設26編:行政區域、地理環境、人口、城鄉建設、農業、工業、工藝美術、交通運輸、郵電、商業、科技、財政·稅務、金融、經濟管理、黨派群團、政權·政協、軍事、公安·司法、民政、勞動人事、教育、文化、衛生·醫藥、體育、社會、方言。
榮譽
新編《濰城區志》1994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濰城區介紹
地理位置
濰城區位於山東半島西部。秦屬膠東郡(一說屬齊郡) ,西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 置北海郡。隋開皇十六年(596)於下密(今濰城西關)置濰州。明洪武十年(1377)改稱濰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84年1月建濰城區,屬濰坊市。
全區總面積355平方千米。濰城地處泰沂山脈尾閭北側,地勢南高北低,呈較平緩傾斜狀。地貌有兩大類型: 一為地質構造地貌,主要指西南部的丘陵崗埠,占總面積的20.95%;二為洪積沖積平原,占總面積的79.05%。境內西南部有符山(浮煙山) 、明宗山、五黨山、黑山等。流經濰城的主要河流有白浪河、虞河、大於河、小於河,均由南而北縱貫全境。 屬北溫帶季風區域大陸性氣候, 冬冷夏熱, 四季分明。
人口資源
1990年,全區總人口53.85萬人, 除漢族外,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10個少數民族。
礦產資源有石灰石、膨潤土、煤炭和藍寶石。濰城歷史上手工業發達,素有“二百支紅爐,三千砸銅匠, 九千繡花女,十萬台織機”之稱。
濰縣蘿蔔有300年的栽培歷史,遠銷海外,是饋贈、待客之佳品。 濰城區土地肥沃, 農業生產自然條件較好。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等為主。
農業
1978年以後, 濰城農業高速發展。1990年,全區農業總產值完成9777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81097萬元, 農民人均收入862元;糧食總產量14017萬千克,平均每公頃產量10155千克, 單產比1949年增長5.15倍。
農業機械總動力162368千瓦,耕、播、脫粒、糧食加工、 運輸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全區畜牧業總收入達589萬元。蔬菜總產量6400萬千克。1990年,全區1.8萬公頃農田實現林網化,國家林業部授予“平原綠化達標縣”稱號。
工業
新中國成立後,濰城工業生產布局、產品結構漸趨合理,由較單一的手工業生產發展成為具有動力機械、紡織、印染、造紙、電子、化工等現代化生產的工業體系。1990年末,全區有工業企業2265家,工業總產值10.3億元。有51個企業的13大類76種產品出口美國、日本以及東歐、中東、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道路
濰城自古為登、萊、青古道樞紐,素有“膠東走廊”之稱。膠濟鐵路橫貫市區,公路四通八達。至1990年,全區主要公路幹線境內總長42.5千米,航空運輸有二十里堡飛機場,1986年首次開闢北京至濰坊航線。濰城城市建設被譽為“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典範。 1979年至1990年,完成城建投資59165萬元,相當於前30年投資的總和。至1990年城區建成面積25平方千米,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擴大了4倍。
人文
濰城區向為北海名區,文化發達,是東夷古文化的發祥地,素有“南蘇州,北濰縣”之美譽。著名園林十笏園,1988年被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萬印樓、十鐘山房、疏園、關侯廟、孔相祠以及朝陽觀、麓台書院、公孫弘墓等文物古蹟。風箏、木版年畫等傳統工藝品馳名中外。嵌銀、核雕作品曾獲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優等獎。1955年周恩來總理出國訪問時,曾將核雕藝人都蘭桂和考功卿創作的核雕《八馬圖》等7件作品贈送外國朋友。傳統的濰坊風箏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自1984年起一年一度的“世界風箏都”濰坊國際風箏會在濰城召開。中國第一座風箏博物館--濰坊風箏博物館及國際風箏聯合會總部均設在濰城。
戰略位置
濰城扼山東半島之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濰城區志》特設戰爭紀略專章,敘述了濰城人民的英勇鬥爭。金末紅襖軍首領李全、李?父子於1214年率眾起義抗金,轉戰江淮南北十幾年;1837年馬剛領導的農民起義,攻入縣城,殺死上差,震撼清廷;1892年李明書聚眾起義反清;1900年縣民火燒樂道院美國教堂,放火燒了德國在坊子開辦的礦務局。1925年中共濰縣第一個黨支部成立,莊龍甲、王全斌等早期共產黨人在濰縣組織農民協會, 建立武裝組織,抗租抗稅,罷工罷課。1948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在司令員許世友、政委譚震林指揮下發動濰縣戰役,解放了濰縣城。志書對濰縣戰役的全過程作了詳盡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