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歷史
濯村,是
萊陽建村較早的村莊之一,元末(大約是公元1300年左右)形成聚落,宮氏家族遷居在此。
濯村宮氏一族更是歷史上膠東宮姓最顯赫的巨室望族。
元朝集賢學士宋渤在為宮禮撰寫的碑文中這樣評價宮氏家族:“有田萬頃,五世聚居,老稚常滿三百口,為東海巨族。”宮氏以五龍河畔濯村為中心向周圍村莊擴展,家族興旺,人才輩出。宮禮是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進士,積官青州刺史、騎都尉、開國男,誥封朝列大夫,賜紫金魚袋;他是宮姓歷史上第一位進士。他的兒子宮福壽,誥贈光祿大夫,三個孫子宮誠、宮謙、宮詵,皆有官銜。
遷居即墨的後人宮友賢,於明朝永樂二年(1404),殿試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
宮義、宮智於金大定年間從五龍河畔東遷到乳山崖子鎮青山村。多少年後,一代武術大師宮保田,就出生在這裡。宮保田世稱“燕蝙蝠”。明朝初年,宮敬惠從濯村遷到西鄰董格莊村,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濯村也早已成為一個千餘戶人家的大村落,號稱“萊陽第一村”,美麗的田園風光每年都會吸引大量的中外遊客。
景區景點
濯村文化廣場、滄浪亭,櫻花隧道,北方植物園、梨園、西山歐式風景區、安迪爾花海、五龍河濕地、民俗街。
景區特色
生態旅遊
圍繞發展特色農業和自然生態游,我們高點定位,依託濯村自然優勢,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的潛力,從98年以來,我們引進了美國紅提、黑提葡萄、無核葡萄,建起了3000畝規模全國成片開發面積最大的葡萄莊園,引進以色列先進的滴灌節水設備及技術,建成了國家級節水示範基地;引進日本的豐水、韓國的黃金等二十個大梨新品種,嫁接改造、開發梨園4000畝;引進30餘種美國美森公司的彩色苗木和台灣蝴蝶蘭、石斛蘭等名貴花卉,在景區內廣泛種植櫻花、百日紅、紫荊、各種玉蘭、各種梅花、石榴、柿子、銀杏、紫藤、月季、金葉女貞、紅葉小檗等綠化美化苗木,其中的萬株櫻花盛開之時,以色澤艷麗、品種稀特吸引國內外遊客前來觀賞。
綠化面積
全村新增綠化面積230畝;建起了100畝綠化苗圃、近800畝的特色農業觀光果園。使全村土地形成了全封閉、莊園化、高科技管理模式。為更好地服務遊客,在對外宣傳上,我們每年斥資20萬元以上,以樣本畫冊、電視新聞、戶外廣告等宣傳形式,積極進行景區旅遊宣傳工作,配置了兩部熱線電話,溝通供需,同時用於服務質量監督。在環境衛生方面,我們在景區旅遊路上設定了多處公廁和垃圾箱,旁邊立上牌子,分別用中文和日文加以標註。這樣既方便了遊客,又保持了景區衛生清潔。在內部管理上,我們不斷完善服務軟體,加強從業人員的業務培訓,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內部配備了小靈通、手機、購置了必要的救護藥品和器械,定期檢查安全工作,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幾年來,沒有發生重大旅遊安全事故。
人文資源
為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我們提出了“景區聯農戶,成立和營小組”的構想,探索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新路子,景區與農戶相結合,開發出膠東民俗游、鄉村游、農家樂等新旅遊項目,拉長了景區旅遊項目鏈,也很好地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2015年在景區工作的村民200多人,從事服務工作的有30多人,從事莊園工作的人數達到1300餘人,年農業旅遊收入達到1.6億元,村民在景區勞動和參與旅遊服務,人均年增收入1800元以上,為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實際貢獻。2015年,我們對特色農業旅遊點的開發建設還僅限於現有資源開發,按照長遠規劃,我們根據景區發展趨勢及景源潛力等制定出了“一河兩帶三山一園”的景區布局,以後的開發建設,都將圍繞這一主題開展。
其中的山坡梯田、樹木坡地,民俗文化等資源還有待開發利用。按規劃目標,濯村農業旅遊景區建設項目中有村莊花園區、田園風光區、大梨採摘區、葡萄品嘗區、兩帶遊憩區被列入功能分區規劃,為景區農業旅遊項目的展開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們有信心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把濯村旅遊景區建成為全國有知名度、具有遊覽、休閒、科普、野營、度假等綜合性活動的旅遊風景區。
櫻花品牌
櫻花種植53560株最大櫻花胸徑40+CM,風吹櫻落如雨,滿地落花堆積,織就世上最柔軟詩意地毯,漫步其上,陶醉於櫻花的溫柔與浪漫。櫻花隧道,蔚藍地毯,席地而坐,享櫻花雪糕、品櫻花啤酒,閒談笑語,共賞花飛,花謝花滿天,櫻花小鎮美食街 各色佳肴齊聚一堂。
村莊發展
幾年來,村兩委團結協作,走工業強村之路,實現了農業全面對外開。短短六年間,全村經濟快速增長,集體經濟在95年“0”的基礎上,到2002年實現了896萬元的純收入,平均每年以40%的速度遞增。人均收入由96年的900元上升到2002年的4800元,淨增4.3倍,整個村莊環境優美,文明富足,人民安居樂業。
實行農業對外開放,增加集體和農民收入。自96年開始,實施農業對外開放戰略,搶先一步全面完成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連續4年將全村8100畝土地租賃給新加坡、美國、台商管理,累計引進外資1.2億元,建成了葡萄、大梨、桃子、花卉等園林基地。每年集體創收480萬元,並安排了1500名勞動力,解決了土地租賃後的農民就業問題,年增加勞務收入600餘萬元,收入是土地租賃前的8倍。使高效農業獨具特色,成為煙臺市規模最大、效益最好、最成功的外向型農業生產基地。
加快經濟發展,走工業強村之路。“實現農村城市化,首先要實現工業化”。圍繞這一目標,濯村相繼建立了機械加工、調理食品、服裝、木器、禽蛋加工等12個企業,組建了“華盛實業總公司”。現擁有八大系列460餘個產品,遠銷美國、韓國、日本、台灣等10個國家和地區。2002年又規劃建設了800畝“濯村工業園”,現已有與日本合作投資2600萬元建立的調理食品廠、獨資經營的花生米加工、耐克鞋業、服裝廠、台灣的花卉、浙江的禽蛋加上等六家企業已落戶於園區,並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96年以來,投入資金1800萬元,拓寬取直了全村“三縱六橫一環”10條街道,總長26華里,硬化路面8萬平米,安裝路燈560盞,建成100幢住宅樓。投入60餘萬元,沿街及所有空閒地栽種花卉苗木40萬株,綠化草坪3萬平米,全村形成了三季鮮花飄香,四季樹木常綠的新景象。每年投入80萬元,為60歲以上的老黨員、7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生活補助;為錄取的大中專學生每人發放獎學金2000元:對困難戶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同時通過開展各種“創評”活動,使村民的精神面貌和丈明程度不斷提高,六年來未發生一起火災、上訪、治安刑事案件,全村團結安定,丈明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