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越

濮越

濮越,即“(百)濮”與“(百)越”的合稱。是地理區域的一個簡稱,泛指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

基本介紹

  • 文字釋義:地理區域的簡稱
  • 地理範圍: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
  • 形成年代:春秋戰國時期
  • 相關文獻:《國語》《史記》
“濮”與“百濮”,“越”與“百越”,

“濮”與“百濮”

濮人,最早主要分布在長江中游地區的江漢流域。《史記·周本紀·集解》引孔安國語:“庸、濮在江漢之南。”即今渝東、鄂西、鄂西北、鄂南、湘北等地。
據《史記·周本紀》載,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紂時,與庸、蜀、羌、鬢、微、盧、彭等部族國一起參與會盟伐紂。
公元前8世紀的中葉,楚王鼢冒時代(公元前757—741年),楚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楚人開始對濮地進行拓取,據《國語·鄭語》云:“”。到楚武王時(公元前740—639年),已占領大片濮人的土地,《史記·楚世家》中記載:“楚武王於是始開濮地面有之……”。
受到楚國擠壓的濮人開始往楚國西南方向遷徙。此後,史籍便將中國西南諸民族泛稱為“濮”或“百濮”。

“越”與“百越”

越,指古代的揚州。《爾雅·釋言》:越,揚也 。《注》:越,揚也。
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下游地區崛起了一個叫越國的諸侯國。公元前473年,越滅吳,曾一度“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越國統治的所有民族均被稱作“越人”。
公元前334年,越國楚國滅亡後。到戰國末期,中原人的眼界開始向南延伸,原越國南部地區的民族被稱作“東甌”、“閩越”、“西甌”、“駱越”等稱呼,一律統稱“百越”,實際上,後期出現的“百越”與先前的“越國人”並無關係。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軍南下平定“百越”諸民族。先平定東甌、閩越,又進擊嶺南的西甌、駱越。秦軍在進擊嶺南時,遇到西甌、駱越等部的頑強抵抗,西甌首領“譯吁宋”戰死,嶺南土著“皆入從薄中,……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公元前218年,“桀駿”被嶺南各民族推舉為共同首領,各民族聯合起來對付秦軍,對秦軍發起全面反擊,秦軍大敗。秦軍“伏屍流血數十萬”(《淮南子》載),秦將屠睢被斬殺,迫使秦軍“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終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被迫退到嶺南北部與“桀駿”率領的嶺南聯軍對峙。公元前214年,秦國打通湘江灕江靈渠,糧道運輸暢通後,徵集“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再次調集30萬大軍向嶺南發動進攻,最終擊潰嶺南的土著聯軍,在嶺南設定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將全部大軍留在嶺南,並從中原徵調15000名未婚女子,“以為士卒衣補”,使之與守戍將士成婚定居。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繼位。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的暴政激起陳勝吳廣等人的起義,接著是劉邦項羽之間的楚漢相爭,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亂。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囂在病重把他的心腹、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召來,向他闡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的有利地形來建國,以抵抗中原各路義軍的侵犯;並當即向趙佗頒布任命文書,讓趙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職務。不久,任囂病亡,趙佗向南嶺各關口傳達據險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各路義軍進犯,並藉機殺了秦王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換上自己的親信。
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公元前203年,趙佗在嶺南“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之後,又“以兵威邊,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進討“安陽國”(今越南北部)。“閩越”、“西甌”、“駱”被趙坨建立的“南越國”統治。漢朝吞併南越國之後,便不再有“越”、“閩越”、“西甌”、“駱越”、“百越”等稱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