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邪內停

濁邪內停

神疲乏力,四肢困重,面色無華,噁心嘔吐,厭食腹脹,口黏而甜,舌質淡體胖,邊有齒痕,脈沉細或濡細;或見大便不通,苔黃膩或於糙,脈細數或弦數;或見大便溏薄,日數次至十餘次,舌質淡而舌形胖,苔薄白,脈濡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濁邪內停
  • 治法:濁邪困脾者宜溫陽健脾
  • 方藥:藥用白朮、茯苓、
  • 類別:中藥
證候分析,治法,方藥,

證候分析

脾胃互為表里,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在消化、吸收等生理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當脾陽虧損,陽不化濕,濕濁內阻,則濁邪困脾,使脾失其“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產生納而不能化,納而不能行的病理現象,故在臨床上濁邪困脾和濁邪犯胃的症狀,往往並見。
脾陽虧損和濁邪困脾,互為因果。由於脾陽虧損,故神疲乏力,面色無華;四肢屬脾,濕濁困脾則四肢困重,口黏而甜,濁氣犯胃,胃氣失和則噁心嘔吐,厭食腹脹。舌苔厚膩是濁邪侵犯中焦的徵象;舌質淡體胖,邊有齒痕,是脾陽虧損的表現;脈沉細或濡細,是濕困脾陽的脈象。濕濁之邪困犯脾胃,使胃應降而反升,故噁心、乾嘔或嘔吐頻繁;脾氣應升而反降,故大便溏薄,日數次至十餘次;濕困脾陽,使陽更虛,往往向寒化方向發展;濁邪犯胃,因胃為燥土,易使濕郁化熱,往往向熱化方向發展。

治法

濁邪困脾者宜溫陽健脾,行氣化濁;濁邪犯胃者宜和胃降逆化濁。

方藥

前者選實脾飲加減,藥用白朮、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氣,生薑、大棗和中止嘔;乾薑、附子、草果溫中化濁;大腹皮、厚朴、木香、木瓜行氣化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