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化遺產保護

澳門文化遺產保護

《澳門文化遺產保護》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譚志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澳門文化遺產保護 
  • 作者:譚志廣
  • 出版時間:2018年7月
  • 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 頁數:160 頁
  • ISBN:9789629373467
  • 裝幀:平裝
  • 原作品:譚志廣
  • 價格:HK$128.00
內容簡介
20世紀初,澳門的本土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公民參與度極低,澳葡政權面對的壓力有限。1999年澳門回歸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加上公民參與意識抬頭,反而催生多場文遺保護運動,顯示出經濟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之間存在著嚴重衝突。 本書作者以「倡議網路」為理論基礎,結合「回飛鏢模型」效應作分析工具,選擇了「護塔行動」和「守護路環行動」澳門兩次公民參與保護文化活動作深入討論,闡釋在一國兩制下,公民參與澳門特區文化遺產保護的策略–藉助跨國行動者的壓力,迫使政府改變文化遺產保護政策。作者指出,文化保護是大勢所趨,澳門特區政府需要順應社會的轉變,主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公民參與,從而改善管治。 ﹣﹣﹣﹣﹣﹣﹣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的更新蛻變彷佛成為城市發展及現代化的標誌。如何妥善保護具有價值的歷史建築,對於很多城市來說,成為一個具有挑戰性及爭議性的課題。澳葡政權於20...(展開全部) 20世紀初,澳門的本土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公民參與度極低,澳葡政權面對的壓力有限。1999年澳門回歸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加上公民參與意識抬頭,反而催生多場文遺保護運動,顯示出經濟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之間存在著嚴重衝突。 本書作者以「倡議網路」為理論基礎,結合「回飛鏢模型」效應作分析工具,選擇了「護塔行動」和「守護路環行動」澳門兩次公民參與保護文化活動作深入討論,闡釋在一國兩制下,公民參與澳門特區文化遺產保護的策略–藉助跨國行動者的壓力,迫使政府改變文化遺產保護政策。作者指出,文化保護是大勢所趨,澳門特區政府需要順應社會的轉變,主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公民參與,從而改善管治。 ﹣﹣﹣﹣﹣﹣﹣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的更新蛻變彷佛成為城市發展及現代化的標誌。如何妥善保護具有價值的歷史建築,對於很多城市來說,成為一個具有挑戰性及爭議性的課題。澳葡政權於20世紀初藉澳門工程公所,初建保護國有紀念物,再形成澳門本土文遺保育,以承傳小城葡韻的歷史軌跡。在澳門回歸前,小城澳門社會經濟變遷緩慢,因文化遺產保護問題而產生的社會矛盾並不尖銳。然而,隨著主權回歸,特別是賭權開放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澳門發生了多場文化遺產保護運動,顯示出經濟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之間存在嚴重衝突,對澳門的公共治理帶來了新挑戰。文化遺產保護儼然已成為考驗澳門公共治理能力的重大問題。 過去在殖民政府管制下,澳門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澳葡當局長期採用精英決策的管治模式,公民缺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機會和空間。而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則聚焦於文化遺產背後的資料,如其歷史、建築、經濟、旅遊、或建築物管理等,只注重文物本身的維護及活化再利用。鮮有學者注重研究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公民參與、公民參與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影響力及作用。 隨著澳門文化遺產保護社會運動的發展,公民如何參與政府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和政策已經成為澳門社會的重要議題。為了解公民參與的策略,本書以「倡議網路」理論為討論基礎,結合「回飛鏢模型」特點,選擇澳門文化遺產保護運動中最具指標意義的兩個個案「護塔行動」及「守護路環行動」作深入討論,通過分析公民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行動過程、策略方法,以及公民與政府的互動方式,揭示在「一國兩制」下倡議網路對澳門特區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乃至整體文化遺產保護的影響。 本書特別指出,在「一國兩制」下的澳門,儘管面臨行政主導和公民參與渠道不足的政治體制,公民尤其是年青一輩,更多以個人名義或非正式組織形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當不同的行動者通過對共同價值的推動,在網際網路的協助下,形成了廣泛的倡議網路,積極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他們採用公民運動的方法,開展各種具創意的行動,運用信息政治、象徵政治、槓桿政治及問責政治的策略,試圖借跨國行動者的壓力,迫使政府當局改變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有鑒於此,特區政府需要順應社會的轉變,主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公民參與,積極吸納公民的意見,從而改善文化遺產保護施政,以應對公民參與的策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