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雙柔魚,亦稱“澳大利亞魷”。頭足綱,柔魚科。胴部圓錐形。眼眶外不具膜。體表具大小相間的近圓形色素斑。漏斗陷前部的淺穴具縱褶,淺穴兩側不具邊囊。兩鰭相接略呈橫菱形。無柄腕長度相近,吸盤2行,角質環具尖齒,其中一個較大。第一對腕吸盤約為40列。雄性第四對腕莖化。觸腕穗略膨大,吸盤4行,中間2行大,大吸盤角質環具尖齒與寬板齒相間的齒列。內殼角質,狹長條。記錄最大胴長0.35m,最大體重0.75kg。分布在澳大利亞東部、南部和西部海域。目前開發強度不大,年最高產量不足萬噸。供鮮食和生食,也可制乾品 。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澳洲雙柔魚
- 拉丁學名:Nototodarusgouldi(McCoy, 1888)
- 界:動物界
- 門:軟體動物門 Mollusca
- 綱:頭足綱 Cephalopoda
- 亞綱:鞘亞綱
- 目:槍形目
- 亞目:開眼亞目
- 科:柔魚科
- 屬:雙柔魚屬
- 種:澳洲雙柔魚
- 英文名稱:Gould’s flying squid
形態特徵,種群分布,生活習性,漁業,
形態特徵
體圓錐形,後部較瘦狹,胴長約為胴寬的4倍,外套粗壯,體表具大小相間的近圓形色素斑。漏斗陷淺穴具縱褶,縱皺兩側不具邊囊。兩鰭相接略呈橫菱形,鰭長約為胴長的45%,鰭角大,單鰭角45°-55°。觸腕穗長,長度為觸腕長的60%-70%。略膨大,吸盤4列,掌部中間2列約8對吸盤擴大,邊緣、指部和腕骨部小,大吸盤內角質環具15個尖齒,尖齒與寬板齒相間排列,其中遠端中齒不擴大。各腕長度相近,吸盤2列,角質環近端光滑,側端和遠端具12-13各三角形尖齒,其中遠端中齒擴大,第一對腕吸盤約為40列。雄性第四對腕莖化。頭蓋具明顯的條帶,頭蓋寬。內殼角質,狹長條,中軸細,邊肋粗,後端具中空的狹菱形尾椎。
種群分布
分布在澳大利亞東部、南部(包括塔斯馬尼亞島周圍)和西部海域,大體呈環狀分布,分布的北界約在20°S附近。此外在紐西蘭北部周圍海域也有分布。
生活習性
大洋性淺海上層生活種類,棲息於表層至500m水層。周年都有繁殖活動,其中夏季和秋季的產卵群體較大,冬季和春季的產卵群體較小。在夏、秋季的繁殖活動中,成熟雌性個體大都參加交配,而與成熟雄性個體的比率有一定差異。在整個繁殖階段,雄性個體的數量超過雌性。所有正在成熟和完全成熟的雄性個體,均顯示出莖化腕的性狀,出現莖化性狀最小個體的胴長為140mm。繁殖活動後,雄雌親體先後死亡,壽命估計為1年左右。食物中,柔魚科占57%、魚類占42%、其他占1%。所捕食的柔魚科中,同種的殘肢占有很大比率,具有明顯的種內殘食習性;所捕食的魚類中,主要是小沙丁魚,其次是鯡、幼魣和顎針魚等;甲殼類也是澳洲雙柔魚的重要食餌,如小蝦類、蟹類的大眼幼體等 。
漁業
澳洲雙柔魚為次要經濟種,是世界新開發的頭足類資源中重要的種類之一,資源比較穩定,目前開發的漁場範圍還較小,捕撈強度也不大,特別是澳洲陸坡上區的資源具有較大的潛力。主要存在3各漁場:巴斯海峽西部淺海漁場、康加魯島南部淺海漁場和大澳大利亞灣外海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