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州中秋習俗

澤州中秋習俗

澤州中秋習俗是山西省的地方傳統民俗文化。中秋節,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位於晉城市的珏山,自古就是祭月賞月的極佳場所。晉城市澤州縣中秋節期間的主要活動:一是祭月、拜月,也被當地人稱為拜“月婆婆”。二是看望外祖母。三是賞月、吟詩頌月。四是廟會。活動一般持續三天。農曆八月十三,發麵、溫柿子、備果品;八月十四,蒸(或烤)月餅;八月十五,白天看望外婆、送月餅,參加廟會活動,晚上祭月、拜月。珏山祭月活動由道姑主持,先在祭場中央設大香案,案上獻供品,其中月餅和柿子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要切成蓮花狀。燃燭,焚香,誦經,祭拜。老百姓在中秋節既可以舉家上山參加集體祭月,也可以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家祭,家庭祭月一般由當家主婦主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澤州中秋習俗
  • 節日時間:農曆八月十五
  • 節日類型:傳統習俗
  • 流行地區:華人地區
  • 節日起源:《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
  • 節日活動:祭拜月神
  • 節日飲食:蒸(或烤)月餅
  • 節日意義:今宵擲筆台邊月來照幽人物外游
  • 設定地點:珏山月,天下奇
  • 設立機構:金代狀元李俊民
  • 設定時間:中秋到珏山祭月
習俗簡介,習俗活動,非遺保護項目,

習俗簡介

珏山自古就是祭月賞月的極佳場所。據青蓮寺宋元符元年(1098)石柱題記記載:澤州通判段約同晉城令耿敏、縣尉黃叔敖等“步月臨流,傳觴賦詩”。金代狀元李俊民在中秋珏山賞月時留下“山吐三更月,松搖萬壑風”的詩句。金代澤州刺史許安仁留有“今宵擲筆台邊月,來照幽人物外游”。
中秋的傳統習俗在澤州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代代傳承。珏山的自然風光與傳統中秋節習俗、天體崇拜、月亮崇拜相得益彰,使得中秋文化在此展現出與眾不同、獨具特色的風韻,號稱“珏山月,天下奇。”具有了極為豐厚的人文底蘊。

習俗活動

澤州中秋節期間的主要活動:一是祭月、拜月,也被當地人稱為拜“月婆婆”。二是看望外祖母。三是賞月、吟詩頌月。四是廟會。活動一般持續三天。農曆八月十三,發麵、溫柿子、備果品;八月十四,蒸(或烤)月餅;八月十五,白天看望外婆、送月餅,參加廟會活動,晚上祭月拜月
按當地習俗,每逢中秋之夜,當皎潔的月亮冉冉升起時,要舉行大型祭祀月亮神的活動。珏山祭月活動由道姑主持,先在祭場中央設大香案,香案的擺放要朝著月亮升起的那個方向。案上獻蒸月餅或烤月餅一盤、精製的提糖月餅一盤;獻5盤水果,一般為柿子、毛豆、西瓜、蘋果、葡萄等,其中月餅和柿子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接著,紅燭高燃,焚香誦經,開始祭拜。祭月通常焚香三爐,頭爐28支,先祭月亮守護者二十八宿;二爐36支,祭三十六天罡;三爐72支,祭七十二地煞。三爐香焚罷,參與者應隨主祭者一起跪拜。祭月儀式結束後,參與者均可分得一份月餅和水果。老百姓在中秋節既可以舉家上山參加集體祭月,也可以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家祭,家庭祭月一般由當家主婦主持,過去大戶人家在八月十五要蒸28種動物用來祭祀。主婦祭祀完畢,全家人依次跪拜,然後由主婦按全家人數平均切開月餅,包括在家的和外出的,還有灶王爺的一份。
當地有結婚頭一年娘家為新成婚的女兒“送十五”的習俗。“送十五”的是女方的家人和親人,所送東西有粗月餅(即蒸月餅或烤月餅)9個、細月餅(即精製的糕點類月餅)9個、肉2斤、小米若干,俗稱“送四合”。月餅的做法、配料非常講究,比如9個粗月餅中必須有蜂蜜紅糖餡的(祝福甜甜蜜蜜)、香油瓜籽餡的(“送子”之意)、紅小豆餡的(表示相思、思念)等。粗月餅一般沒有模具,全憑手藝做出各種花樣,其形狀均為較大的圓形麵餅,內包餡料,表面裝飾麵塑圖案,或蒸或烤而成,烤月餅用果木枝為柴。娘家人“送十五”到男方家後,與男方的家庭成員相互祝福、共話家常,中午一起吃“十大碗”,至傍晚時分返家。“送十五”習俗僅在女兒婚後頭一年。第二年開始便改為女兒、女婿八月十五到女方家探望了,所帶禮品仍然是月餅、時令水果等,但是所送月餅就不能再有瓜籽餡之類的了,當晚要返回夫家,當地有“寧留女一秋,不許過中秋”的說法。

非遺保護項目

2000年,珏山開始舉辦中秋文化節,既將中秋習俗活動保留下來,又對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傳承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同時,2011年澤州中秋習俗被國務院公布、文化部頒牌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珏山獨特的祭月活動受到各方的關注,中秋到珏山祭月的人絡繹不絕。
非澤州中秋習俗非遺保護項目頒牌儀式非澤州中秋習俗非遺保護項目頒牌儀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