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虎井海底古城牆是國內資深潛水人於民國七一年,找到澎湖虎井古沉城正確的位置,當時文人稱之為“虎井沉淵”。它為人類文明興衰的秘密提供了線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澎湖虎井海底古城牆
- 地理位置:澎湖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澎湖
簡介,形狀,地形,意義,
簡介
形狀
這座古牆遺址呈十字形形狀,以指北針測量呈九十度,為不偏不倚的南北、東西走向。主體為玄武岩構成,表面長滿海草,東西向總長約一百六十公尺、南北向總長約一百八十公尺,城牆厚度上端約一十五公尺,底部約二十五公尺,有些部分被侵蝕而呈凹凸不平,但搭建城牆的岩石塊接縫極為平整。在北部另有呈圓盤形的構造物,外牆直徑約二十公尺,內牆則約十五公尺。
地形
當時有人認為古沉城為桶盤、虎井特殊柱狀玄武岩節理地形,一直延伸入海,形成沉城假象。但據地質學家研究表示,自然的岩石若形如城牆,應該是全部連續的,若是人造的話會有中斷處;另外若城牆很直,長度又很長,人造的可能性極高。而虎井古沈城中堆成沈城城牆的玄武岩,每塊岩石大小相當一致、角度垂直、石頭縫隙間又有填充物;此外城牆凹口呈十字行,且接砌面平整,非常符合人造建築的標準。
以“上帝的指紋”一書聞名全球的英國作家漢卡克(Graham Hancock),偕其夫人在民國九○年八月間會同中、日人員實地潛水探勘後,說明以海底沉城石塊堆砌的方式,明顯與玄武岩自然節理不同,應為人工堆砌。他很肯定的指出:“大自然對東西、南北走向沒有興趣,但人類建築卻很講究方位”,虎井海底沉城的石塊呈現十字形南北向與東西向方式排列,其方位正好是東西走向和南北走向。並且由於搭建城牆的一塊塊大石頭,表面都很平滑,其接縫處平整的程度“可以將刀子插入”,他說明這一定是人造而非自然力量所能形成。
以“上帝的指紋”一書聞名全球的英國作家漢卡克(Graham Hancock),偕其夫人在民國九○年八月間會同中、日人員實地潛水探勘後,說明以海底沉城石塊堆砌的方式,明顯與玄武岩自然節理不同,應為人工堆砌。他很肯定的指出:“大自然對東西、南北走向沒有興趣,但人類建築卻很講究方位”,虎井海底沉城的石塊呈現十字形南北向與東西向方式排列,其方位正好是東西走向和南北走向。並且由於搭建城牆的一塊塊大石頭,表面都很平滑,其接縫處平整的程度“可以將刀子插入”,他說明這一定是人造而非自然力量所能形成。
意義
漢卡克並表示,當今的人類文明歷史有一個既定的主流模式,但是這個主流的模式卻無法解釋這些持續大量出現的考古學發現,為何共同有著“史前文明”的影子?事實上,人類史上有很多失落的部分是現代歷史還無法告訴我們的,而這些失落的線索,很可能就如同澎湖虎井古城一樣埋在海底,深藏人類文明興衰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