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澄城城隍廟神樓
- 地理位置:陝西省澄城縣
- 占地面積:220平方米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著名景點:神樓
- 建立時間:唐貞元十三年
- 位置:陝西省澄城縣城內西大街
- 重建時間:明萬曆十年(1582)
景點簡介,歷史記載,歷史沿革,建築布局,
景點簡介
澄城城隍廟樂樓位於澄城縣城西街南側城隍廟山門處,坐北向南。原名城隍廟神樓。創建於唐貞元十三年(797),明萬曆十年(1582)整修重建,更名樂樓,始為今貌。石柱石礎等部分構件仍為唐時原物。明清以來屢經修葺,則呈現出了明代風格。最後一次修繕為1980年10月到1981年10月。
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隍廟神樓又名樂樓,位於澄城縣西大街西端
原城隍廟前。城隍廟神樓又稱樂樓,是因廟前舊有神樓兩座,俗稱鐘鼓樓。鐘鼓乃古代樂器,古時候每當初一、十五或過廟會時,人們就要擊鼓敲鐘奏樂,祭祀敬神,後人取古樂祀神之意,故名樂樓。1992年4月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由國務院正式確立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記載
據《澄城縣誌》記載,邑城隍廟在西門外,肇建於唐貞元十三年,廟前有神樓兩座,俗稱鐘鼓樓。元末戰亂焚毀,明嘉靖年間知縣徐效賢復修,
後又被公元1556年的關中大地震震毀。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知縣暢孟樂率民重修為三座樓,始為現貌。是一組保存完好的明代樑柱式木結構建築群,三座古樓,座北向南,飛檐斗拱,琉璃重檐。主樓高大宏偉,東西二樓玲瓏精巧,如翼凌空,十分壯觀。三座古樓並排矗立,以中間主樓最為高大,通高20米,占地140平方米,底層面闊5間,進深5間,用32根柱子架梁疊木建成,其中有十根通天柱。在通柱與廊柱之間建有空中迴廊。主樓東側有樓梯,可以登樓觀望。樓頂樣式為琉璃重檐三滴水歇山頂,飛檐斗拱,四挑角掛鈴。東西二樓為方形亭式樓閣,各用14根柱子架梁疊木建成,樓頂樣式為琉璃二重檐十字歇山頂,飛檐斗拱,四挑角掛鈴。三座樓頂屋面山花均用琉璃瓦、龍、鳳、套角獸和武士俑等琉璃配件裝飾而成。同時,樂樓內還保存陳列著唐代陀羅尼經幢、金代大鐘和一些重要碑石。
走出神廟來到座落在澄城縣東大街的精進寺塔,又名寶塔,與城隍廟神樓相隔很近,遙遙相望,因建於原精進寺院內而得名。據《澄城縣誌》記載:精進寺塔是唐代創建的一座方形九級樓閣式,塔高33.26米,塔基呈方形,每面邊長7米。塔身第一層較高,壁厚2.2米。每層四角各有風鈴一個,底層的塔門向南,中間安有一副木門,這個門就是寺塔的正門,可以進去登塔,塔內第一層是木旋轉式樓梯,其它幾層均為木爬式樓梯,到第六層為至,七至八層空間太小爬梯無法架設。各層有隱出柱子和額坊,卷門隔間上
下相分開,第五層斗拱出兩跳,單昴偷心造,每層挑角都佩掛風鈴。塔檐
由七層青磚疊澀出檐,檐上亦由七層磚以疊澀出檐。塔身二、四、六、八層南面或北面各開一券門:東西面各有一券洞或假門;三、五、七層的東面或西面各開一券門,南北兩面各有一券洞或假門。塔頂用磚疊澀收分封頂,上置鐵剎。塔身的隱性、券門洞、橫式格棱窗均用土紅色描繪。其塔身仿木結構,柱頭突出,疊檐清晰,塔頂鐵剎,相輪完好,剎座為仰覆蓮瓣形。
“精進寺”當地人稱“東寺”,是一座有名的大寺院,寺院朝南占地十餘畝,前後佛殿建築高大宏偉,富麗堂皇。和寺院一路之隔的北邊是藥王廟,每年二月初二是藥王廟會,前來趕廟會的大都到寺院遊覽、拜佛。據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石道立編的第一部《澄城縣誌》記載:元代將軍郭思德(合陽人)當年路過澄城時,曾遊覽過精進寺,他見景生情,曾寫詩一首刊登於《縣誌》,標題是《過精進寺》,詩曰:“離離禾黍起秋風,馬踏晴川氣最雄。武帝水深沒漢鼎,肅宗寺古墜唐鐘。滿天秀色梁山麓,一代清流洛水濃。前去西洲望不遠,寨煙連草有寒峰。”
精進寺在解放前夕已損無存,僅剩精進寺塔仍屹立於縣城之中。1956年、1990年曾兩次維修,1994年對該塔進行了全面復修。該塔1958年被縣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4月被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精進寺”當地人稱“東寺”,是一座有名的大寺院,寺院朝南占地十餘畝,前後佛殿建築高大宏偉,富麗堂皇。和寺院一路之隔的北邊是藥王廟,每年二月初二是藥王廟會,前來趕廟會的大都到寺院遊覽、拜佛。據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石道立編的第一部《澄城縣誌》記載:元代將軍郭思德(合陽人)當年路過澄城時,曾遊覽過精進寺,他見景生情,曾寫詩一首刊登於《縣誌》,標題是《過精進寺》,詩曰:“離離禾黍起秋風,馬踏晴川氣最雄。武帝水深沒漢鼎,肅宗寺古墜唐鐘。滿天秀色梁山麓,一代清流洛水濃。前去西洲望不遠,寨煙連草有寒峰。”
精進寺在解放前夕已損無存,僅剩精進寺塔仍屹立於縣城之中。1956年、1990年曾兩次維修,1994年對該塔進行了全面復修。該塔1958年被縣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4月被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樂樓,原名城隍廟神樓,位於陝西澄城縣西大街。三座古樓,坐北面南,飛檐重檐,是一組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建築群。主樓高大宏偉。東西二側樓玲瓏精巧、如翼凌空,
十分壯觀,是我省關中地區遠近聞名的名勝古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載入了《中國名勝詞典》。她是我縣唯一的木結構建築,被縣委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據《澄城縣誌》載,邑城隍廟在西門外,肇建於唐負元中(公元797年), 廟前舊有神樓兩座,俗稱鐘、鼓樓、後震毀其一。獨存其右者,變凋邑幾傾。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知縣暢孟樂率民增修為三樓。始為現貌。此後雖屢經修繕,但仍保銘文。其中有簡化漢字205個,是我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簡化漢字。 鐘體還有鑄有“梵書準提神咒”、“智炬如來心破地獄真言”,二者均為梵漢合體為研究梵書文字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其它如:元代大醮盆、明代大鐵燈、清代振威將軍石生玉墓志銘、辛亥革命紀念碑、馮玉祥將軍施政碑等碑石 、墓誌都有一定歷史的文物價值,深受中外遊客及廣大觀眾讚賞。通過參觀遊覽樂樓、會使廣大人民民眾受到一次生動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
建築布局
樂樓由三部分組成,中間樂樓為主體建築,兩邊為鐘鼓樓。樂樓系通柱式木架結構,由前檐兩邊石柱四根,木柱兩根,後檐木柱四根,中平柱兩排各兩根,兩邊石制山柱各六根撐起梁架,均用素覆盆式柱礎。上部為重檐三滴水歇山頂,琉璃筒瓦覆蓋,釉彩牡丹置脊,龍頭獸吻高翹兩端。頂部兩邊有
琉璃山花,垂魚縣空,一腸上部懸置斗八藻井,水粉彩繪一新。樓上層四面枋上承有三踩雙昂斗拱五輔作,中殿四面承置兩踩雙昂斗拱五輔作,一層為一踩斗拱六輔作,枋內均為卷頭。各層四角角梁遠出,與垂柱及角拱相接,翹起角檐。一、二兩層四周建有廊房,中間為樂庭。系奏樂演戲酬神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