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古戰船

潼關古戰船

潼關古戰船是陝西渭南市潼關縣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舊時多在正月二十三及二月二演出。正月二十三是民間傳統的休息日。當地有“正月二十三,老驢老馬歇一天”之說。二月二在民間稱為“龍抬頭”日,也是當地的盛大廟會。表演“竹馬”“戰船”以示民眾祈風調雨、五穀豐登的意願。舊時表演都在晚上,指揮者手提小鑼,小鑼一響三眼槍、鞭炮聲齊鳴,火焰漫天,(舊時民眾祈禱敬神的方式)有濃厚的民間儺儀和傳統世俗遺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潼關古戰船
  • 所屬地區陝西·渭南·潼關縣
  •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 遺產編號:III-31
基本信息,內容介紹,主要特徵,主要價值,歷史淵源,相關物品,

基本信息

遺產級別:省
申報人/申報單位:潼關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內容介紹

作為一種民間藝術,潼關古戰船表演,首先由鐵鞭、流星舞姿靜場,接著是竹馬由“馬彪子”引路表演,古戰船隨後,古戰船表演規模較大,每次演出參戰人員一百多人,形式別具一格,表演獨特,它同一般的“採蓮船”、“旱船”、“水船”、“雙人唱船”、“子母船”,有明顯的區別。它所裝扮的是古時水上的征戰故事。如“單刀赴會”、“鄱陽湖”、“草船借箭”、“火燒戰船”等內容。其裝扮奇特。其中有假有真,不同它般。首先給演員依人物勾畫臉譜,其次,演員雙手提船掌舵,雙腳跑動,在演員身上和船上裝假臂、假手、假腳腿。有的扮成立勢、懸勢(稱武勢),有的扮成坐勢(稱文勢)。使各個演員扮成不同的文官武將。有的執令掌印,有的持槍弄棒,船、人渾然一體,人物栩栩如生,真真假假,難分難辯。
古戰船表演時,演員雙手提起船架,真腿走路,船四周綢緞飄逸,假腿置於船上,仿如演員的站如月(坐)在船上一樣。演員行園場步,講究船行平穩、瀟灑。高手表演,在船頭放水一碗,船行自如,如水中漂行,而船頭的水不灑半點。尤其夜間表演時,戰船燈光忽明忽暗,影影焯焯,加之采綢行走的飄逸下,給人增加了神秘感。戰船在鑼鼓震耳欲聾聲中,列成各種圖形行走表演,酷似水上行舟,場面壯觀異常。大有古戰時磅礴之勢,使人身臨其境,感慨驚嘆。表演隊型有“梅花陣”、“金龍陣”、“剪子花”、“滿天呈”、“跑 字”等等。
自20世紀七十年代,在當地和三次縣城演出,20世紀80年代潼關重新修纂的縣誌收取了古戰船彩照。90年8月份為電視劇《莊稼漢》取景助興演出,1990年古戰船被編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陝西卷》,2000年在西安焰火節表演時,被原國家政協主席李瑞環稱之為“中華一絕”。2005年慶祝渭南市建市十周年大型民間社火舞詩《華山魂》,古戰船搬上舞台,在燈光設計的映襯下,古戰船表演效果如虎添翼,真把人帶入硝煙瀰漫,紛沓境界。更是古戰船由園場表演到搬上舞台的大膽嘗試,受到陝西省副省長趙德全,省文化廳廳長秦天行,省委外宣辦主任張鋒銳、省委作協辦主席肖雲儒、渭南市委書記劉新文、市長曹莉莉、市委副書記閆超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建華、市作協主席李康美、新華社陝西分社攝影記者劉宗盼及省上諸多權威專家的好評與高度讚許。副省長趙德全在第三場演出結束後,走上舞台拉著戰船演員說:“你們是哪裡的?”演員們說,“我們是潼關的”。他激動的說:“你們潼關演的好。”新華社陝西分社的攝影記者劉宗盼激動地說:“太精彩了,太精彩了,完全可以打出陝西,走出國門”。

主要特徵

1、伴隨民俗、信仰活動產生和發展而形成了具有民俗、信仰活動的依存性特徵;
2、有時古戰場以鼓鑼指揮、助威配樂的本來面目的直接性,又有從名曲鼓樂聲取其精華的多樣性,通過再發展、再提高,具有靈活性的特徵;
3、既反映了歷史本來水戰故事的真實性,又結合藝術升華的傳奇、具有了獨特性的特徵;
4、既結合了水戰故事的特殊性,又吸收了現今藝術表演手段,具有了提高、發展的創新特徵;
5、還具有表演的轟動震撼、真假難辯的特徵;
6、古戰船以鼓樂指揮,因而構成了以鼓樂振節,具有了導樂性的特徵;
7、古戰船表演不同於其他任何藝術形式的表演,具有突出的民間社火豪邁、質樸、粗獷的特徵;
8、以水戰故事為依據,扮演內容多樣,同時還具有多樣性特徵。

主要價值

發掘、搶救、保護潼關縣古戰船其價值主要有以下兩點:
(1)學術價值。在中國漢民族民間舞蹈中是獨一無二的。潼關縣古戰船的發掘、搶救和保護,將帶動古戰船及其它民間藝術的弘揚。它的表演形式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在中國漢民族及整箇中華民族的民間舞蹈確屬突出、獨居、罕見。發掘、搶救、保護古戰船,不僅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民間舞蹈,還將對世界民間藝術的完善和豐富將產生一定促進作用。
(2)實用價值。發掘、搶救、保護潼關縣古戰船,對於保護民間藝術瑰寶,促進三個文明建設、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生活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都將產生積極的重要作用。

歷史淵源

潼關縣“古戰船”歷史悠久。
“人間路止潼關險”。“潼關山河綰轂,地當秦晉豫之交,險阻天成,馳名海內。”潼關地勢的險峻及地理位置的重要,可見一斑,在古人的口中筆下,“百二重關”,“三秦鎖陰”,“四鎮咽喉”真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素有兵家必爭之重鎮。
古往今來,在這裡發生的戰爭何止千萬次。得潼關者東可逐鹿中原,西可輕取長安;失之則全軍覆沒,江山危在旦夕。所以,唐朝崔灝題潼關城樓詩中有“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之名句。潼關有名的戰爭達四十餘次,加之潼關是古渡口。正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才產生了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瑰寶。
據當地歷代民間藝人口頭傳說:“古戰船”、“竹馬”受潼關古戰場和古擺渡的影響,經歷了周秦的孕育期。形成於漢代,曾多次為漢時潼關劉家村兩代宰相劉琪、劉寬故里慶典活動演出。興盛於唐宋至清末民初年間,後時隔五十多年的瀕危期。經過新中國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搶救,到復甦期,到再興期。再興期在原來的基礎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和發展。由原來的園場表演升華到2005年搬上舞台的嘗試。舞台形式的出現受到了好多專家及領導人的讚許。現正在為創潼關“古戰船”國家品牌而努力奮鬥。

相關物品

潼關“古戰船”分為五個部分:
1、流星,鐵鞭,開路靜場:火熘星是以鐵絲織成網,裝入木炭(即活性炭),輪流舞姿,行進;鐵鞭,是以木把約三尺左右長,安裝上鐵鏈及鞭穗頭長約3—5尺。鞭舞時分“懷鞭”、“跨鞭”“掃地鞭”、“滾鞭”,幾十條鞭起輪響聲啷啷噹當。
2、竹馬:始先用竹皮綁紮框架,後粘糊第一麻紙,再貼上色紙附上剪花及圖案。跑竹馬馬脖系串鈴。
3、戰船:戰船分“條船”和“樓船”兩種。兩種船始先都是用竹子綁制粘糊,現已改為用塑膠和竹條製作。樓船在船上裝配樓三角戰旗,人物牌。船上的燈籠既供照明,又成為裝飾,古色古韻,貼近本來戰船的面目。
4、舞龍、舞獅。古時以竹黃扎布製成,內燃蠟燭,由數十人舞耍,演員中舞龍頭和龍尾的人最為辛苦,現有工藝店成品,形象逼真,美觀性、安全性大大提高。表演形式分別有“金龍陣”、“二龍戲珠”等,舞獅分別有“獅子滾繡球”、“雙獅登高”等。
5、鑼鼓。主要用於戰船表演和單獨表演,表演作品有:進行曲、擂鑼、三國、摘豆角、南瓜蔓等。
無論是“竹馬”、“戰船”都用彩繪、剪紙、絹花裝飾,且在船頭有龍、虎像頭以示兩陣。有顯明的民間藝術特點和時代特徵。
古戰船這一種民間船舞,深受周邊地區民眾的喜愛,演出時北有山西省風陵渡,陝西大荔,西有華陰,東有河南觀眾不辭遠道觀看。潼關至今還流傳著兩句順口溜:“古戰船跑的爭,天天黑了失人命”,每次演出之後都要拾上幾大籠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