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分枝桿菌感染

又稱布魯里潰瘍,是由潰瘍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隱襲性壞死性皮膚病,主要流行於中非、西非國家的熱帶雨林地區。本菌的自然宿主和人類傳播途徑尚不清楚,可能通過破損皮膚接觸污染的水、土、植物或水中昆蟲叮咬而感染。皮損好發於前臂及小腿,為特徵性的壞死性潰瘍,有不規則扇形邊緣,深部潛行。病理、細菌塗片及培養可幫助確診。

基本介紹

  • 別稱:布魯里潰瘍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多發群體:河流或溫暖潮濕地帶的婦女或兒童
  • 常見發病部位:前臂及小腿
  • 常見病因:可能通過破損皮膚接觸污染的水、土、植物或水中昆蟲叮咬而感染
  • 常見症狀:單一、堅實、無痛性皮下結節、結節破潰後,形成特徵性的壞死性潰瘍
  • 傳染性:有
  • 傳播途徑:通過破損皮膚接觸污染的水、土、植物或水中昆蟲叮咬而感染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本病的病原菌為腐生寄生菌,生長緩慢,為非產色分枝桿菌,培養後生長溫度在24~31℃,3~5周形成菌落。本菌的自然宿主和人類傳播途徑尚不清楚,可能通過破損的皮膚接觸污染的水、土或植物而感染,水中昆蟲叮咬後也可感染,人與人之間飛沫傳播尚未被證實。潰瘍分枝桿菌可產生一種可溶性多肽毒素,破壞組織,抑制單核細胞和T細胞反應。

臨床表現

患者常為河流或溫暖潮濕地帶的婦女或兒童,常於外傷7~14天后發病,皮損好發於前臂及小腿,起初為單一、堅實、無痛性皮下結節,偶爾可見衛星灶損害,結節破潰後,形成特徵性的壞死性潰瘍,有不規則扇形邊緣,深部潛行,基底充滿壞死的脂肪組織。潰瘍可逐漸發展為大面積破壞性潰瘍,但患者疼痛輕微,無發熱等全身症狀,局部淋巴結不腫大。皮損數月後可自行痊癒,極個別可持續數年。後期皮損組織纖維化和瘢痕形成可導致肢體攣縮畸形。

檢查

潰瘍基底組織塗片或切片可見到大量抗酸桿菌。將潰瘍滲出液或新鮮組織在30~35℃培養可有分枝桿菌生長,培養6~8周可見菌落。組織病理學檢查早期可見真皮和皮下組織壞死,群集的抗酸桿菌粘附於真皮膠原纖維;潰瘍期可見真皮膠原纖維變性,汗腺周圍水腫小血管周圍有炎症細胞浸潤,表皮變性形成潰瘍;潰瘍形成3周后,部分病灶內可見到巨細胞和泡沫細胞,表皮下有帶狀分布的淋巴細胞浸潤,壞死組織上方可出現結核結節樣肉芽組織。

診斷

慢性的單發的結節或潛行性潰瘍,疼痛輕微,無發熱、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症狀,潰瘍基底塗片或組織切片可見到大量抗酸桿菌,確診需作培養及動物接種。

治療

感染早期的結節以局部切除為主,大損害切除後需要植皮。全身治療氯法齊明(氯苯吩嗪)療效較好,應積極預防繼發感染。

預防

在高危人群中接種卡介苗可預防該病,特別對嬰兒有保護作用,但其保護作用短暫,需多次接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