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陽送弟昌峒鄱陽司馬作》為李白送從弟李昌峒赴任鄱陽司馬信手而作。著筆寫的是兄弟之間的情感,而描繪的沿途景色卻淋漓盡致、有聲有色,情景交融,令人倍感親切。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潯陽送弟昌峒鄱陽司馬作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潯陽送弟昌峒鄱陽司馬作
桑落洲渚連[1],滄江無雲煙[2],
潯陽非剡水[3],忽見子猷船[4]。
飄然欲相近,來遲杳若仙。
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
一睹無二諾[5],朝歡更勝昨,
爾則吾惠連[6],吾非爾康樂[7]。
朱紱白銀章[8],上官佐鄱陽[9],
松門拂古道,石鏡回清光[10],
搖扇及乾越,水亭風氣涼。
與爾期此亭,期在秋月滿,
時過或未來,兩鄉心已斷。
吳山對楚岸[11] ,彭蠡當中洲,
相思定如此,有盡窮年愁。
作品注釋
[2]滄江:詩中泛稱江水,江水呈青蒼色。
[5]無二諾:有成語一諾千金。無二諾即遵守諾言。
[6]惠連:南朝宋謝惠連能文,為族兄謝靈遠所賞識。後來詩文中因以惠連作為“從弟”的美稱。李白稱昌峒(真名不詳)為從弟。
[7]康樂:南朝宋謝靈遠襲封“康樂公”,封地在今江西萬載縣東。康樂即指謝靈遠。詩中李白自謙,我則比不上謝靈遠,愧為你的兄長。
[8]朱紱白銀章:朱紱,紅色的祭服或朝服,又指古代系佩玉或印章的紅色絲帶,紱,綬也。銀章:銀質的印章,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謂刻曰 :某官之印章。
[9]上官佐鄱陽:上官,指大官,言昌峒曾是個大官。如今卻輔一個地方官。司馬,隋唐時,州府佐吏有司馬一人,位在別駕、長史之下。詩中有大材小用之意。
[10]石鏡:石制之鏡,又指如鏡的山石。詩中指廬山石鏡。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李客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