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地理位置,由來傳說,潮顯媽祖宮慨況,潮顯宮媽進香,淨峰惠女盛裝打,
地理位置
宮廟南連淨峰寺,北毗斗尾港,東倚東白山,西接城鎮交通要道。與小岞半島遙遙相望。沿海為半月形堤岸的惠女灣,皚皚一片白沙。海岸樹木蔭翳,鬱郁蒼翠。時有沙鷗成群,雁飛陣陣,宛如天然畫景。時當晴空萬里,天水一色,極目遠眺,漁帆點點,波濤不興,水平如鏡。如此良辰美景。令人心曠神怡,難以忘返。東角是滬內澳直通大海,歷來為商漁船避風良港。有如此良好的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正待今後於淨峰惠女灣能開發為觀光勝地。
由來傳說
不知在何年代,相傳後樓村有兩兄弟,在嶼仔內海面上從事拋手網作業,初次將網撒入海中,當收網時,無見半點魚蝦,只在網內看到一塊木頭。兄弟兩將這塊木頭丟入海中,繼續撒網,待再收網時,仍然一無所獲,只有那塊木頭漂在其間,兩兄弟盛怒之下,竭盡全力將木頭拋到遠遠之處,並揚言“不信你會再來,若再來,我們就此收場"。於是將船吃力地搖離那凶吉未卜之域,再將漁網撒入海中,稍候片刻第三次收網時,仍然空空如也,只見那木頭安然自在其間。如何丟之者三,仍是如此,兄弟搖頭相對,感嘆無言。餒氣之餘,無奈即將那塊木頭帶回回家,丟在廚房角邊。時值春雨連綿,陰霾瀰漫,數日不開,柴草難乾,燃料欠缺。某日,兄弟相議姑且將該木頭劈開,以解燃眉之急。於是舉斧砍木,奇蹟突現,斧落裂開,斧起縫合,略見血斑,鄉人相告俱以為異物。是夜,族長得夢,謂“此木乃湄洲媽祖欲分爐於此,庇佑四方漁船民及合境平安”。由是籌備在後樓村東海堤岸建宮。初具規模甚小,僅彈丸之地,因此少為人知,香火不盛。
然而,媽祖乃海上女神,仍然為保護漁民生產和航海安全而顯聖。歷經相當長的時間,屢見護民,益顯靈驗,香火越增,香火愈旺。有感宮窄,維客計議,擇地遷址。清道光十二年(1832)選在上廳村南端海邊,經山家卜擇“落水蛇趕蛤”穴地建宮,時稱為”東宮媽”。初建時,宮廟雖然與以往比較有所擴大,但仍顯逼仄。由於聖靈感應,有求必報,信眾不斷增加,地域逐漸擴大。就小岞前內村諸漏尾(牽繒)船老大,紛至沓來,祈求庇佑。感其神庥,慷慨捐資,籌備擴建廟宇。並由上廳村民潮嚇顯嚇兄弟獻出耕地,即由五保八鄉頭老組成籌建會,推舉上廳村康春興為董事長,並請上廳康乃神秀才撰寫大門對聯“潮聲振地沙堤碧,顯跡動天甘雨施”,橫楣“潮顯古地”,匾謂“海宇澄清”。於是潮顯宮媽祖之由來。
潮顯媽祖宮慨況
潮顯宮媽祖宮以頂廳、深井、下落三進式結構,雄偉壯觀。宮前鋪砌石崎,底腳有塊黑石謂之蛇舌。距宮數步海底有塊土成岩,象如蛤狀,故稱鐘靈之地。外環以水泥混合土築造一垛圍牆,當時可算十分牢固。宮殿供奉媽神祖尊像和“天上聖母”牌位及護海諸神像。自此興旺鼎盛。每逢媽祖誕辰廟會,八鄉輪流演戲;或每月初一十五,善男信女到廟內焚香膜拜,絡繹不絕。尤其是媽祖與前往湄洲祖廟謁祖進香,當時是靠海上運輸的,得由小岞前內的“牽繒”船載媽祖金尊前往。據說若載媽祖正駕的漁船,該船當年生產必須“開一棕”(獲最高產),為此各有所爭,後以抽籤而定。當謁祖進香的船隊出發時,早上即乘南風而上,下午則順北風而歸。若中途偶遇濃霧遮蓋,迷失方向,最後都能化險為夷,平安齊歸。是夜,暫停某處。翌日,組織旌旗、鼓樂、馬隊前去迎接,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俗稱巡朝拜。當時,還聘請高僧智油師傅主持廟務,直至圓寂。繼而從崇武庵堂請來二老三少菜姑主持。解放後三少菜姑參加上廳農業生產隊勞動,按工分分得口糧以自給。“文革”期間,菜姑被遣散,宮廟遭受嚴重破壞,神像被洗劫一空,宮內廢物堆積,污穢難聞,卻無人敢於過問。幾成廢墜之危。
迨至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英明政策,恢復宗教信仰自由,撥亂反正,百廢俱興。塘頭村黃添木先生(已故)起任董事長,重塑媽祖金尊,再整廟宇,採用石條築固外圍牆基,擴建圍牆欄桿,抵禦潮水侵襲,可謂一勞永逸了。1993年宮廟再次重新翻建,廟貌宮境煥然一新。
自楊永河先生接任董事長後幾年來,先後建設了和受捐的項目:梳妝樓,觀音宮,祈雨亭,鋪設水泥道路,在舊宮廟後面百步之距修建新廟宇。2002年11月被縣文化部門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潮顯宮媽進香,淨峰惠女盛裝打
每年媽祖誕辰,淨峰東周鋪五保八鄉及上坑街、後樓、後園共十一個鄉善男信女從洋邊村的大圓圈迎駕。各鄉婦女精心打扮,穿著美麗,打造了一場惠安女服裝盛宴,吸引了各處的攝影家前往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