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控河口

冰期海平面下降引起河谷的深切割。在海侵過程中,深切河谷的河口首先遭到海水的侵漫,開始接受潮汐作用的改造。隨著沉積基準面的升高,潮汐沉積作用向著陸地方向推移。原來的沉積物包括原來的河口沉積物,在潮流的侵蝕和改造作用下。泥質組分不斷向濱外帶遷移。砂質組分或向陸地方向搬運或留在原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潮控河口
  • 外文名:Tide-controlled estuary
  • 原因:冰期海平面下降
  • 形成:河谷的深切割
  • 搬運:沙質組分向陸地搬運或留在原地
  • 遷移:泥質組分不斷向濱外帶遷移
簡介,沉積物,形成機制,層理與序列,

簡介

冰期海平面下降引起河谷的深切割。在海侵過程中,深切河谷的河口首先遭到海水的侵漫,開始接受潮汐作用的改造。隨著沉積基準面的升高,潮汐沉積作用向著陸地方向推移。原來的沉積物包括原來的河口沉積物,在潮流的侵蝕和改造作用下。泥質組分不斷向濱外帶遷移。砂質組分或向陸地方向搬運或留在原地。

沉積物

潮控河口的沉積物,一部分來自河流,一部分來自相鄰的陸架。沉積物的粒度在河口的頂端較粗。由於潮汐的沖刷作用,潮控河口一般沒有粒度向上變細的潟湖沉積。這是它與浪控河口最大的區別之一。浪控河口常見的砂質障壁島-泥質潟湖-砂質灣頭三角洲三位一體,在潮控河口不會出現。

形成機制

河流的動力自潮流上界向灣口減弱,潮汐的能量則隨著河口灣變窄而增強,因此,在河口灣灣口附近有利於潮流沙脊的形成。沙脊沉積物一般為具有交錯層理的中粗粒砂,其上疊覆著大小和形態各異的沙丘。向上至河口灣中部,地形縮窄,水深變淺,潮差和潮流增至最大,潮流沙脊被高流態的沙坪(席狀沙)所取代。再往上遊方向,潮能迅速降低,河流能量漸居主導地位,沉積物也因此逐漸由潮流相、潮流-河流相過渡到正常的河流相。
潮控河口的潮流運動,都沿著河道進行。河口兩側均為泥質潮坪或濱海沼澤。河道軸部沉積碎屑物質,其粒度取決於河流的類型和來砂。遠源河流的粒度都比較細。在潮汐和河水的過渡區附近,即懸浮沉積物的最大渾濁帶附近,常有大量泥皮。

層理與序列

在持續海侵的情況下,河口的相帶將隨著海平面的升高而向內陸方向遷移。早先形成的沉積物部分或全部遭受侵蝕。在海侵達到最大時,河口退到陸內最深的位置,隨後開始充填,形成一個由下而上依次由沖積砂礫-內河口砂泥質互層-具平行層理的細粒沙坪沉積物-具交錯層理的長條形中粒沙壩沉積物組成的沉積序列。沙壩砂在橫向上常與泥坪或沼澤沉積相交錯。在這一序列中,會有許多潮溝侵蝕作用形成的不連續面。侵蝕面之間的沉積物或為進積型潮坪,或為側向遷移的沙壩,都是粒度向上變細的序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