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岸礁或堡礁的後方以及環礁或鐲礁中間形成潟湖,按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可分為海岸潟湖(如新村潟湖、沙老潟湖)、礁後潟湖(如大鏟堡礁礁後潟湖)和環礁潟湖(如華光環礁潟湖、永樂環礁潟湖),包括鐲礁潟湖(如羚羊礁潟湖)等。潟湖的深度淺者不足10 m,中型環礁潟湖的水深以20~30 m居多,大型環礁潟湖的深度可超過50 m,少數可達100 m左右。潟湖水的鹽度一般接近於正常海水的鹽度。因受地表水補給多寡的影響,一些海岸潟湖的湖水可以出現淡化或鹹化的現象(王國忠等,198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潟湖海綿相
- 外文名:Lagoon sponge phase
- 潟湖類型:海岸潟湖、礁後潟湖等
- 亞相1:潟湖斜坡珊瑚生長帶亞相
- 亞相2:潟湖內珊瑚斑礁亞相
- 亞相3:潟湖底海綿-珊瑚叢生亞相
簡介,潟湖斜坡珊瑚生長帶亞相,潟湖內珊瑚斑礁亞相,潟湖底海綿-珊瑚叢生亞相或礫砂亞相,
簡介
在岸礁或堡礁的後方以及環礁或鐲礁中間形成潟湖,按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可分為海岸潟湖(如新村潟湖、沙老潟湖)、礁後潟湖(如大鏟堡礁礁後潟湖)和環礁潟湖(如華光環礁潟湖、永樂環礁潟湖),包括鐲礁潟湖(如羚羊礁潟湖)等。潟湖的深度淺者不足10 m,中型環礁潟湖的水深以20~30 m居多,大型環礁潟湖的深度可超過50 m,少數可達100 m左右。潟湖水的鹽度一般接近於正常海水的鹽度。因受地表水補給多寡的影響,一些海岸潟湖的湖水可以出現淡化或鹹化的現象(王國忠等,1982)。
潟湖沉積的物源,一是潟湖中原地生長的珊瑚、有孔蟲、軟體動物和藻類等遺骸;二是從珊瑚礁的生長帶或礁坪上搬運來的生物碎屑物質;三是來自岸礁附近的陸源物質。三者的含量或相對比例取決於湖水的循環程度和珊瑚礁的成熟度。較大潟湖的沉積相可以細分為三個亞相。
潟湖斜坡珊瑚生長帶亞相
潟湖斜坡的坡度自幾度到30°不等,底質一般由珊瑚和介殼等的砂礫屑組成,大多數斜坡的上部有珊瑚群體生長。一般珊瑚群體呈灌木叢狀密集叢生,常以長枝狀、粗枝狀和匍匐狀鹿角珊瑚為主,並有薔薇珊瑚、杯形珊瑚等,其上部覆蓋率可達80%,向下逐漸減少。在一些鐲礁潟湖斜坡上,僅有稀疏的珊瑚、軟珊瑚群體和仙掌藻等生長,而在一些開放性好的大型環礁潟湖中,則潟湖斜坡完全近似於礁前原地珊瑚礁格架相,如宣德環礁的永興島西南側。在海岸潟湖和礁後潟湖中,斜坡上的珊瑚群落髮育較差,其下限水深為3.4~6.0m。
潟湖內珊瑚斑礁亞相
珊瑚斑礁的平面形態常呈斑塊狀、條帶狀或格線狀,因受季風或基底地質構造和地貌形態的控制,常呈北東一南西向或東一西向排列,在空間形態上,它們呈圓丘狀或崗嶺狀。組成斑礁的活珊瑚群體常呈灌木叢狀或倒錐體狀(頂大底小),珊瑚的屬種則以枝狀鹿角珊瑚、薔薇珊瑚和杯形珊瑚為主,其下部常有薄層珊瑚呈捲心菜狀產出。雖然潟湖中平時風平浪靜,但水深8 m以淺,斑礁上的活珊瑚常被風暴摧毀,斷肢遍布。這表明在一些大、中型潟湖中,風暴浪基面在8 m左右。
潟湖底海綿-珊瑚叢生亞相或礫砂亞相
海水交換積極的潟湖或較年輕的潟湖底部,常茂密地生長著外骨骼脆弱的、被殼狀的或捲心菜狀的深水珊瑚。其中,被殼狀的屬種有盔形珊瑚(Galaxea)、厚絲珊瑚(Pachyseris)、裸肋珊瑚,並有少量嬌嫩的細枝狀或薄片狀的屬種,如薄層珊瑚、葉狀珊瑚(Lobphyllia)和排孔珊瑚(Seriatopora)等。它們組成繁榮生長的捲心菜園式景觀;而且,還有高為30 cm左右的粗條狀或細條狀的棕灰色或黑色的海綿,亭亭玉立於珊瑚叢中,組成海綿-珊瑚叢生亞相(王國忠等,1988)。
在一些發育較成熟的環礁或靠近礁坪的潟湖底面上,常充填著生物礫屑和砂屑沉積物,並組成潟湖礫砂亞相或粉砂亞相。在湖底,海龜草和藻類生長較好,並有較豐富的軟體動物和有孔蟲等生長。
本相帶的鑑別標誌是沉積物的分選性極差,底質中富含薄殼型瓣鰓類軟體動物,有孔蟲中以底棲瓷質殼和螺旋殼居多,且其屬種少而個體多,即屬種的分異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