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41畝(其中:田1353畝,地587畝),人均耕地0.61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32896.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5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5畝,主要種植花椒、龍眼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33畝,其中養殖面積33畝。
基礎設施
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電視、電話五通,未通自來水,有474戶飲用井水。有21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31.2%)。有661戶通電,有8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4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9.27%、12.8%和6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4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11戶(分別占總數的49.9 %和30.6%)。
該村到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面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5公里。全村共有拖拉機24輛,機車54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771畝,有效灌溉率為82.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6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35畝。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19戶;裝有太陽能農戶66戶。全村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4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
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其它類型住戶還有19戶;有62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
農村經濟總收入359.9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6.2萬元;畜牧業收入67.88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92頭,肉牛60頭,漁業收入15.7萬元);
工資性收入9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39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8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17人(占勞動力的14.8%),在省內務工169人,到省外務工48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大蒜、生薑等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74.3萬元。該村目前正在發展大蒜、生薑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大蒜、生薑等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61戶口,共有鄉村人口2974人,其中男性1670人,女性11304人。其中農業人口2523人,勞動力1674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納西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875人,納西族90人,其他民族9人。
全村參加農村
社會養老保險8人,占人口總數的0 .2%;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560人,參合率94.6%;享受低保12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09平方米,有鄉村醫生8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5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618農戶總數的89.6%。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3613平方米,擁有教師24人,距離星湖中學13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
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13人,其中小學生309人,中學生304人。
該村已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成立業餘文娛宣傳隊4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黨小組4個,黨員總數44人,其中少數民族黨員1人,黨員中男黨員38人,女黨員6人。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4個,共有團員118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洱莨村、托漂等4個村民小組。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學校建設基礎薄弱,河道危害民眾的生命財產,
血吸蟲病沒有得到解決,塘壩危害民眾,農村電網沒有得到改造。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特色產業,種植經濟林果;發展養殖業;加大勞務輸出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