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群(清華大學潘毅群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人名,1956年生於湖北武漢,中國雕塑學會會員,英國皇家雕塑協會會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另有同名人物,為銀川供電局局長。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個人經歷,學歷簡歷,工作經歷,主要課程,個人成就,優秀作品,

基本信息

潘毅群
1956年生於湖北武漢
中國雕塑學會會員
思想鑄造藝術——潘毅群思想鑄造藝術——潘毅群
英國皇家雕塑協會會員
中藝清美藝術教育機構 客座教授

個人經歷

學歷簡歷

1982 年 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染織美術系 獲學士學位
1994年 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助教進修班
1995年 結業於中國城市雕塑 高級研究班
1997年 赴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進修

工作經歷

1985-1993年 北京工藝美術學校 教師
1995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師
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 金工專業 副教授

主要課程

《雕塑》、《立體構成》、《金屬焊接》

個人成就

1994 雕塑作品《長號》參加第八屆全國美展 (北京)
1997 參加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藝術家作品聯展 (巴黎)
1997在巴黎國際藝術城舉辦雕塑個展 (巴黎)
1998舉辦《車窗外的歐洲——潘毅群旅歐雕塑作品展》(北京)
1999作品《屠殺者戒》參加第九屆全國美展 (北京)
2000參加第一屆中國國際雕刻節石雕大賽 獲三等獎 (福建惠安)
2000參加“2000世紀曙光”河北國際雕塑邀請賽 獲優秀獎 (石家莊)
2000雕塑作品發表於《裝飾》雜誌第一期
2000文章《跨過南回歸線》發表於《裝飾》雜誌第五期
2000文章《車窗外的歐洲》及雕塑作品發表於《美術》雜誌第十期
2001雕塑作品發表於《雕塑》雜誌第一期
2001雕塑作品發表於《世界美術》第二期
2001雕塑作品被“北京青年報”六月號發表
2001參加“藝術與科學”國際邀請展 獲國際提名獎 (北京)
2001“元素——金屬雕塑五人展” (北京)
2002文章《有形的美麗 無言的憂傷》發表於“藍色空間”國際雕塑邀請展圖文集
2002雕塑作品《日出》被“BEIJING TODAY”報報導
2002 參加中日韓教授作品交流展 (北京 東京 漢城)
2002參加中國北京 國際城市雕塑藝術展 (北京)
2003雕塑作品發表於《裝飾》雜誌第一期
2003雕塑作品被上海新民晚報八月號登載
2003參加中國長興城市雕塑方案大獎賽 獲三等獎 (浙江)
2003參加中國長春國際雕塑造型藝術展 (吉林)
2004參加中國,比利時當代雕塑作品展
2005參加《黃天厚土》中國雕塑大展(中華世紀壇
2006“和而不同”中國當代雕塑大展(北京)
2006參加鄭州中國國際雕塑年作品展(鄭州)
2007參加北京“藍色空間”國際生態雕塑邀請展(北京)
2007參加第二屆全國工藝美術大展(北京)
2008參加“反手歸真”中國現代手工藝術學院展(上海)
潘毅群的雕塑作品以現代藝術的觀念為出發點,在形式的創造中追求潛在的人文主體,反映出一種理性的思考。同時,學工藝美術出身的潘毅群在作品中也有很強的設計感。對於潘毅群來說,他面對著兩個主體的選擇,一個是形式的語言,另一個是人文的主題,他像一位哲學家一樣,在思考中完成兩者的統一。《殖》可以視為潘毅群的代表作,它具有一種抽象雕塑在形式上的完整性和雕塑感,如果把它放大作為公共藝術作品的話,也具有一種紀念碑的莊重與恢宏。他的理性精神熔鑄在他的作品中,它表現了一種力量的衝突和對抗。這種形式的張力和精神上的寓意是通過材料本身來實現的。他的作品的不鏽鋼部分做得非常精緻,那種光滑得表面和鐫刻整齊的文字都強調了穩定、純淨與完美的感覺;而鐵的部分則顯得比較粗糙和零亂,但兩者卻被奇異地統一在一起,既相互對抗又相互制約。潘毅群認為材質的表現應該與對周圍世界的地認識和生活的體會相關聯。他在表現衝突的時候,是以一種完美的形式來表現的,在形式與主題上也反映出這種完美性。從大的範圍來說,他的作品更具有公共空間的可能性,觀眾可以從形式的創造中來感受藝術家的精神追求和人文主題。
潘毅群的室內雕塑就好像公共雕塑的實驗室,在他隨後的大型室外雕塑不僅充分延續了他的室內雕塑的觀念,而且還發展了這些觀念,形成了他自己的公共藝術形式。如果說,像《殖》那樣的作品體現了一種理性的精神,那么像《回聲》這樣的室外雕塑則表現了一種更加開放的觀念,更具與公眾對話的可能性。《回聲》規模巨大,置於自然環境之中,更具動感和張力。這與室內作品《殖》是不一樣的。後者不要依賴環境的依託,作品自身的材質與結構直接訴諸觀眾的感受,觀眾對於作品的欣賞與接受是有預先期待與心理準備的。《回聲》作為公共藝術作品,對於觀眾是一種“強制的接受”,觀眾與作品不期而遇,直接進入藝術家設定的情境,觀眾的反應並不限於作品本身,作品的構成與環境,材質與環境都直接作用於觀眾的感受,兩者的關係構成吸引觀眾與征服觀眾的要素。作為現代藝術的公共藝術作品既要體現出現代藝術的追求與觀念,又不能“嚇跑”觀眾,這是潘毅群在從室內雕塑進入公共空間時一個難題,但他較為成功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潘毅群近年來一直在探索金屬焊接雕塑,他從室內雕塑到公共雕塑的轉變是由一般的金屬焊接變為廢舊金屬焊接,這個轉變是現代雕塑史上的一個發展過程。對於個體藝術家來說,則面臨著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金屬廢件不同於一般的原材料,它除了具有一般的材質特性外,還具有成為廢件之前的功能特性。從嚴格意義上說,廢件焊接雕塑也不同於一般的抽象雕塑,這種潛在的功能性已經超越了單純抽象的構成,而具有超越抽象的文化與社會意義。藝術家不僅要利用這種預定的特性展開想像,觀眾的聯想也會受這種功能的制約。藝術家對於這一點是有充分考慮的。潘毅群的《回生》就是直接利用工業廢件製作的,作為公共藝術,他因此面臨著三方面的要素:材質的功能性,作品的構成,以及作品與環境的關係。潘毅群的作品以一種不對稱的對角線結構,這種大膽的設計使作品具有某種象徵意味,工業產品本身是文明的象徵,它不是簡單的抽象結構,它由機械的零部件構成,同時也具有機器的形式美感,那種一往無前的衝擊力與自然的環境形成鮮明的對照。自然的環境在這種情況下也出現意義的轉化,它與雕塑不只是一個協調形式的問題,就像亨利·摩爾德室外雕塑一樣,而是具有敘事性戲劇性的衝突。這種衝突在潘毅群以前的作品中出現過,但那是形式的對比和衝突。在《回聲》中,形式仍然占有很重要的意義,與形式形成對比的是自然的環境。具有動感的雕塑以富於變化的造型協調於自然,這種協調也可視為自然對機器力量的制約。潘毅群在從室內雕塑轉向公共雕塑的過程中,也實現了從現代藝術的形式主義主題的轉移,也證明了潘毅群是用思想鑄造作品的藝術家。

優秀作品

春 播
潘毅群(清華大學潘毅群教授)
女人和狗
不散的宴席
潘毅群(清華大學潘毅群教授)
姻 緣
潘毅群(清華大學潘毅群教授)
皇帝和皇后
潘毅群(清華大學潘毅群教授)
遛 鳥
潘毅群(清華大學潘毅群教授)
潘毅群(清華大學潘毅群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