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植我(1885-1953),廣東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寺前村人,愛國華僑、實業家、慈善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植我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85
- 逝世日期:1953
人物生平,相關,
人物生平
潘植我(1885—1953),生於梅縣南口鎮寺前村(今僑鄉村)。1907年畢業於嘉屬官立中學堂。四月,與丘茂榮等6人同赴日本大阪東成郡吉田工廠學習。數月後,並於1912年冬,赴香港商得宗親潘君勉、潘蔭庭的支持,集資10萬元,於1913年4月在神戶開設“得人和”公司。其隨後生意擴展到印尼雅加達、棉蘭、孟加錫等市,旋又在上海、香港開設公司。幾年後,“得人和”號一躍而為神戶華僑中最大的一間商號。植我被選為優秀青年商人,錄人全日本工商名人冊中,並被推舉為神戶中華總商會會長、廣東商業會所議長,且受聘為北京商會顧問。
潘植我衷心擁護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主張,他成為同盟會神戶支部的成員。辛亥革命前夕,他曾將三年薪金的積蓄全部捐獻作革命經費。1912年民國成立後,被聘為廣東省都督府顧問,他同時捐巨款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營造墓地,民國10年(1921年),潘植我出任豐順縣縣長職務,歷時半年多。
潘植我與粵軍將領張發奎、李漢魂、黃琪翔和丘哲等人均有深交。與馮玉祥將軍亦關係密切,20世紀20年代,當馮玉祥駐軍張家口時,植我至北京參加段祺瑞執政議會之際,曾應邀訪問傾談。1940年3月30日,大漢奸汪精衛就任偽“國民政府代主席”時,日軍強迫神戶華僑派代表至南京慶賀,植我表示反對。
1936年,潘植我被神戶華僑推選為華僑同文學校總理。此校乃康有為、梁啓超於戊戍變法後,是旅日華僑開辦的著名學府。它初為國小,後改為中學。在他任職十多年間,曾捐助學校經費數十萬元,並將神戶3間華僑學校並在一起,學生達千餘人。20年代初,他當選為華僑代表赴北京開會,被選為國會議員。先後榮獲黎元洪、徐世昌兩總統的獎匾兩塊和二等嘉禾章;又榮獲教育部頒發的嘉祥章。
潘植我身居國外,特別關心家鄉教育事業的興辦。20世紀30年代中期,南口安仁學校建築校舍時,他首先捐巨資以購買地皮。後再捐巨資建校舍後為安仁學校捐贈無線電收音機和大型寒暑表等物,使師生能收聽國內外時事新聞,增長知識。
1934年,當梅江橋工程築至一半,而錢已經用盡,適潘植我回鄉探親,慷慨捐資1.5萬元資助。在梅江橋的碑亭上懸有他的玉照,下書“利濟功高”四字。
在20世紀30年代,植我還在其家鄉南口寺前村修建兩座水泥鋼筋橋:“三星橋”和“東華橋”。這兩座橋經歷了半個世紀多的風雨,至今仍屹立著。他還在其家鄉寺前村建築了兩座著名的客家大圍屋。分別叫“東華廬”和“東華又廬”。這兩座較典型的客家圍屋,至今仍吸引著國內外民俗學者和建築專家前往參觀研究和採風。
潘植我自幼愛書法,他曾慕名恭請近代著名書法家、清代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書寫《朱柏廬治家格言》全文,且在日本將它轉印成冊,分贈親友共賞。弘揚中華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1953年,潘植我病逝於香港,終年68歲。
潘植我六歲破蒙,聰慧好學。清光緒卅三年畢業於梅城嘉屬官立中學後,應宗親僑賢潘祥初之招,與丘茂榮等六人於四月同赴日本大坂東成郡吉田工廠學習紡織漂染工藝,數月後轉入東京機織學校學習。其時,為籌措學費,到神戶永安祥商號做工。因其勤奮好學,誠懇待人,頗得店主賞識,被說服留店工作,從此棄學從商。民前一年,得其宗親潘君勉等人支持,集資在神戶開設得人和商號,經營紡織品與日用百貨出口東南亞等地業務。由於經營有方,生意逐漸擴展到雅加達、棉蘭、上海、香港等地,資本額由初年四十餘萬陸續增至一千萬元,在南洋擁有七十多家經銷公司,一度與三井、三菱財團齊名,號稱旅日華商第一家、梅縣首府,享譽三、四十年。
相關
潘植我是一位愛國僑領,他切盼祖國強大昌盛,竭誠支持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反滿革命,積極加入同盟會,曾將三年薪金之積蓄全部捐獻充作革命經費。民國肇建後,受聘為廣東都督府顧問,捐鉅款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營造墓地。在那座巍巍墨綠色的七十二塊“獻石”組成的紀功坊中,就有潘植我的一塊。
1913年,孫中山領導的,以反對袁世凱獨裁統治為目的的“二次革命”失敗以後,國民黨遭到取締,中國國民黨神戶交通部(即支部)亦被迫解散,但吳錦堂仍然處於華僑商人領袖的地位。國民黨神戶交通部解散後,吳錦堂隨即於1914年1月14日改設神戶華僑商業研究會,被推舉為正會長;其主要成員有:副會長王敬祥、鄭祝三;總務幹事楊壽彭、評議員王敬斗、何堯初、黃壽銘、梁煥濤、黃楚珩、鄭金桂、潘植我、黃卓山、黃頌德、蘇洪章。
康有為、梁啓超創辦之神戶華僑同文學校潘植我任總理、校長曆十餘年,獨資捐獻數十萬元補助清寒學生,還捐款資助香港東華醫院等,因而榮獲教育部頒授嘉祥勳章。民國十年應徵為內政部顧問、北京總商會顧問以及廣東商業會議所會長,還當選國會議員,代表華僑出席北洋政府國會,曾先後榮獲黎元洪、徐世昌兩位總統頒授二等嘉禾勳章與獎匾兩塊。